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二、一,发射!

2019-01-14刘源隆

小康 2019年1期
关键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塔架

刘源隆

飞向月球 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三、二、一,点火!”

2018年12月8日,凌晨一点,记者站在距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两公里外的火箭发射观摩平台上,被干凉的空气冻着的身体蜷缩在厚厚的棉服中。记者左手扶着相机三脚架,右手紧扣着相机快门,眼睛透过长焦镜头仔细地盯着两公里外被灯光照耀着的火箭发射塔架,生怕错漏哪怕任何一个细节。

在观摩台大屏幕上,发射架上的工作人员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火箭发射前的检查准备工作。远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就笔直地矗立在发射塔架旁,仿佛在积蓄着力量,它托举着嫦娥四号就像即将上场的运动员一样一动不动,在寒风中显得威风凛凛。而嫦娥四号和它一样从容不迫,哪怕它将飞越42万公里,哪怕它要飞向的是人类从未踏足的月球背面。

亲眼见证:嫦娥四号火箭发射盛况

2018年12月7日晚10点30分,记者跟随着第五届中国探月科普营,提前四个小时奔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经5道安检关卡,让人感到神秘又严肃。观摩营员们在汽车上左望右看,紧张着、激动着。

承载着中华民族探月梦想的嫦娥四号,被亿万中国人热情期盼着、祝福着。当汽车经过灯火通明的发射塔架,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整装待发。

早在2018年5月21日发射的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卫星早已抵达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的Halo轨道上,焦急地盼望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为它与地球传输通信信息。

朗月当空,繁星烁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距离西昌市区50多公里。嫦娥四号火箭发射当日的夜空中干净得连一片云彩都没有,是极为适合观摩火箭发射的天气。

“发射30分钟准备”“发射15分钟准备”……当倒计时准备的广播一遍遍传来的时候,身边参与观摩的营员,每个人都踮着脚尖,举着手机,眺望着远处,期待记录下火箭升空的辉煌画面。

终于,发射时刻来临,广播从10倒数计时,点火话音刚落,两公里外静驻的火箭下方,一股白烟升腾而起,剧烈的轰鸣声比目光所及略有延迟,但在山谷的回响作用下,声音仿佛加装了环绕立体声,震耳欲聋。

突然,火箭发出的白烟变成了火红色,照得整个山谷如同白昼。火箭喷射着熊熊火焰,缓缓升起,轰鸣声也逐渐升高了音调。火箭向上直飞,越来越快。观摩人群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火箭发射成功!

人们仰起头,目送着嫦娥四号奔赴遥远而又神秘的月球。

探秘卫星城:技术设备现代化

2018年12月8日一大早,记者再次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了对它的深度探访。当记者所乘的大巴车开向卫星发射中心时,没有了道路两旁的路障、安检关卡。

威风凛凛 图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塔架,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都是由此塔架发射的。

观摩火箭发射时,因为除了发射塔架以外,其他地方没有灯光,基地的样貌几乎没有看到。在白天,整个基地才一览无余。原来这里是一个三面环山、向东南开口的半封闭小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整个峡谷内绿意盎然、基地秩序井然有序,时而走过的工作人员面带微笑,亲切自然,仿佛走进了“桃花源”,顿时没有了发射当晚的神秘与严肃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称“西昌卫星城”,是中国卫星发射基地,始建于1970年,1982年交付使用。

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到2016年11月22日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活动突破百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总部、发射场(技术区和两个发射工位)、通信总站、指挥控制中心和三个跟踪测量站,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生活保障单位组成,其中发射场的坐标位置为东经102度、北纬28.2度。主要担负广播、通信和气象等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测试发射、主动段测量、安全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传递、气象保障、残骸回收、试验技术研究等任务。

中心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

记者先来到了发射场。负责接待讲解的是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他说昨晚他是最后一批离开塔架的,而他们撤离的地点其实就在发射塔架500米外的办公楼里,火箭发射稍有闪失就会波及他们,因此,他们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组建48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断提高综合测试发射能力,形成两个工位交替发射捆绑式火箭的能力,创造了1997年以来81战全胜的新纪录。

