APP下载

戏剧人类学视域下的河南省荥阳“笑伞”

2019-01-15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荥阳艺术文化

楚 惬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戏剧是一门兼具着文学性、纪实性和艺术性等特质的总体性艺术,受时间、地域、文化等差异的影响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河南荥阳一带孕育并流行着一种名叫“笑伞”的民间歌舞小戏。它融音乐、舞蹈和戏曲为一体,节奏明快,唱词打趣、动作滑稽,被看作是荥阳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据笑伞艺人讲,笑伞早在“文革”以前流传度极广,在荥阳一带的村镇中,笑伞故事队几乎是全覆盖;“文革”期间,笑伞作为封建文化残余,戏箱、道具等纷纷被焚毁殆尽,演出队在荥阳一带几乎销声匿迹;笑伞在“文革”结束后的极短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紧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审美娱乐选择得到极大丰富,笑伞等民间文艺的生存状况逐渐衰败;至如今,能够演出整场的笑伞故事的表演队已所剩无几,仅有个别笑伞艺人能够艰难的组织起小规模的表演,娱人娱己。

对于戏剧的研究归根结底是研究“人”。戏剧人类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学术视野,将关注和研究的落脚点都着落到了“人”,艺人、观众等等。民间文艺的创造、传承和审美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审美必然是“演员”与“观众”的双向互动。

图1. 采访笑伞艺人

2016年至2018年间,笔者一行人就笑伞这一民间歌舞小戏在荥阳一带的村镇中开展了实地调研和走访活动(见上图,图1,拍摄时间:2016年10月3日,拍摄地点: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拍摄内容:采访笑伞艺人,拍摄者:楚惬)。

笔者等一行人,先后到豫龙镇关帝庙村、城关乡龙泉寺村等地采访了李同中等艺人和村民。通过与当地笑伞艺人的多次接触和实地调研使我们感受到,笑伞作为地方歌舞小戏已经与当地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正如汪宁生在《文化人类学调查》一书中提到的“艺术是人类运用想象力以象征手法表达思想和发泄感情的产物,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感染力那一部分”。[1](188)现将有关调查及思考报告如下。

一、“笑伞”的起源及发展

作为荥阳一带重要的社火故事——笑伞,在当地由来已久。当地艺人们讲述的一个普遍共识便是,“笑伞”源自于隋末的瓦岗军攻打荥阳城这一历史事件。隋末,炀帝声色犬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奴役百姓,致使民怨四起,地方叛乱不断。隋代的大业十二年(即公元616年),瓦岗将领募集兵勇意欲攻打中原兵家必争之地——荥阳城。荥阳城坚池固,加之遇到守城隋军负隅顽抗,瓦岗将士苦于鏖战,城池久攻不下。瓦岗谋士李密献计于翟让,遣程咬金率领部下趁正月十五闹元宵,城中兵勇懈怠、防务空虚之际,扮作舞花伞的滑稽老夫,在众人(瓦岗兵勇)敲锣打鼓簇拥下混入荥阳城内,最终与城外事先埋伏好的兵将里应外合一举攻下荥阳城。后来,当地艺人就以该故事和形式为原型,创造了笑伞这样一门颇具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的民间艺术门类。

