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

2019-01-15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高校学生人格

武 斌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高校对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健康人格培养也成为不同高校发展的核心,是当前高校面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高校学生人格独立性呈下降趋势,学生每天只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而不注重人格的发展,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低,引起各高校的重视。例如,每年都出现许多高校学生自杀与被害事件,主要就是因为人格存在一定的缺陷,抗压能力过低,安全意识差。因此,怎样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成为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学生健康人格进行研究时存在显著的功利取向,会考虑人自身与社会2个方面。在17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洛克分析了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与方式,其认为教育对培养学生非常重要。在20世纪,教育家马卡连科提出人格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精神人格,使学生形成自尊与自律的人格。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教育理念均从关注智力转换至关注健康人格培养,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倡培养学生人格健全。分析全球发达国家近年来的教育发展可知,发达国家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智力与科技教育,而且推出健康人格教育,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教育核心为健康人格的培养。从教育理念与形式的角度分析,国外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较为注重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一直较为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100年前,蔡元培即提倡需注重学生人格培养,保证国民健康人格。20世纪90年代,我国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增强学生健康人格水平。当前我国大量教师也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及其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许多关于人格教育的经验。体育精神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对其的研究也有许多,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是分析体育精神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作用的理论知识,也存在大量研究针对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格出现的问题,提倡教育部门与相关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产生多维度健康人格教育模式,然而有关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作用及效果的实践研究不多。

3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问题概述

3.1 体育精神概念界定

体育精神为体育综合影响的体现,属于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是在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人们力量及心理健康意识方面,是尽可能激发人们各种潜能的一种心理状态。

3.2 健康人格概念界定

健康人格即不同优秀人格在某个个体的集中体现。心理学曾主要分析人们心理疾病,而当前更注重人们心理健康的研究。对健康人格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挖掘人的潜能,提高自身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不同心理学家对健康人格的理解会受不同价值观及不同研究形式的影响,导致不同心理学家对健康人格的定义存在差异,然而主体内容几乎相同,即健康人格需满足以下条件:(1)对自身可客观评价;(2)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3)可有效控制自身情绪,自适应调整心态;(4)内心与行动保持统一;(5)沟通能力强,能很好地与其他人协作。

3.3 当代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实际上就是人格障碍,与正常状态有显著差异,造成无法适应社会,通常体现在处理感情问题障碍以及意志异常,但思维与智商增长。当代高校学生存在的人格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依附性人格障碍。当代部分高校学生竞争意识淡薄,不思进取,对未来就业及步入社会后的生活有所畏惧,这些学生期望得到稳定的生活与收入。(2)功利性人格障碍。从高校学生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看,部分高校学生将实现物质需求看作进入社会的目标,只关注个人利益及物质的满足,通过物质判断人的价值,在未来的工作中急功近利,缺乏基本的对工作与社会的责任感。(3)困惑性人格障碍。困惑性人格障碍就是指部分高校学生因为无法适应社会造成的心理矛盾。经大量研究表明,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因无法适应环境导致的心理问题、学习与竞争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因无法客观评价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的心理问题,因无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等。(4)强迫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就是部分高校学生因道德痛苦强烈形成的人格障碍。这类学生通常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对自身要求极为严苛,表现为心理极度自卑与敏感,安全感低。

3.4 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面对当代学生存在的人格缺陷,高校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当前高校大部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是很注重,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能力培养有所忽视,导致高校学生专业水平和社会能力不匹配,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无法有效适应社会。

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高校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当前社会发展迅猛,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也对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物质化的社会必然会使高校学生受到影响,导致学生潜力的片面挖掘,造成人格异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基础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为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必然需求。

从教育实践方面分析,大学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非常重要,是高校教育的使命。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有助于学生日后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4 体育精神培育对促进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及效果研究

4.1 研究对象

选择某高校142位选修班非体育专业生,其中男生59人,女生83人,学生可自适应选择体育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对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及效果进行研究。

4.2 体育精神培育策略

通过体育精神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时,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发挥其教育能力及自身号召力,使学生融入体育精神中。其详细体育精神培育策略如下。(1)将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和体育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坚持精神与团体协作思想。利用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对待工作拥有更加严谨的态度。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需依据学生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深入体会体育精神,保证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效果。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坚持体育运动。(2)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不但是体育教师知识传授的基本,同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按实际情况逐渐优化自身教学方式,灵活选择教学手段,通过不同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3)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外体育活动为高校实行体育文化的主要方式。高校须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构建体育训练辅导中心,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实时咨询想了解的体育知识。可施行会员制,会员不但能实时咨询体育知识,还能自主选择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校还须组织与体育教育精神相关的讲座,邀请知名运动员与专家在学校举行讲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逐渐渗透人文精神。

4.3 研究方法及过程

4.3.1 问卷调查法设计高校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调查表主要包括3个部分:学生基本信息、问卷题及辅助题。最关键的部分是问卷题,问卷题中包含60个问题,涉及4个方面,依次是身体类问题、心理类问题、情绪类问题及人际关系类问题。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统计总分数。依据分数将学生分为3类:如果总分超过30分,则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如果总分在20~29分范围内,需引起注意;不超过19分认为心理较为健康,也就是分数越低,心理健康状态越好。

4.3.2 心理测试法将人格测试量表作为心理测试工具,通过卡特尔16项因素对学生人格健康程度进行评价,该心理测试包括187道题,含16个一级因素,是一种有效的人格评测工具。分数越高,认为心理健康状态越好。

4.3.3 实验法在进行实验前与一学期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与心理测试。问卷调查与心理测试共142份,回收142份,均有效。

选用“实验组前后测”的实验形式,利用实验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通过心理测试、调查问卷形式客观研究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及效果。

进行1学期体育精神教育,共16周,每周学生都需进行120min教学和40min课外辅导,教学方式依照上文体育精神培育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是否出现不适,保证学生安全。

实验前需向学生阐述教学的目的及可达到的效果,提高学生兴趣度。保证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均为自愿参加,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在实验过程中不可进行其余形式的运动,不可半途而废。

实验时间为2017年3—6月,对实验前后得到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数据处理通过SPSS10.0软件实现,进行t检验。

4.4 结果及分析

4.4.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表1所示的是实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表1可知,实验后,学生身体健康、情绪、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都有所改善,其中整体分数、身体类分数、情绪类分数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人际关系类分数较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类分数较实验前显著降低,具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4.4.2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表2所示的是实验前后心理测试统计结果。

分析表2可知,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人格因素分数提高,且差异呈非常显著性(P<0.01)的因素包括乐群性、兴奋性、稳定性、持强性和敢为性。

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人格因素分数下降,且差异呈非常显著性(P<0.01)的因素包括忧虑性、敏感性、紧张性。

表1 实验前后问卷调查结果

表2 实验前后心理测试统计结果

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人格因素分数下降,且差异呈显著性(P<0.05)的因素为独立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实验后学生身体健康、情绪、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都有所改善。实验后学生积极人格因素分数均显著升高。由此可知,体育精神培育对促进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 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对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发现本次行动研究过程中,对体育精神的培育路径太少,行动研究初期的体育精神培育呈现无序性。

5.2 建 议

(1)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2)举办丰富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宣扬体育精神;(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宣扬体育精神文化;(4)提高体育教师体育文化素养,发挥榜样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高校学生人格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