发射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2号塔架。76米高的发射塔架和300多米高的避雷塔,巍峨地耸立于峡谷的底端。塔架由11层工作平台和相对应的电缆提杆组成,同时对星箭进行吊装对接,加注燃料和垂直測试。在点火的那一瞬间,平台自动旋转星箭分离,固定火箭的螺栓也随即起爆,火箭喷出熊熊烈焰拔地而起。发射塔架两侧的山体内,是与场区相匹配的指挥、测试、控制以及供应水、电、气的设施。

走进西昌指挥控制中心,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现代化”。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脑”,这里安装有先进的指挥通信设备、全新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能够远程控制组织指挥。

三号工位升级改建、新建卫星测试厂房、建成自主可控指挥显示系统、智能光网系统……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力推进设施设备可靠性增长、测发流程改进、组织模式优化,将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勤务保障五大系统数据进行融合,彻底解决了过去各系统各单位分散建设、自成体系、互不兼容等问题,有力保证了探月、北斗等重大任務发射圆满完成。

分秒不差:“零窗口”发射

据工作人员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有“天然发射场”的优越条件:一是纬度低(北纬28.2度),海拔高(1500米),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纬度越低,北纬28°14′42.72'',东经102°01′39.95'',离赤道越近,这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荷。

二是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海拔1857米,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及跟踪测量,通信的布网有利,能满足多个发射场的建设。

三是晴好天气,“发射窗口”好。年平均气温18℃,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天,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伫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一号塔架旁,等待发射。为增加卫星入轨的成功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研人员及一线参试人员决心实现“零窗口”发射。

“零窗口”是指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将火箭点火升空。由于影响准时点火的因素很多,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够精准实施“零窗口”发射。

为此,任务各系统工作人员在星箭测试、气象研判、燃料加注等各个环节,都追求零失误、零差错、零故障、零缺陷、零遗漏,从而确保发射万无一失。

当日18时05分04秒,我国首次探月任务完美实现“零窗口”发射,创下航天发射史上的“中国奇迹”。节省下来的准备用作轨道修正的120公斤燃料,使得嫦娥一号卫星比预计多运行了4个月。

此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接连“零窗口”成功发射多颗探月探测器,形成了稳定可靠的“零窗口”发射能力。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腾空而起。事后测试数据显示,火箭起飞时间与之前公布的“零窗口”理论值分秒不差。

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完全按照“零窗口”准时发射成功,将嫦娥三号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精准发射成功,开启奔月之旅。

创造纪录:100天内7次高密度发射

2018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完成16次发射任务,突破了年发射9次的最高纪录,并创造了100天内成功实施7次航天发射的高密度发射新纪录。

嫦娥四号进场以来,前后与5次发射任务交错并行。嫦娥四号任务01指挥员陈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任何一个岗位、一次操作都会影响发射任务,容不得任何疏忽和失误。

工程师何龙是这次任务的“金手指”,也就是按下点火按钮的人。在他的工位前有3块屏幕,屏幕上有200多个闪烁的状态灯,每盏状态灯的另一端连着的就是一个分系统或是操作岗位。

技术部气象室保障组组长张滢今年已在发射场区驻扎超过200天,连续执行了12次发射任务。为提高每一次任务的预报精度,她和同事们都要采用不同制式的测风系统采集高空风数值信息,将测风密度增加到3倍以上,更有效地判断高空风趋势,为任务指挥决策提供坚强的气象技术支撑。

距离嫦娥四号发射仅10多个小时,中心测控系统遥测雷达组组长郑志刚在执行完沙特双星跟踪测量任务后,顾不上吃午饭就立即组织人员切换设备状态,再次投入嫦娥四号任务准备。

据介绍,今年像这样多发多种任务并行已成为常态,他们更是创下了3天进行7次状态转换的新纪录,人员三班倒、24小时值班已是家常便饭。

目前,中心已实现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2—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5次以上的重要跃升,完全具备执行高密度任务的发射能力。

猜你喜欢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塔架
长征二号丁遥八十六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04星
长征六号甲火箭矗立在塔架旁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门式起重机塔架系统稳定性分析
双塔式低塔架自平衡液压提升装置与吊装技术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风力发电机设备塔架设计探析
长征三号乙托举“三姑娘”精确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