笑伞自传演于荥阳一带以来,即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并藉此基础而不断得以散播于附近乡镇,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清代以来,笑伞表演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尤其是到了康熙年间,笑伞更是在在当地广为流传。民国时期,荥阳当地许多草台班子走街串巷的进行笑伞表演。乡镇节庆的庙会、社火活动为民间文艺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和传播载体。“在原始时代,任何一种艺术文化现象,设若没有一种宗教作基础,那它能否产生和维持下去就很值得怀疑。”[2](232)据了解,荥阳一带过去盛行着火神祭祀活动,几乎是村村都有火神庙,村村都有火神会。我们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的豫龙镇关帝庙村和城关乡龙泉寺村至今仍留存着部分火神庙的遗迹。过去,关帝庙村先后成立有9个文艺表演队,分别是狮子鼓、笑伞、龙灯、高跷、小车、旱船、独杆轿、确猴(蹦猴)、霸王鞭,以此来满足火神祭祀的基本需求。每逢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到初七各路“故事”都要在本村和附近的村镇各处演上一演。每次外出进行演出前,都务必要先到本村的火神庙前进行演出以此酬谢神明,庇佑故事队平安。位于城关乡的龙泉寺是荥阳当地香火十分鼎盛的一座佛教寺庙,其内的一处偏殿就供奉的有火神像(见下图,图2,拍摄时间:2016年10月3日,拍摄地点:河南省荥阳市城关乡龙泉寺村龙泉寺旧址,拍摄内容:龙泉寺旧址中的火神像:拍摄者:楚惬)。

图2. 火神像

荥阳当地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社火活动便是龙泉寺的火神祭祀。每年一到正月初七这一日,这里都要举行规模空前的祭祀酬神仪式。附近几个村子的社火故事队都要到此地参加祭祀仪式并进行酬神表演。龙泉寺古庙会是以遗存的龙泉寺旧址为中心,以西几个村落的表演队合称作“西大会”,以东的称作“东大会”。“东大会”的表演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在整个龙泉寺古庙会中地位最为崇高。每一年在古庙会当中都要上“头会”,即第一个进庙参与酬神祭祀的演出。东大会的各路“故事”演过之后,其他会首方能率领着各自村镇的“故事”进庙酬神。关帝庙村所在的东大会是顺着沿途各村一路演过去,到达龙泉寺时一般都到中午了。即便是其他村的“故事”早于“东大会”到达龙泉寺也必定在庙外候着,一定是要等到东大会的各路“故事”依次进庙献演过后,他们才能进庙。同时,在与当地文化学者陈玮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笑伞过去是整个龙泉寺社火表演活动的中心,其他“故事”都是围绕在笑伞的周围进行表演的。由此,足可见笑伞在当地社火表演中的地位确实是远高于其他“故事”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文革”开始前的一段时间里,笑伞作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一度活跃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但,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更迭背景下大众审美发生嬗变,原始信仰亦或是封建信仰摧枯拉朽般的被颠覆、摧毁,而使得笑伞原生生态环境急剧衰变。“‘文化大革命’中,基本销声匿迹。”[3](731)“文革”结束后,一部分笑伞艺人才又重新恢复笑伞表演。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经典唱词、唱段佚失,部分恢复活动的故事队经历改革开放民众审美娱乐选择极大丰富的时期,也终归于沉寂。

笑伞艺术的生存现况着实堪忧,谈发展更是无米之炊。曾遍布荥阳一带的笑伞,随着岁月更迭,艺人衰老,又缺乏新生代力量的更替,技艺传承人现已所剩无几。目前,“笑伞”还能够在荥阳各项文艺汇演及民间社火活动中参与表演的仅剩下关帝庙村李同中老人所在的一个队了。几经周折,最终我们通过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了在豫龙镇关帝庙村的笑伞表演老艺人李同中。他说,现如今也只是逢年过节的,他们还是会在本村演一下笑伞。只是笑伞的表演成员仅仅是依靠本村的乡民自发参与已然是难以为继的,李同中老先生只得是或要求,或动员其几个子女和小外孙(十多岁)凑合着进行笑伞演出。其艺术水准和内容呈现给审美受众自然很难再与昔日鼎盛时期的盛况相比了。总体而言,当下的笑伞艺术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濒于消亡。

