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西方早一千年的中国车轮舟

2019-01-15何国卫

中国船检 2018年12期
关键词:采石轮船车轮

何国卫

早在晋代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出现的车轮舟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一项重大发明。西方对车轮舟研究和制造情况如何呢?德国人威尔乔利亚斯(Robertus Valturius)在他刊行于1472年的《军事》(“De Re Militari”)一书中提到备有五轴10个桨轮的船和另一个备有一轴2个桨轮的船。对此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李约瑟文集》里写道:“在十五世纪德国技术手稿中提出过关于制造明轮船的建议,而这些船可能是在无所不在的竖式水车启示下的再次发明。”据有关文献记有,欧洲桨轮船的第1次试验,是于1543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的。由中外文献的对比可知,中国发明和使用的桨轮船,要比西方早一千年。

图1 徐寿、华衡芳像

从“黄鹄”号说起

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的国门,一批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掀起了一场救国图强的洋务运动,如自学成才的业余科学家徐寿、华衡芳(图1)等投身于船舶修造业,1865年4月由他们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蒸汽明轮船“黄鹄”号诞生了。

“黄鹄”号船长55尺,载重量为25吨,船中两舷对称装置着一对大型木质转轮,转轮装有划水桨板,如同农村的水车,车轮是靠自行设计制造的蒸汽机转动的。“黄鹄”号于1866年春在南京下关的扬子江试航成功,在不到14小时内逆流行驶了225里,时速约16里;而返回时顺流航行仅用了8小时,时速约28里。当时曾国藩对轮船的性能甚为满意,望着这艘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制造的轮船,遂将轮船命名为“黄鹄”号。并无限感慨地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窃喜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图2和图3分别是“黄鹄”号的复原描绘图和复原模型照片。

尽管“黄鹄”号是学习模仿西洋蒸汽机轮船研制的,但“黄鹄”号是中国人自行研制,并以手工劳动为主建造成功的中国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它象征着中国帆船时代的行将结束和近代轮船时代的到了,可以说它的建造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帷幕。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广场的“船史大道”上,摆放着第一条木壳明轮船——“黄鹄”号,船体两舷的两个大轮盘,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好奇与猜想,船体两侧各安装一个大轮子派什么用场?它不就是船舶的明轮推进器吗?正是。

虽然“黄鹄”号两舷的两个大轮盘是靠蒸汽机动力带动轮盘转动的,但要知道人力转动轮盘的车轮舟在中国晋代早就有之。安装轮子的船,就是我国古代的车轮舟,亦称车轮舸、轮桨船、车船等,因车轮舟主要出现在战船上,所以车轮舟也称车轮战舰。

因为这种船的桨轮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由于其侧之推进轮极似车轮,故后来又称之为车轮舟或车船。所以称为“明轮船”或“轮船”,以便和人工划桨的木船、风力推动的帆船相区别。

“黄鹄”号出现之前中国的车轮舟是人力踩踏轮轴转动轮盘的,根据桨轮的多少和船宽的大小配置踩踏船员的人数,图4是一艘车轮舟的剖视模型照片,可以看到每根转轴的两舷侧各置一个车轮,船舱内对应的转轴位置的左右各有6名踩踏船员正在踩踏作业中的使用情况。

图2 “黄鹄”号的复原描绘图

中国车轮舟最早出现在晋代的渭水

中国最早出现车轮舟是在晋代义熙年间的渭水上。历史上的晋朝大将刘裕,在镇压了孙恩、卢循所统率的农民起义军之后,就大举攻击建都长安的后秦。据《二十五史》所载唐代李延寿撰写的《南史·王镇恶》中记载,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的部将王镇恶,由黄河乘桨轮船,“溯渭(水)而进,舰外不见有行船人。北土素无舟楫,莫不惊以为神。”《资治通鉴》也有记:“(王)镇恶溯渭而上,乘蒙冲小舰,行船者皆在舰内:秦人见舰进而无行船者,旨惊以为神”。王镇恶所乘小舰,既不张帆也不划桨,藏在舰内的行船者当是脚踏车轮使船逆水急进,这是在世界上首次出现桨轮船的生动记录,这为科技史家所公认。

图3 “黄鹄”号复原模型照片

图4 车轮舟剖视模型

关于中国发明和实际使用的车轮舟,自晋代而南北朝,以迄唐、宋直至清代,车轮舟在史籍中不乏记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发明家祖冲之(429~500)的“千里船”就是车轮舟,《祖冲之传》有记“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不因风水,施机自运”的千里船,即车轮舟。

