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

2019-01-15刘俊娴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
关键词:对象性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刘俊娴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这篇著作不长,仅有1500字,而且只是马克思所写的一个提纲式笔记,但是它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建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恩格斯也曾对其进行高度评价。确实,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实践观,从而确立了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一、对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从前的旧唯物主义均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认识并正确地认识物质,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只需通过感性的直观便可。马克思对其进行批判,在《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也就是说,在旧唯物主义看来,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无须人的实践参与,二者的关系只是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否定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犹如人照镜子般的简单而直观的反映。这也就可以看出旧唯物主义是不懂得实践所具有的意义,因此也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批判。他在《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也就是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客观的世界,不再像唯心主义(尤其是黑格尔)那样研究绝对观念,但是他没有正确地理解人的活动,没有把人的这种活动当成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现实的活动,也就是真正的实践。在他眼里理论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实践就是犹太人的经商牟利活动。这也就充分说明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实践的内涵,因此也就无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世间万物均是由意识能动地创造出来的。例如,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唯心主义者会有如此看法,究其原因,就是将实践看成是精神的活动。因此,马克思对其进行批判,在《提纲》中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也就是说,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反,其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看作不受客观世界约束,并且能够创造一切的能动性主体,把人的活动理解成是精神的活动。没有意识到主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脱离了人的实践,一切的认识都将缺乏源头,所谓的认识也就缺乏真理性。这也可以看出唯心主义不懂得何为实践,因此也就无法认识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实践观进行批判之后,便以新的思维方式系统而全面地解释了实践的真正内涵,进而确立了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一)实践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在通过对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实践观进行批判之后指出,他们均不能理解何为实践。因此,他在《提纲》中提出了实践的真正内涵——实践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会提出此观点主要是因为其在对旧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的批判中,深刻地认识到人是感性活动的承担者,因此,人的活动是感性的活动。而且,在《提纲》中,他认为实践可以等同于人的感性的活动,表达了实践的现实性和感性,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实践是人的感性的活动。同时,他也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而实践又是等同于人的活动,所以,实践也即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由此可知,马克思在《提纲》中通过批判后指出:实践就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都是脱离了人的实践去认识现实世界,因而都是无法说明人应如何认识及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旧唯物主义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人的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唯心主义只是从意识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为无须人的实践参与;费尔巴哈在研究客观世界的时候,认为只需要通过人的理论活动即可,同样也是脱离了人的实践,因而都无法正确的认识现实世界。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通过批判后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重要介质,主体在认识现实世界时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没有实践就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也正是因为实践,认识的产生与发展才有了可能。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2]。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认识的问题应理解为实践的问题来看,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到正确地检验。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何为实践,所以寻找的真理标准观往往是错误的,都没有跳出理论、意识的范围去讨论思维是否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就犹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因而,马克思《提纲》中通过批判后指出:真理即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是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的。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应从理论的范畴去解决,而应由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来完成。只有跳出理论的范畴,人的认识才能通过实践得到正确地检验。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人们能够去证明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通过实践,人们的认识才能将越来越接近思维的此岸性。

(四)实践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何为实践以及实践所具有的意义,所以不明白环境和教育是如何对人起改变作用的,更不了解人可以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环境,因而也就看不到实践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作用,只能用人道主义或者抽象的人性论解释人类社会历史,进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同时,也在《提纲》中特别指出,费尔巴哈由于不懂得实践的作用,因而在宗教观以及人的本质问题上都陷入了唯心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唯心史观。从中可以看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都陷入了唯心史观,因而不懂得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源自哪里,无法说明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通过批判指出:人类社会通过实践从自然界分离得以产生和发展,没有实践人类社会历史将不复存在。因此,实践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实践的历史。所以,实践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

猜你喜欢

对象性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乘法概念的二重性及其教学启示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浅析马克思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研究
“星座”的哲学探究
论恩格斯环境观的对象性活动总原则
探析餐饮业服务人员素质框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