现已知在当地文化管理部门有登记信息的“仅有”的笑伞故事队——关帝庙村笑伞故事队,主要参演人员李同中已过了杖朝之年。能够与他同场演出的昔日“老伙计”张海山、李会有、李石头等人或已亡故,或因疾病都已不能再传授和展现笑伞表演技艺。为了使这样一门极具特色的民间歌舞小戏不沦于失传佚散的窘境,李同中可谓是想尽了办法,甚至曾发动过村子里的几位年轻媳妇学习和参演笑伞。可后来,出于对经济收益方面的考虑,最终大家还是纷纷表示不愿意参加这样徒有意义而无经济收益的活动。李同中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是动员自己的老伴儿王秀枝学习和参加笑伞演出,之后又接连动员了自己的儿女和外孙陪着一同表演笑伞。过去的笑伞表演都是以神会为依托,村落中颇有威望的长者担任会首,由神会为其提供精神依附和物质支撑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笑伞演出过去主要是在各种各样的社火庙会、酬神祭祀中进行的。在荥阳一带,过去的各种祭祀活动(特别是春节期间大大小小的祭祀)是笑伞表演最集中的时候。民间信仰活动为包括笑伞在内的民间文艺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和发展契机。今天,在经历了“文革”冲击及“开放”以来的现代艺术选择极大丰富之后,原本笑伞所赖以生存的物质支撑、精神基础轰然崩塌。当下,完全凭着个人爱好或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信念精神在艰难维持的绝不仅李同中老人一人。李同中谈到笑伞的未来时,忧心忡忡地说:“我想把笑伞传下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事力不从心啊!”①

二、“笑伞”的基本形态

格尔兹曾讲到以行为(实践)作为研究文艺的切入点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必须关注行为,而且要有某些精确性,因为文化形态正是在行为之流中得到表达的。”[4](20)

笑伞表演由五人分饰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主角扮作“程咬金”,头戴红白相间的花毡帽,面化黑白相间的丑角妆容,戴红冉须,上半身穿着古代宽袖摆的米黄色长衫,下半身穿着宽松白色长裤,脚踩黑色云纹布鞋,腰间系着宽厚的白色缎带,左手持一柄破旧蒲扇,右手执掌一米多高的花伞(见下图,图3,拍摄时间:2016年10月3日,拍摄地点:河南省荥阳市玉龙镇关帝庙村,拍摄内容:笑伞艺人与花伞,拍摄者:楚惬)。余下四人,两个扮作侠客模样,两个作武旦扮相。五人在小锣、手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图3. 笑伞艺人与花伞

所用道具包括蒲扇、花伞、绸带等。笑伞表演时通常要先选一块开阔的地块,五个人依次排成圆圈,先转两三圈,然后唱,再转,再唱。一般唱两遍、转两次,最后说一段快板,即依照“转→唱→转→唱→说”这样的程序进行表演(见下图,图4,拍摄时间:2016年10月3日,拍摄地点:河南省荥阳市玉龙镇关帝庙村,拍摄内容:笑伞表演现场,拍摄者:楚惬)。

图4. 笑伞表演现场

“戏剧是以舞蹈、音乐、语言等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观情感的艺术形式。”[5](46)笑伞基本就是围圈而舞的步法,节奏缓慢而交迭回环,间有摇摆、蹲跳及舞伞等动作。唱词内容则比较多样丰富,唱词通俗易懂,内容兼具着纪实性与文学性,表达的内容多是百姓农事、居家生活中的故事以及对未来质朴美好生活的憧憬。唱调属于民间戏曲小调与方言融合的变种。如《四季谣》:

