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
——新时代老年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2019-01-14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年人文化教育

【内容提要】新时代下,社会文化重心下移,青年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庞大载体,文化反哺成为必然趋势。顺应时代潮流,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模式,探索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不仅为老年人终身学习提供途径,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反哺及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

反哺原指动物在能够自立之后反过来哺养把自己养大、而现在没有自立能力的年长动物的行为。在人类社会中,特指“敬老爱老,赡养老人”,后来泛指一种感恩思想。而文化反哺是我国社会学者周晓虹教授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从文化传递的角度首次提出并使用的,定义为: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过程。其实质是年轻文化对成人文化的积极主动影响过程,是反向社会化和后喻文化。M·米德在其压轴之作《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了“三喻文化”理论: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或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相关研究证实,子代对亲代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技术和信息以超乎平常人接受和理解的速度得以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更新换代,面对这样的社会,中老年人对于新思想、新技术、新潮流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明显低于青年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社会及文化进入跨越式发展期,青年文化逐步开始引导社会发展,逐渐完成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过渡。“文化反哺”时代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成人由于年龄、知识、经验、习惯、观念、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信息时不如孩子快,不如孩子多。孩子无论在生长发育速度、心理成熟程度,还是在信息获得的数量、质量等方面都可能具有优势,成人往往是被动和落后的。所以,孩子教成人、学生教老师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

综合社会学界对文化反哺理论的阐述,借鉴高等教育领域对文化反哺理论的实践运用,结合老年教育的特殊定位和特定的教育对象,立足老年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的概念。

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是指在师资上: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力量引入老年教育中;在教学内容上:将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观念、新技术、新问题作为主要内容,是理论教育与应用教育的结合;在教育方式上:以实体授课为基础,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机、计算机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具体形式上: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引入老年大学,成为老年大学师资力量的一部分,定期举办“小老师,大讲堂”类似讲座,同时强调家庭、社区、社会的联动,老年人从家庭、身边就可以学起;在性质定位上:满足老年人终身发展和自我娱乐的双重需求。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实质就是青年反哺老年,将青年文化的合理部分引入老年文化中,用新文化引导教育老年人。

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现有老年教育已具备后喻文化的特征。从目前老年教育的教师队伍分析,其师资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与学员同龄的老年人,他们或为聘请的外来的专家教师,负责为学员讲解授课,这是权威型学习;或为本教育机构内部的学员,在某些方面有专长,既是这一课程的教师,又是另一课程的学生,担任两种社会角色,这是一种互学型学习。这两种来源不同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点——与学员同龄,因此称其为并喻文化。另一部分是比学员年轻的中年教师进行授课,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是邀请的外部人员,他们在年龄上幼于学员,可看作老年人的子弟辈。因此称其为后喻文化。而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是后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演进,在教师方面实现了由“子女教父母”到“孙辈教祖父母”的转变。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新方法,传授新内容,促进老年人文化储存的更新换代。

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已在家庭生活中经实践检验。就家庭生活而言,对于大多数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他们与子女、孙辈分属于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由于子女忙于工作,老年人和孙辈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与子女的相处时间。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诸如电脑、智能手机、家用电器等技术使用难题时,更多的是寻求孙辈的帮助,而对于一些时下热点话题和相关报道也是通过青年人得知或了解。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的日常体现和家庭实践,而且这种实践不局限于一个区域、一个阶层,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将从广泛的家庭实践中提取的宝贵经验运用到正式的老年教育中,并将其正规化、体系化,有助于老年教育的蓬勃发展。

传统教育中蕴含着文化反哺的理念。孔子就主张要不耻下问。荀子主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即说年龄序齿不是区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标准。这些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传承。而老年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和教育理念便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在思想和行动上共同努力。

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的社会效应

弘扬孝敬的传统美德,引导文化养老的社会新风尚。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中便提到:教父母学会上网和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等涉及老年教育的内容。说明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不能仅局限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生理健康,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在新时代下,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便是要鼓励孝敬父母的新方式,引导社会形成文化养老的社会新风尚。

促进老少群体的沟通与了解,减少代沟造成的代际隔阂。家庭矛盾、代沟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对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和有效沟通,祖孙三代人往往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但家庭矛盾没有对错问题,很大程度上,要缓和代际隔阂,就要减少两代人之间在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正确地理解上代人。另一方面,老年人也要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青年的“反哺”,要承认和接受青年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并加以积极的倡导,以缩小代际差异,增加代际的相互认同,从而缓和代际隔阂。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李克强总理也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里的“大众”和“万众”理应包括老年人在内。但在这创新创业大潮中,老年人却成为被忽略的群体,创新创业不存在年龄障碍,老年群体更不是创新创业的沙漠。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面对严峻的形势,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势在必行,在逐步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也应该让老年人有退休不退岗的准备,通过返聘、延长聘用期等方式,使老年人才发挥才智,贡献力量。文化反哺式老年教育使老年人从岗位退休,而不从社会退休,使老年人既能退得下来,更能在需要时刻,“顶”得上去,使得老年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已经退休,大批‘00后’进入高校校园。”这是一个“更新换代”的时间,是一个人口结构调整的年代,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50后”大都退休,迈入老年人行列,“00后”开始成为成年人,进入青年时代,他们所引领的青年文化将影响社会文化的转型发展。社会文化重心下移,社会文化更新换代,老年人要想不脱离时代,就必须反过来向社会主力军——青年人学习,这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社会的要求。

猜你喜欢

老年人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