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实践探索*

2019-01-14魏玉柱惠志东

江苏教育 2019年94期
关键词:研修培育体育教师

魏玉柱 惠志东

江苏省连云港市乡村学校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以30 名乡村学校体育骨干教师为培育对象,在历时两年的专业提升实践中,从最初的摸索到今天的探索,既有经验的收获,也有对现实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的展望。站在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笔者有了更多的见解。

一、“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选拔方式,把有情怀的教师选进来

连云港市教育局文件要求乡村培育站的培训人数为30人,采取宣传发动、区县推荐、培育站考察三个环节选出培育对象。实践证明,这样的操作过程还存在较大漏洞,主要在区、县层面,一些想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没有被选拔上来。笔者认为从选拔的方式上若实行“官方与民间相结合”,能解决此类问题。 “官方”主要负责宣传发动与协调配合;“民间”则是在官方宣传发动后,容许有意愿的体育教师报名参加培育站主持人组织的考核,真正将发展潜力最大的乡村体育教师选进来,将落选的教师按照区域划分,吸收到“二级培育站”中来,最终让所有想发展的教师都能如愿以偿。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协调配合与培育站主持人“把关”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但是,在培育的过程中,学员时常请假,学校有阻碍学员参与培训的倾向。因此,一方面省级培育站方面必须征得乡村学校的支持,将该工作纳入对校长的考核,培育站决不能“单兵作战”;另一方面需要让真正想进步的乡村体育教师进来学习,杜绝区县教育部门单独安排、学员绕开学校的现象发生,以防止后期培训出现学员退出的问题。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平时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不想承担一些研修任务,最终选择退出培育站。这些问题说明,这部分学员进入培育站的主要目的不是提升,而是想获得其他的荣誉等。所以,要通过“民间”的自我推荐与主持人的把关,把有崇高情怀、专业发展意识强烈的体育教师选进来。

二、“情感+能力”的培育目标,支撑教师未来发展

培育站的主要目标是点燃学员“想成长的梦想”,让他们获得“提升的方法”,更好地扎根在乡村学校体育的土壤中。因此,必须把“强烈的专业情感”的培养放在培育的首位及全过程。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师德分享,实施专门的“专业情感培养项目”;通过学员的出勤、完成作业的质量、听课的态度、评课的视野、与专家互动的频率等“具体的、可测量的”的行为进行过程评价。这样两方面结合,确保专业情感培养的全面性与连续性。

培育站的另一个任务是教师能力培养。为了提升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成立了学习共同体。教育站把每次活动的承办进行招标,让学员领取各种研修任务,所有学员都要扮演不同的学习角色,掌握组织研修的技能,为孵化区域研修打下基础。另外,学习共同体围绕一次研修任务进行分工,分为撰写通知、总结、通讯报道、运动负荷的监测、文本的收集与处理等,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交流以及协同配合,提升了乡村体育骨干教师的组织研修的能力。

有人认为,培育站的重点任务就是在短时间内把学员的技能提升起来,其实提升教学技能只是一个中间目标或者平台,提升专业情感才是最重要的,但往往被培训部门所忽略。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情感培养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实践证明,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渗透专业情感的培养,时刻不忘对学员表现出来的态度进行评价,真正把学员的专业情感培养出来,为扎根乡村、奉献乡村体育打下基础。

三、“整体预设+个体指导”的培育内容,符合学员的需要

乡村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主要使命是促进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振兴乡村学校体育。所以,服务的主体都是来自乡村学校,指导思想是“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针对乡村学校及体育教师的现状,做到系统设计,还要结合个体进行量体裁衣。我们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在培训前期展开充分的调研,把调研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出主要与次要的问题,把问题加工成带有主题的培育内容;通过设计、布置“个性化作业”来补齐学员的短板、彰显学员的优势,让个体在群体的培养中得到成长。

四、“备+教+研+写+评”的培育过程,让成长留下痕迹

一般的体育研修都是以“课”的形式呈现,通过观摩学员上课,对课堂进行评价,大部分学员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很难留下深刻的研修烙印。

充分备课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提升备课质量、把问题前置是我们研修的重要任务。首先,自主选题、磨课,将发现的问题借助自身、同事、教研组来解决;其次,学习共同体对课进行“二次筛查”,让小组学员对课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培育站专家把关。三次教案的修改过程是对课与教材不断认识的过程,也是专业技能提升的过程。

在教的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帮助上课学员进行场地与器材布置、量表的发放、运动负荷监测,让大部分人都承担研修的各项专业任务,也让教学过程的准备与实施过程更加严谨。

研的过程是以生成的课为对象,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具体走向一般,从课堂走向学员。所以,让上课教师表达教学意图,让未上课的学员发声,从对问题的剖析到给出具体的建议,让每一位学员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达到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效果。

体育教师的研修普遍缺少反思性总结,“写”的习惯养成不了,实现不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因此,积极构建教研写一体化的过程,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育显得尤为必要。经过了充分准备的上课及激烈的研讨后,结合自身及专家、学员的想法,教师将反思以案例、论文的形式呈现,记在笔记本、QQ日志与博客上,这样才能让培训内化于心。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评,评价学员是否承担了研修中的任务,对学员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考量,这样才能确保共同体的健康成长,才能激发学员的积极性。

备、教、研、写、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既是研修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环节,应该做到扎实有效。

五、“现场集中研修+线下自主学习”的培育空间,让学习无处不在

过于频繁的现场研修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学校工作。因此,我们把现场集中研修日期固定在每周三,要求学员在开学初将周三的课调到其他时间里。网络研修也能灵活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通过预设主题及研修提纲,另行规定时间,开展主题性网络研修,借助网络达到研讨、共享的效果。培育站结合研修内容,布置作业让学员在一定的时间内去完成,学员为了完成任务挤时间,甚至加班加点去完成,长期坚持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六、“具体研修+归类指导”的指导方式,让教学能力最大化

针对体育教师“运动技术”短板,我们除了在暑期开展一周运动技术提高培训外,还专门设计“类项目”同课异构研修活动,譬如“篮球:运球、投篮、传接球”的课研修中,重点开展“球”的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技能;针对“学生运动密度低”的问题,开设了“精讲技能”“巡回指导的技巧”“示范技能”“组织调控技能”等专题研修;针对“学科本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问题”,我们开设了“情境创设”“体验发现教学法实施”训练模块,让教师从关注教材转移到关注学生,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让体育教师在课的设计环节去掌握把握学情、情境创设等技能。

综上所述,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育应立足乡村,走进学员的心灵,设计出符合乡村学校及教师需要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坚持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培养有温度的新时代的能长期扎根乡村的体育教师。

猜你喜欢

研修培育体育教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新视域下中学体育课例研修策略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