正月里来正月正,长坂坡前赵子龙。

怀中抱定皇太子,杀退曹操百万兵。

二月二来龙抬头,千金小姐抛绣球。

绣球单打吕蒙正,寒瓦窑里出诸侯。

三月三来三月三,昭君娘娘和北番。

思念父母泪涟涟,眼望南方好辛酸。

四月四来四月八,奶奶庙里把香插。

婶子大娘都跪下,祈祷神灵把雨下。

五月五来是端阳,大麦小麦齐上场。

牛板把式都上地,放滚打趔吼几嗓。

六月六来热难当,二妹独坐象牙床。

手拿罗扇还显热,想起相公拱麦秸。

七月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织女会把牛郎见,双双相见泪涟涟……②

这段唱词从一月唱到十二月,一气呵成,勾连不断,纵古论今,意蕴绵长。其中既有对历史上所涌现的英雄人物形象和事迹的颂扬赞叹,又有对现实农事生活中庄稼汉辛勤劳作、朴质生活的讴歌祈福,更兼有着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体现了我国淳朴劳动人民的聪颖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更充分映证了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的观点,即这样的唱词是在劳动人民日积月累的农事生活中积累、打磨,不断地再创造而形成的,远早于以“笑伞”为载体进行表演的形式的产生。

劳动人民既是民间文艺的创造主体,又是审美主体。笑伞作为一门形式独特的民间艺术门类,必然具备着艺术的基本共性,即是由创造主体和审美受众双向建构组成的。

在一场演出中,有演员而无观众、有观众而无演员都不能称之为一场完整的演出。在乡野草台,笑伞等民间文艺随处都是其表演的舞台,耕作的庄稼汉、织布的妇女、玩耍的孩童等都是其演出对象。唱词信口拈来,素材取自百姓生活、历史典故等等,其中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质朴的艺术追求。

在传唱至今的众多笑伞文词中,一些唱段文词颇为风趣,寓庄于谐。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颖与智慧将自己朴素无华的生活进行艺术创造再加工,艺术的再现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余,更着重于实现劳动人民实用性的诉求,如《哄儿小调》:

闲言无事下北坡,新坟没有旧坟多。

新坟头上顶白纸,旧坟头上蒺藜窝。

赤抹肚孩儿逮蚰子,蒺藜扎住他的脚。

这手薅、那手摸,疾疾扎得就那么多。

往西看、日头落,蛤蟆叫唤鬼吆喝。

山上跑下来一群狼,好似饿虎找干粮。③

有一些唱词则是侧重于劳动人民劳作生活场景的复写和艺术还原,以及展现劳动者对于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如《锄地歌》:

清早起来背张锄,我到南湖锄蜀黍。

锄了一遭又一遭,肚子饿得直咕噜。

抬头往北看一眼,那边来了我媳妇。

迎上前去看一看,媳妇担着小担担。

一头挑的是黑窝窝,一头挑的是糠糊涂。

媳妇啊,我让你给我烙油馍、打鸡蛋,谁叫你做这糠糊涂!

媳妇说:想吃油馍也不难,等到五月麦上镰。

早上给你烙油馍、打鸡蛋,上午给你擀蒜面。

夜里咱俩一头睡,你的胳臂我枕住……④

“戏剧的艺术形态取决于文化土壤之差异。”[6](159)调研过程中所搜集的笑伞唱本内容十分丰富、充满着生活情调,更反映了千百年间中原劳动人民辛勤耕作、土里刨食的生活写照和渴望庄稼丰收、家庭和满的质朴生活愿望。笑伞不仅是民间社火庙会中的一种仪式,在扮演者、传承人看来,笑伞更是与生活和本体(人)需求息息相关的一项活动。笑伞表演使得扮演者藉此获得充足的物质生活基础,表演也在酬神、娱人中给予了人们足够的精神食粮。这一切,充分契合了荥阳一带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生态环境。传唱于当地的笑伞文本,除了以上摘取用作分析的片段外,还有《火烧战船》《闯王进北京》《四辈上工》等三十余首(见下图,图5,拍摄时间:2016年10月3日,拍摄地点:河南省荥阳市玉龙镇关帝庙村,拍摄内容:笑伞唱词与曲谱,拍摄者:楚惬)。

图5,笑伞唱词与曲谱

由于旧时候民间艺人们大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此这些唱词大多是一代代传承艺人们口传心授而来的,其中不乏文词有待勘误的情况存在。同时,也有不少唱词是历代笑伞艺人即兴编创的,反映的也多是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境况和质朴的生活憧憬。

