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索

2019-01-14洪卫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洪卫

摘  要 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社会需求及企业用人标准,以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按照能力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精技”,采取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养,同时遵循人才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规律,探索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素质过硬、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4-0078-04

Abstract Thr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combined with social needs and corpo-rate employment standard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tomo-bil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in our hospital as an example,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set according to the ability goal to realize the“underlying sharing of the curriculum. The middle-levelseparation and high-level skills are cultivated in stag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 At the same time, they follow the la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explore and 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quality, solid theory and exquisite skill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1 前言

隨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用人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加强,如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等。《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而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才培养方案,所以探索出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高职教育培养方案迫在眉睫。

2 目前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随着技术的提升和专业化生产的细化,技能型人才地位逐渐提高,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大批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后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在当前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技能水平低下、专业基础不扎实、职业素养不高、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等。究其主要原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严重。

人才培养与高职学生个性化追求结合不够紧密  高职招收的学生大多个性比较鲜明,对于就业,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选择个性化的发展之路。而目前大多数高职在人才培养策略上仍然应用以专业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很少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性不强,缺乏个性化,学生没有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选择,从而很难提高学习兴趣,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导致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严重缺乏职业规划。

人才培养缺乏质量反馈  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是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该项工作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依据,同时是专业设置的前提和基础。而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导致该项工作实施计划性不强,信息反馈不完善,数据处理不科学,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不具备指引作用。

3 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通过社会调研分析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政府、行业、企业、学生的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出社会需求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调研工作开展分类逐细,明确调研对象和调研内容,分清能力主次,使能力培养梯度推进,课程设置层次分明。其框架结构如表1所示。

根据人才培养架构撰写人才培养方案

1)课程体系构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力类型)确定课程开设,并遵循“社会能力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精技[2]。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为例,见图1。

2)课程教学标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脚是课程,而课程的落脚是教学,所以课程教学就成为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落脚点。根据能力导向和能力需求,所设置课程与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明确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具体内容包括:课程应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课程应明确培养学生该项能力所设置的项目(具体、可实施、能量化);课程应明确培养学生该项能力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课程应明确该门课程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及教学资源(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和文献资料等);课程应明确培养学生该项能力所需要的时间(即学时分配);课程应明确该项能力在学生所有能力中所占的比重(即学分量化);课程应明确考试或考核的职业标准(包括国家职业标准、技能大赛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做到课、证、赛融合);课程应明确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专业技能水平)。

3)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考核评价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检验检查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准。而现有大多数职业院校通过理论考试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即试卷考试),忽视了学生技能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很难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获得的能力进行准确评价,不利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理论,更要重实践;不仅要重结论性考核,更要重教学过程性考核。

①考核评分结构。课程量化考核总成绩=过程考核+期末考试,采取总成绩100分制,考核项目及占比如表2所示。

②考核考试内容包括:平时成绩,指上课考勤、作业、项目完成、职业素养等评分;知识达标测试,指教师在上完每次课后,通过网络平台设置一定数量的理论知识题目,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完成作答;PPT演示,指学生将该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然后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解展示;现场答辩,指学生讲解完PPT内容后,由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评议小组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技能考试,指教师通过设置该门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由学生按照职业标准完成该项目的考试(由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评分)。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严格毕业评价标准  人才培养就好比产品加工,不仅要规范生产过程,更要建立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区别出产品的优、良、中、差。而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评价略显单一,即学生通过修完规定的课程,拿到相应的学分,通过考取一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即可毕业。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不利于人才能力的量化,也不符合人才可持续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规律。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怪象: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不再优秀;在学校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却非常出色,甚至大有作为。这一现象或多或少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毕业评价体存在一些问题。为使人才培养能力精准量化,同时满足人才个性化发展要求,现采取人才分类评价模式:毕业总体性考核评价=通用性评价+岗位性评价+个性化评价。采取总评价100分制,考核类型、项目占比如表3所示。

1)通用性评价:通过建立学分制银行和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来进行评分。

2)岗位性评价:通过学生所选类型岗位职业技能测试来进行评分。

3)个性化评价:通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考取非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及“彩虹文化”贡献值(思想政治、技能大赛、产品设计、活动参与等)来进行评分。

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  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不仅限于学校毕业评价考核,更多层面是要接受社会的检验评价,所以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也就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3]。

1)明确毕业生质量跟踪职能部门及各岗位工作职责(院系层面),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及时收集处理信息、分享交流、反馈上报,为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2)明确毕业生跟踪调查内容及反馈方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毕业去向,对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综合素质、专业技术、岗位技能、职位晋升、薪资待遇等内容调查;同时对毕业生就在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进行调查。并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方式设立校友联络员,成立校友会,建立校友微信群,及时掌握和更新毕业生信息,丰富就业信息库;加快网络系统为平台的信息基地建设,设置专用平台,开通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网络评价,通过收集整理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就业质量相关数据的分析、评价反馈,以获得更可靠的数据支持,提供更精准的政策建议,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4 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和基本要求,实施专业与课程标准需要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科学、规范制定优化,通过转变培养方式、强化实践育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高质量就业,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钰.关于高职教育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电大理工,2012(4):59-61.

[2]吳海华,王海舟,戴国梅,等.高职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9(4):159-161.

[3]穆林娟.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机制建设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8):123-12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