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融媒体时代下思政课创新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
——以新疆地区某中职学校南疆四地州班级为例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国语笔者思政

杨 璟

(新疆工业经济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一、新疆地区中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分析

截止2018年底,笔者所在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234人,其中:中职生3425人,技工生1809人。比去年4644人的在校生人数增加了12.7%。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

(一)学生学情分析

笔者所选取学生学情分析班级为2018级两个幼儿教育、一个汽车维修、一个食品加工专业的四个班级。其中,两个幼儿教育班分别为47人、56人,女生占90%,少数民族学生占99%;汽车维修班共51人,男生100%,少数民族学生100%;食品加工班共44人,女生占27%,少数民族学生100%。在四个班级中,幼儿教育二班全部是民考汉学生,国语水平基本能够达到听、说、读、写全过程无障碍进行,学生积极主动、活跃;幼儿教育五班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老师授课进度,听、说、读能力较好,20%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汽车维修班级国语水平比较弱,50%学生能够全部理解老师授课内容,40%学生需要教师多遍重复进行讲解,10%学生几乎跟不上老师授课的节奏,国语能力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水平,学生运用国语互动和自主学习自觉性不佳;食品加工班基本能够跟上教师授课进度,学生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但是在国语表达、书写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经常出现教师用国语提问,学生用国语和维吾尔语夹杂在一起表达的情况。

(二)思政课堂现状分析

学生男女比例、气质特点、认知程度、情绪状态等方面都是影响课堂授课效果重要因素,笔者从性别、族别、个性特点、国语水平等方面对四个班级进行横向对比,不难发现纵向同等实践授课对不同班级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1.“冰火两重天”思政课堂。思政课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位合一的“合唱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思政教师授课无惧上蹿下跳的活泼,但惧冷若冰霜的无视,由于学生国语水平不同,同样的课程的内容,在每个班级授课氛围、进度存在差异,笔者四个班平行课程就体现淋漓精致。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交往礼仪章节中,让同学们情境表演学生给老师打电话请假的场景,两个幼儿教育班课堂氛围积极踊跃,班级学生迅速分组参与活动,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同样的情境教学用在汽修班却反响平平,学生们无动于衷,只是在观望。当老师多次重复课程内容后,才有少数男生加入到情境表演活动中。

2.“无手机时代”思政课堂。2018年,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被调查未成年人有自己手机的比例率达到73.1%。其中城市未成年人“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75.4%,农村达67.6%。”然而,学生能否带手机进课堂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关系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群体。学生在面对课本、PPT、黑板这些静态的教学材料时,往往是更青睐手机动态短视频、微电影、互动游戏等,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有过“上面滔滔不绝、下面昏昏欲睡”的教学体验。教师、学生、手机的博弈中,教师没收手机赢得课堂,但是尚未赢得学生的心。例如,在汽修班授课中,教师发现学生玩手机立刻进行制止,学生拿出手机后笔者发现因为语言理解困难,学生在用拼音软件查询未理解的词语。虽然思政课在教学手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未能充分盘活思政课的内生动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局面尚未打开。

二、探索融媒体时代创新思政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没有现代化。”鉴于我区职业学校南疆四地州学生的特点,结合融媒体自身优势,思政课不能“关起门来”来讲,要“敞开大门”去学,应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为前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打通教师、学生、教材的互动渠道,打造一批“营养丰富且秀色可餐”的思政微课程,完成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一)大胆突破常规模式,让生机重返课堂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而推动融合的主体是教师。”思政课需要“激起一池春水”,老师就是给课堂增添一抹“颜色”助力人。例如,在讲授“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章节内容时,笔者选取宁波中职基础礼仪操视频给学生进行规范礼仪展示。由于班级多媒体器材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笔者让学生拿回手机,打开百度找到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并提出看完视频请同学进行现场展示的学习任务。学生对于教师允许上课能够用手机看视频的举动大为惊喜,积极查找视频内容进行学习,针对未服从教学要求学生,教师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后续现场展示环节课堂气氛也是热闹非凡。笔者认为思政课堂上手机作为融媒体一个重要载体,并不是教师和课堂的对立面,需要教师客观地看待手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利与弊,深入挖掘手机与课堂的契合点,因地施策、因材施策、因时施策,比如利用优质慕课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运用网络交流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发挥手机自身录播功能分享课堂小视频等,让课堂不再“死水一潭”,而是“春波无限”。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实现翻转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尤其是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是必然趋势。”首先教师“革”自己的命,打破自己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主动积极接收新理念,深入探究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打造融媒体时代教育骨干力量;其次,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作为教学环节主体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拥有媒介资源,针对学生国语特点,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制定学生通过拼音软件在网上能够完成课前任务,课上结合微课、微电影、慕课等教学资源,开展重点知识讲解、答疑解惑等教学环节,课下利用微信、QQ搭建学习互动平台等延伸教学,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操作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搭建教师与学生信息传递、吸收内化互动场所,实现课堂教学翻转,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强学生国语教育参与度,实现国语教育全覆盖的良好效果。

(三)构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让育人达到实效

《能力提升工程2.0》提出,“到2020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一堂思政课从“有意义”进而“有意思”要像参观奇妙博物馆,引人入胜,异彩纷呈,回味无穷。教师如何把控教学目标达成,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行规范和监督。笔者所在学校思政课程评价采用平时、期末7:3的过程化考核评价模式,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度、文明风采参与度、社会实践参与度等考核内容;期末考核方式针对不同课程可以采用手抄报、微视频、拍摄美丽中职生、礼仪展示、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等多纬度进行考核。学校思政处定期组织召开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题教学研讨会,对内容高深不接地、概念抽象难理解等问题进行教学反馈,教师与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深度讨论和交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更好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和需求,真正让思政课成为真善美的种子,根植在学生的心底,绽放出铸魂育人的花朵!

[ 注 释 ]

①选自《教育部就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意见>答问》[EB/OL].教育部网站.

②季为民,沈杰.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教育部就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意见》问答[EB/OL].教育部网站.

③笔者所在学校课堂纪律要求学生上课时将手机放在指定的手机袋里,下课方可查看手机.

猜你喜欢

国语笔者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