三、关于“笑伞”的戏剧人类学思考

笑伞形成由来已久、表演程式较其他戏曲门类也甚是独特,是流散于河南民间众多歌舞小戏中的一朵奇葩。从戏剧人类学视角来看,它是戏剧活态传承中受着时间变化、文化差异和地域区别等诸多动因影响下衍生出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形态之一。笑伞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兼顾写意与写实的唱词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和民族认同感。其特殊的戏剧表演形态不仅丰富了中原戏曲的门类,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表征和艺术载体,更是当地百姓教育、文化、娱乐乃至自身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演变进程中,笑伞为当地百姓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它在汲取其它艺术门类特长来谋求自身在不同时期有新发展的同时,也在为戏剧艺术形态多样性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特别是在荥阳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笑伞作为当地的核心节目,为整个乡野文艺活动中众多民间文艺表演形式的和谐共存发挥着积极的调和作用。在今天的生活中,虽然民间信仰的影响力不断削弱,从而制约着笑伞的生存与发展,但是笑伞独特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功用仍然发挥着其作用。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背景下,发挥着、贡献着其自己的价值。

(一)“笑伞”的价值

笑伞在满足当地民众基本文艺审美需求的同时,还在地方经济、社会观念和艺术理论等多方面产生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年累月的地方社火表演中,笑伞已经与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和娱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节庆庙会、社火祭祀等活动中民众精神寄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名、扶持和推动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笑伞也被列入郑州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政府、社会的一定帮扶和支持。笑伞正逐步摆脱“封建文化残余”的泥沼,积极地迎合“非遗”热潮,适应新的文艺生态环境。笑伞作为荥阳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谋求自身发展,生逢其时、盛逢其世。笑伞的价值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笑伞是当地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艺术呈现。戏剧人类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有什么样的审美受众,就会有什么样的戏剧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生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内蕴;有什么样的物质、非物质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戏剧格调。笑伞作为荥阳一带独有的歌舞小戏且自形成之日始就经久不衰,其必然与地域文化和民众需求不可分割。笑伞唱词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便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讲述;其二则是民众生活内容的再现。笑伞的唱词既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和艺术化反映,同时也是地域文化和民众本体需求的凝炼表达。“戏剧艺术自发生以来,基本都要经过由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过程。”[6](184)笑伞滥觞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时代,主要活动在宗教庙会、社火祭祀等活动之中,发挥着其作为原始戏剧形态的酬神功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逐渐活跃起来的审美学需求使得笑伞这类的民间歌舞小戏不再仅仅局限于娱神,而兼具着娱人的功效。及至当下,民众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就变得尤为迫切。随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掀起,笑伞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其不容小觑的作用。

其次,笑伞是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的发展生生不息,期间所产生的文化更是层出迭起,赓续不断。“戏剧人类学视野中的戏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231),笑伞则是戏剧当中颇具文化内蕴和艺术特色的一个门类。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在前代文化的底蕴和基奠之上经年累月形成的。完全地抛却前代文化避而不谈,只言当下我们所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像笑伞这类形形色色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共同架构起的历史硕果藤架。在当下艺术门类空前繁盛的今天,笑伞作为中华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要唤起人们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更应当充分的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构筑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二)“笑伞”的传承保护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笑伞作为河南省荥阳市一带极具地域特色的歌舞小戏,已经处在了消亡殆尽的边缘,急需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由人类学材料所揭示出所有民族的共性,最终将为世界大同的实现做出贡献。”[7](2)笑伞作为丰富中华优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理应尽早得到抢救和保护,而当地保护工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等趋势下,笑伞生存现况不容乐观,谈及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艺人年龄趋于高龄且分布明显断层,演出团队难以为继,演出市场不断萎缩,这就使得对笑伞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显得尤为迫在眉睫。鉴于笑伞艺术濒于失传的危机,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适应文艺发展规律,改善非遗生态环境。笑伞长久以来的良好发展都得益于遵从文艺发展的科学规律所建立起的有效生态机制。同时,笑伞更是茁壮于荥阳一带的原生非遗生态环境。笑伞的文化内蕴、戏剧形态都随着社会形态的规律性、周期性嬗递。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兴替,民间信仰和思想发生着巨变,致使笑伞的原生生态环境失衡而难以维系自我的发展。笑伞的发展仍旧要遵循着科学的文艺发展规律,在多方的支持和努力下重新建构适宜笑伞发展的机制。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不遗余力的支持和鼓励非遗、民俗类民间组织活动,持续性加强对地方文艺的保护,建立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不断改善笑伞等地方文艺的生态环境。

