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育”谈心

2019-01-14刘穿石

江苏教育 2019年88期
关键词:心育心理素质关怀

刘穿石

心理健康教育即“心育”。1985 年,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首先提出开展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经过教育工作者30 年的集体努力,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初步建立。

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还存在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误区,如某些研究热心于抽象概念的讨论,或者将心理辅导娱乐化,不加甄别地套用国外的理论和技术,忽视了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和社会条件,导致“心育”的内容、形式雷同,缺少独特的话语方式。另外,“心育”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滞后,难以解决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

构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其他学科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将心理品质、潜能开发与学科教育目标相融合。

“心育”要尊重个体的内在需要,重视开发“心育”的人文素养价值,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预防、辅导、疏导的能力,回归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本质。

“心育”要凸显人文关怀。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从事活动需要的机能、品质和特点的总和,包含丰富人文内涵的感染性,体现人本思想的内在性。“心育”的人文关怀可以具体体现为:关注学生价值、关心学生成长、关怀学生感受。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要求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这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技术和方法,还需要借助学科知识和方法,将人文关怀的价值转化为心理素质教育的行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成熟学科实现教育的目标。

要积极探索“心育”的过程评价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难,难在无法客观描述。可以改变学术性取向的考试模式,采取课堂互动、合作探索、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过程评价模式,适度创新运用答辩、比赛、行为记录、心理访谈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学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心理档案袋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心育心理素质关怀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