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4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心理健康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生面对新的人际关系、陌生的学习环境、日益加重的学习压力常常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容易出现学习不积极、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2.道德与法治教育自身的需要。

为了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国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中,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自尊自信、乐观坚强、珍爱生命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认识自我”主题为例,课程内容要求“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教学中要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是:“我是谁”“我的能力、价值、责任如何”“我怎样适应社会”,这些都涉及心理学的自我效能等知识内容。教学中,可融入自我评价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告诉学生自我评价是一种调节变量,在心理活动中发挥认知过滤、行为引导和生活目标设立等关键性作用。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理

1.从课程性质上看。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及国情教育等,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实际,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将健康情感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备能力的提高、思想方法的掌握融为一体。

2.从课程理念上看。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有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是课程的核心;二是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三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这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因此,要充分把握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的特点,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从课程目标上看。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看来,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应将以下五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作为核心:第一,正确的心理态度,如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判断标准、自尊自信、乐观坚强等;第二,必备的心理品质,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第三,关键的心理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等;第四,重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如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等;第五,科学的身心健康发展途径与方法。

三、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案例

1.自信心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中的“认识自我”“自尊自强”“交往与沟通”等内容均涉及“自信心教育”这一主题,其中自信的重要性、自信的涵义、如何培养自信等内容是相近的,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融合。

第一步,开展心理咨询与服务活动,了解班级学生在自信心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步,传授自信心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名人的典型案例为学生树立榜样;再通过过往自卑体验的事例,如上课不敢举手发言、怕说错话等,让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找到克服自卑的方法,树立自信。第三步,开展自信心自我训练,如练习咧嘴大笑、当众发言、正视自己、正视别人,默念“我行,我能行”,欣赏振奋人心的音乐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完成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帮助学生解决了树立自信这一心理健康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紧密融合。

2.情绪管理。

针对“情绪管理”这一主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而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通过组织一系列有关情绪管理的辅导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体验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学会管理情绪。

针对这一特定主题,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不同情绪表现导致不同结果”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设计系列问题:情绪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什么样的情绪感受?接着分组讨论如何合理调节情绪。最后师生共同探究,总结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改变认知评价、转移注意、向他人倾诉、合理宣泄、自我宽慰、放松训练等。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