第二,加强传承力度,提升演出品质。民间文艺的主体是人,既指扮演者,又指观演者。在笑伞的传承问题上,如何使传承有力度必定要认清艺术主体——人,人是其传承与保护的着力点、落脚点。因此,讲笑伞的传承与保护,艺人、观众的发掘与培养居于首位。人是所有民间文艺生存、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没有人,一切的活动都无从谈起。近年来,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从不同层面上都不断加大对传承人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并不断通过政府送戏下基层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戏曲生态,为的就是让笑伞这样的民间文艺能够重新活跃于文化多样性的舞台上。究其实效,甚微。原因莫过于政策转化为实践缺乏成功案例参考,各地方在实际工作中为避免失误而畏手畏脚。笑伞艺人和观众均趋于老龄化,缺乏青年力量接续,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在民间文艺中绝不是个案。试想一群年过花甲的艺人们如何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下民众的审美趋势和需求,编创出符合当下时代的新作品。就连经典剧目,以笑伞故事队现今的实力也很难保证其演出的完整度,质量更无从谈起。要改变艺术传承青黄不接,演出剧目质量不高的现状必须要双管齐下。其一,“进校园”。学生是中国审美需求的发展风向标和潜在受众群体,只有抓好校园这样的民间文艺宣传传播平台,营造、熏陶良好的传统优秀文化审美环境才能够从根本去改善发展举步维艰的问题。其次,思想转变与经济调动两手抓、两手硬。既要让人们加快转变对传习笑伞等民间文艺的思想态度,也要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予以一定的经济鼓励、补偿来满足传承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第三,信息化处理,产业化经营。笑伞已属于濒于消亡的民间歌舞小戏,其戏剧文本作为文艺项目的重要构成要充分借助当下数字化的录音、录像等手段进行记录和保存。与此同时,民间神祇信仰的崩塌和市场经济的开放使得笑伞要尝试着迎合市场发展需要,产业化经营。依托于高校的文化产业学科设置,让笑伞在文艺演出、文创产品销售、互联网宣传推广等方面借助高校力量开展综合性的运营。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营机制,逐步是演出、文产盈利来达到艺人生存、发展的平衡,甚至是由收支平衡转向盈利。

笑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风雨飘摇的一颗浮萍。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笑伞能够以自身的发展、政府的支持、文艺市场的繁荣迎来一个更好的明天。它形式独特、价值独具,曾是当地劳动人民朴质生活的寄托和宣泄途径。今天,笑伞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这都绝对不是制约和停滞不前的原因。古往今来,任何一项民间文艺的发展都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将是一段有高低、有起伏的艰苦历程。这就需要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处理和把握好笑伞的生存、发展、保护、传承等各方面的关系。

注 释:

①2016年10月3日,笔者在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对该村笑伞故事队主要参演人员对李同中的采访实录。

②2016年10月3日,笔者在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对该村笑伞故事队主要参演人员对李同中的采访实录。

③2016年10月3日,笔者在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对该村笑伞故事队主要参演人员对李同中的采访实录。

④2016年10月3日,笔者在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对该村笑伞故事队主要参演人员对李同中的采访实录。

猜你喜欢

荥阳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荥阳唐墓中出土的骨骰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