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改革初探

2019-01-14许昶雯戴仕宝张磊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24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许昶雯 戴仕宝 张磊

摘   要:《水质工程学Ⅰ》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课程存在内容知识量大、学时有限、实验时间安排欠妥、课程设计与理论内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构建理论、实验、实践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具备工程实践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  教学质量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c)-0198-02

Abstract: The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I is the core course for water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 major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course content, limited studying time, poor experimental schedule and in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so on in teaching process for this course. Therefore, teaching model of "Three Combinations" on theory,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s built to optimize teaching quality, deepen curriculum refor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professionals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水质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本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和科研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知识量大、学时有限、实验课时间安排欠妥、课程设计与理论内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滁州学院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在保证传统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特别重视实验与实践教学,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实验、实践这三项结合起来,是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1  《水质工程学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

教材采用由李圭白、张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质工程学》(上册+下册),内容涉及上册的水质概况、物理、化学处理原理以及下册第4篇水处理工艺系统中给水处理和特种水源处理工艺。内容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然而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指出,要求给排水专业水质工程学课程的课时量缩减,我校水质工程学课程分为Ⅰ和Ⅱ两部分,由此导致水质工程学Ⅰ的课时也要相应缩短,理论学时由56学时减少为48学时,由此导致内容多与学时短的矛盾,处理不好将影响教学效果。

1.2 实验时间安排欠妥当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与其相关的实验安排在另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水处理实验技术》中,而《水处理实验技术》课程安排在《水质工程学Ⅰ》的下一学期,由此导致理论与实验脱节,理论课结束不能趁热打铁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实验课之前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回顾理论课中相关的实验原理,且教学质量不佳。

1.3 实践教学方式和理论学习融合不紧密

当前本课程对应的实践教学主要为自来水厂生产实习、给水厂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其中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学生能够从课本中进入实践,掌握水厂运营、水质处理的方法,但是两个实习均为独立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及时的实践课程,不能将理论知识和问题通过实践及时巩固和解决。给水厂课程设计涉及给水厂构筑物的设计计算,但是理论教材主要为给水处理的原理与技术,这与课程设计的工艺设计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有一定阻碍。

2  《水质工程学Ⅰ》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理论课程内容多,课时要求少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着重讲授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4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对于吸附、离子交换、膜滤和其他处理方法可采用互动式专题案例教学,热点问题导入和讨论等教学方法[1],如结合目前新型绿色吸附剂展开资料收集,引导學生结合实际情况和目前科研热点深入思考总结,开拓思维,并让学生认识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责任,树立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职业目标,能学以致用并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