南朝梁大宝二年(公元551年),水军将领徐世谱与侯景战于赤亭湖(今湖南华容)时,景军甚盛。“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大败景军”,徐世谱所造“水车”,就是车轮战舰。

《旧唐书·李皋传》记载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

到了宋朝,车轮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当时的水战中,往往出动数百艘乃至上千艘车船称雄于江河湖港之上。

桨轮船在南宋时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的部下高宣,设计制造了多种大小桨轮船。其车数(一轮叫做一车)有4车、6车、8车、20车、24车、32车等,中型的载战士二三百人,大型的长二三十丈,吃水一丈左右,能载千余人。桨轮船在出现后的1000多年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直到20世纪初,我国南方地区还有少量的桨轮船。

图5 南宋造23个踏轮的车船 (原始图)

图6 南宋时期的23车车轮战船模型照片

在宋代甚至将车轮战船列入水军编制,宋朝水军备有桨轮战舰的最早记录是1130年。宋朝将车船列入水军的编制并有相当的规模,宋代的文献记有:“偶得一随军人,原是都水监白波辇运司黄河扫岸水手都料高宣者,献车船样,……打造八车船样一只,数日并工而成。令人夫踏车于江流上下,往来极为快利。船两边有护车板,不见其车,但见船行如龙,观者以为神奇,乃渐增广车数,至造二十至二十三车大船,能载战士二三百人。”《李约瑟文集》载有,南宋时高宣等人(1130年)建造的有23个踏轮的车船,长100、宽15~20英尺,凡车数出现单数者,除有成对的舷车轮之外,必有一尾车轮,如图5。

船史学者精心复原制作了23车宋代车轮舟复原模型。桨轮外装有防护板的23轮洞庭湖车船模型,陈列展示在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古代先进的原始形态轮船,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提高了国人的自豪感,见图6。

清《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载有4轮桨的车轮船图,并记:“长四丈二尺,阔一丈三尺,外虚边框各一尺,空内安四轮,轮头入水约一尺”,见图7。

中国清代曾收集许多木船模参加1904年世博会,展后有125艘中国清代船模被比利时MAS博物馆收藏,其中有一艘置于尾部的单轮舟模型,很珍贵,此车轮舟是靠四人踩踏使得车轮转动推船前行,见图8。

图7 车轮舸图(采自《古今图书集成》)

图8 中国清代单轮车轮舟模型照片(比利时MAS博物馆收藏)

车轮舟在宋代水战中大显身手

宋代的钟相、杨么起义反宋和虞允文抗金的“采石之战”都是车轮舟在水战中大显身手的典型战例,车轮舟功不可没。

1、钟相、杨么反宋在洞庭湖大造车轮战船

建炎四年(1130)二月,钟相、杨么起义反宋,宋廷“遣统领官安和率步兵入益阳,统制官张崇领战舰趋洞庭,武显大夫张奇统水军入澧江,三道讨之”。绍兴元年(1131),“鼎澧镇抚使程昌寓造二十至三十车大船”,“竞发车船以进”。奈何义军有备,不仅虏得程昌寓的大型车船,而且还获得了随车船作维修工作的都料匠高宣,然后在洞庭湖大造车轮战船。《杨么事迹考证》记有:“水寨得车船的样及都料手后,于是杨么造和州载二十四车大楼船,杨钦造大德山二十四车船,……两月之间,水寨大小车楼船十余制样,势益雄壮。”宋代的文献《中兴小记》记有,绍兴二年(1132),“时鼎 (州,今湖南常德)寇杨么、黄诚,聚众至数万,……分布远近,共有车船、海鳅头多数百艘。……”书中引李龟年记杨么本末曰:“车船者,置人于前后踏车,进退皆可。其名曰大德山、小德山、望三洲及浑江龙之类,皆两重或三重,载千余人,又设拍竿,其制(如)大桅,长十余丈,上置巨石,下作辘轳,(绳)贯其巅。遇官军船近,即倒拍竿击碎之。”

杨么起义军获船匠高宣之助,大造车船,使官军屡战屡败。绍兴五年(1135)六月,杨么起义军终被岳飞所败。《岳飞传》记有 :“(杨)么负固不服,方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军迎之辄碎:(岳)飞伐君山(洞庭湖北岸)木为巨筏,塞诸港汊,又以腐木乱草浮上流而下,择水浅处,遣善骂者挑之,且行且骂。贼怒来追,则草木壅积,舟轮碍不行。”杨么被擒斩。看来杨么中了岳飞的“草木壅积”之计,因车轮舟“舟轮碍不行”而败,束手被擒。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对车船的描述:“鼎澧群盗如钟相、杨么,战船有车船、有桨船……官军战船亦效贼车船而增大,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而岳飞以步兵平贼。至完颜亮入寇,车船犹在颇有功云。”

