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以“知、情、意、行”为视角探索青少年价值教育

2019-01-15李玲玲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过程

李玲玲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知、情、意、行是教育的基本过程也是实践得以实现的过程。教育的功能是唤醒人们内心沉睡的力量,感召上进的激情,激发受教者的能量,最终实现一个完整、高尚的人格。教育的过程就是知、情、意、行的过程,无论是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还是陶行知的《中国教育的觉醒》,还有王阳明的心学,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轨迹多么的明白清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他们的教育国家历来下足了功夫,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大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为人民服务,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就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事,关乎国家的大事。最近发生在湖南两例青少年杀害父母的血案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教育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青少年的教育依然在路上,由此,积极、科学探索青少年的知、情、意、行的内涵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在新时代形势下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长远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一、知、情、意、行对青少年的价值涵养作用分析

知、情、意、行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开展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遵循,也是青少年完成自我的身心发展和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需要遵循的总要求。青少年是人生的黄金和最为宝贵的时期,是正确观念得以形成的最佳时间段,是青少年个体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等形成的关键期。情感教育与认知培育是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更是青少年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能使青少年更科学、理性地处理知、情、意、行的认知与统一对于现实行为的选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格精神的养成。青少年的人格精神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的指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有耐心,要系好他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需要真心投入。全社会都要认识到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差异等各种复杂因素,无论何种因素的影响都要与青少年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影响而发生共鸣。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认识规律过程是青少年人格养成不可规避的路径,青少年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系列行为过程体现了自我认知、内心情感共鸣、个体意志状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为长期性、全面性,奠基性,这个过程体现了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实现了人格精神的养成。

释放与批判的张力理性。有啥样的思维导致啥样的行为,思维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思维的外化结果。新时代的青少年处于一个开放、宽容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逆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变化,但是这一阶段也是创造力、想象力最强盛的阶段。因此,在此阶段,培青少年形成科学、客观、理性的批判精神,使他们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借助知与行的互动,达到合理检验个体认知正确与否的目的,随后又能通过有效的行为表达,验证其行为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以及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产生正能量。因此,通过有效的、可以评价的知、情、意、行与实践的互动,青少年能够自然形成一种对于外部世界和自身行为的科学的批判精神,能够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正确认知和实践的关系,才能真正对青少年的现实行为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引导青少年有勇气、有能力打破传统、打破权威的影响,实现自身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

价值诉求与自我升华。在认识现象,实践社会的过程中,青少年不断自我批判与自我提高,青少年随着知识和经历的增长,逐渐形成基本稳定的“三观”,并在不断适应与修正中寻求更适合自我价值追求的个体价值观和行为,并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同一价值体系。价值观一旦形成并趋于稳定,会指导青少年一生发展,并成为青少年在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的自我升华的指导因素。

二、新时代青少年知、情、意、行下价值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代青少年价值教育的困囿

新时代,是一个网络与挑战的社会,文化多元,价值日益多元,青少年健康发展迎来了发展的美好时间但也面对巨大的不利影响。新时代的青少年身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与变革的时期,在互联网、新媒体为基础的应用全面普及在社会各方面,对于青少年教育离不开这种影响。从教育现实客观环境来看,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更加普及广泛,由此,教育方式方法改革、教育表现形式创新、教育承载载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多媒体、新手段教学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各级教育机构都在着力探索如何能更有效的利用好信息化手段服务于教育。但同时这也对于教育目的本身产生了很大影响,即各级教育越来越注重于形式的变革而非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实现,导致青少年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信息化教学,被动接受信息,被动改变个体价值培育,距离人学范式的转变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二)知、情、意、行的互动困境的消解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理应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应大力探索“知、情、意、行”合一的教育,全面打造新时代合格人才。而且从更深层次来讲,“知、情、意、行”的教育统一也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养成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逻辑结构上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协调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重在强调了对于青少年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与互动与关联,首先使青少年能够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其增强实践对于知识和信息进行主动的验证与反馈性思考,达到知、情、意、行互置与贯通,以此强化对青少年意识教育的重新重视与教育思维的广泛拓展。

三、知、情、意、行教育拓展对青少年价值的现实思考

(一)把实践与意识的互哺作为青少年价值评价的抓手

青少年的身心都处于一个不健全的状态,针对青少年阶段这一特点,以知、情、意、行为重要目标的教育要对青少年统一能力进行广泛的拓展,在知识、行为的养成过程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对是、非、善、恶进行个人的价值评判,并利用新手段使之在实践中得以证明。

(二)以人学为范式的教学方向强化教学的效果

现在社会条件下,在后喻文化条件下,权威教育受到极大的挑战,青少年的自主性、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在此情景下,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能动性,以更好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继续用真、善、美为青少年价值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青少年阶段是自我判断力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容易受到不利影响的阶段,尤其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使得青少年往往对真正的价值迷失,比如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

(四)要坚持生活即是教育的理念,自然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对真实的世界是缺乏科学的认知的,因此,在具体的知、情、意、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坚持用真实世界的情感来引导教学形式,把青少年那缥缈的灵魂唤回现实真实的世界里面,要重视加强青少年的生活体验,要把生活体验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在社会实践中来完成。于知识生成的境域教学,把知识的生成过程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在践行中觉醒和提升自我,从而使知识学习超越记忆和理解层面,升华到‘知而用’、‘知而信’、‘知而行’的教学境界。”

猜你喜欢

青少年价值过程
青少年发明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