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让学生多往深处想一想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51期
关键词:诚信宇宙人性

我们平时害怕学生想,从作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绿色生活”“拒绝平庸”“诚信”“选择”等等。这些题目几乎不需要太多的“想”,因为,它们处在道德行为规范的层面,属于公众尺度——方向单一,范围狭窄,内容确定,公众已经为你想好了所有可能的答案——可以不“诚信”吗?可以“平庸”吗?可以不“绿色”吗?学生所能想,尽在公共思维之魔杖所画的圈里,长此以往,学生则不必想,老师也懒得想,只要举手通过即可。

要想让学生能想,必须给学生可想的自由与空间,用“拒绝平庸”来拒绝平庸;要想想得深刻,也只能用深刻的东西让他想。但是,我们又害怕学生想得多想得深。“青春不朽”,除了喊一些连自己都觉得干瘪的口号外,能让学生想些什么呢?倍受好评的“车”,除了能写些所谓的“托物言志”的话、一些虚假的感人故事外,又能有多少深刻的思维含量呢?

那么,什么是深刻的值得想的东西?生与死、时间与空间、永恒与短暂;宇宙的边界、关于“我”的三问(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等等,让学生认真地想一回肉体与灵魂的事,也许,其思维自然而然地“复杂”起来,深刻起来。

“立德树人”之“德”是灵魂,应如盐化水中,自然融于教育的过程,而不是贴标签,甚至以德代教。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应该是正确的人伦认识、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味地道德说教只会窄化教育的本质!当我们忽略了对“人”的认识,直接进入社会道德层面,又用单维的思维方式来控制学生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基本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工具培训。

如果我们让学生认真探讨一下自己的信仰问题,就会发现,学生不缺知识,而是缺少这种终端控制级的精神立场。如果我们没有想过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不考虑人的价值,即使读再多的整本书,也不过多了些知识内容罢了;搞再多的辩论赛,也不过增加了些油嘴滑舌的能力而已。中学生,正是建立基本思维体系的时候,而教育却让他的思维单维、透明、简单,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是诲人不倦而是“毁”人不倦。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往生命的深处想一想,想一想生命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让学生对人性有更真切的感受和更理性的思考,进而向人性的复杂内核迈进;指导学生关心宇宙的本原问题,树立起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这样的“想”。想,只能靠想来培养。

猜你喜欢

诚信宇宙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宇宙第一群
人性的偏见地图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这宇宙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