《杨么事迹考证》中有“程昌寓造二十至三十车大船”;在史籍《宋会要》中也有“(绍兴)四年(1134)……知州程昌寓造下车船通长三十丈或二十余丈,每支可容战士七八百人,驾放浮泛,往来可以御敌”的记载。

2、虞允文“采石之战”抗金以少胜多其中车轮舟功不可没。

在长江抗金水战中“采石矶战役”(又称“采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例,南宋的车船发挥了空前强大的震摄与杀伤威力,车轮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十一月初,40万金兵在国主海陵王完颜亮亲自统帅下,驻军江北,进逼长江和州对岸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之南),而 “宋军才一万八千”驻守,守军将领王权弃军而去,接防的将领李显忠尚未到任。当时到采石犒师的虞允文见到守军兵无主帅,军心涣散,就当机立断挺身而出代替主帅,组织宋军抗金,终使采石之战告捷。

“采石之战”中,宋军的车船发挥了空前强大的威力。十一月初八,完颜亮指挥几百艘战船强渡长江,为首的70艘战船已逼近南岸,虞允文沉着指挥、英勇反攻,用每船装11个桨轮(边各5轮尾1轮)的“海鳅”车船冲撞金军舰船,犁沉过半,非淹即毁。这时恰有溃军来自光州(今河南光山县),虞允文授予旗鼓从山后转出,金兵以为援军到达,遂逃遁,江面留尸凡4000余。第二天对金兵用夹击战术,焚其舟300余,金兵乃退败扬州。虞允文预计金兵将进攻京口(今江苏镇江)继续南犯,遂又率领16 000人援京口。他“命战士踏车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敌持满以待,相顾骇愕”。不久,金兵内乱,金主完颜亮“为其下所杀”,金兵大败。“采石之战”创以1.8万人胜40万人的辉煌战例,虞允文和车船都功不可没。

连续转桨是船舶推进的技术飞跃

由桨发展成轮桨使船舶推进技术产生飞跃。车轮舟推进技术的先进性在于木桨操作时只能做前后直线、间歇运动,对船所发出的推进力也是间歇性的。船史研究学界的老前辈周世德先生在他的遗作“中国古船桨系考略”一文中对此有这样的论述:“桨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轮桨的出现,即‘车船’的出现。从桨转化为轮桨,在船舶推进发展史上是件足以使史家和工程界人士为之兴奋的大事。轮桨在我国创用之早以及后来宋朝车船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均足以震惊世界。它使船舶的人力推进工具产生了一个飞跃,达到了半机械化程度,成为古代船舶人力推进技术的最高水平。”

轮桨,是将桨的叶片装到轮子的周边,这就可以使原本桨的直线、间歇、往复运动,变为圆周、连续、旋转运动。由于轮桨连续旋转的不断划水,不仅可以连续推进,避免了手力划桨时桨必须出水而做虚功,而且可借助桨手自身的体重用脚踏转轴就较为省力的多了。因为在同一根转轴上可按船宽的大小安装很多踏脚板,由很多人同时踏之,可以发挥多人的作用,提高车轮舟的推进效能和船速。只要车轮向前转船就向前进,车轮向后转则船可后退。如此的机动灵活,进退自如,极大地提高了船的机动性,这对战船尤为重要,当为首选。

车轮舟是近代明轮航行模式之先导,在造船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李约瑟曾写道:“这种船在中国肯定流传下来了,因为在鸦片战争期间(1839~1842年)有大量的踏车操作的明轮作战帆船派去同英国船作战,而且证明颇为有效,虽然结果并没有带来什么希望。由于向来的那种自鸣得意的心情,西方人曾认为中国的这些船是模仿他们的明轮汽船而制造的。但对中国当时的文献进行的研究表明,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在4世纪的拜占廷.曾经提出了一项用牛转动绞盘驱动明轮船的建议,但没有证据说明曾经建造过这种船。由于手稿仅仅在文艺复兴时期(14到16世纪)才被发现,因而不可能对中国造船匠产生什么影响。”

由此看来,欧洲在4世纪末刚刚提出车轮船设想时,而中国在公元417年在渭水已经有了在船内踏车前进的车轮船出现了。欧洲于1543年作第1次桨轮船试验,比中国于1134年已大规模发展车轮战船并编成水军,迟了400多年。

猜你喜欢

采石轮船车轮
隧道下穿采石坑的受力分析及处治技术探讨
Industrial Youths
郑杰
瓜田篱下系列十八——采石人
车轮圆不圆
码头和轮船
轮船
车轮开启赴爱之旅
装车轮
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