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的见证

2019-01-13徐璟亮

祖国 2019年23期
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

徐璟亮

摘要:华中科技大学毛主席塑像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武汉市第一座毛主席巨型塑像。栉风沐雨,默默守护,是特殊岁月永久的历史见证,亦寄托着人们无尽的感情。如今的塑像依旧雄伟壮观,神采奕奕,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毛主席塑像   华中工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它们穿透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毛主席户外塑像,曾经是中国一道醒目的特殊风景,忠诚地展现了神州大地的那段历史与文化,成为人们心目中永恒的纪念。

华中科技大学毛主席塑像位于南一门广场,坐北朝南,于1967年建造落成,如今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主席左手拿着军帽,右臂有力地挥动,巍然屹立在藍天白云之下,仿佛正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乘风破浪前进!毛主席巨型塑像如何制作?塑像背后究竟沉淀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翻开时光之页,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大字报呼吁建塑像,北上考察思索方案

时光回到1967年4月28日,那时候的华中科技大学全名叫“华中工学院”,简称“华工”。一张引人注目的大字报在校园内出现了:“强烈要求红司司令部在我院建造一座毛主席巨型塑像!热烈呼吁全体红司战士支持我们的革命行动!”当时的华中工学院还没有任何一座大型雕塑,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组织的支持。在华工人的共同呼声中,建造毛主席巨型雕像的决议很快发出,各项事宜紧锣密鼓筹划起来。“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6月1日,就在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发表一周年的日子里,建造毛主席巨型塑像的动工誓师大会在南一楼前的广场上降重举行了,现场庄重热烈。

想要完善表现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就必须先去各地考察,借鉴先例。学校派专人前往北京进行考察,学习建造毛主席塑像的经验。经考察发现,毛主席像的造型大多为站立像,而姿势分为挥手和背手两种,还有戴军帽和不戴军帽、穿军大衣和中山装的不同。怎样的姿势、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表情,才能充分体现出伟大导师的光辉形象呢?在当时那个火红年代里,塑建毛主席像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尽善尽美,认真听取参与人员的意见和群众建议是必须的。参加设计和塑造的同志们仔细思考,反复推敲泥塑形象中的一切问题,并把设计方案拿到群众中去充分讨论,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最终还是选择了主席左手握帽,右手挥手的设计稿,表达“指挥着千军万马,绕过急流险滩,带领着我们向着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迈进”的革命豪情,最后的这一设计方案顺利得到领导和全校师生的认可与赞成。

二、灌浆艰苦斗酷暑,紧急寻找白水泥

盛夏到来了,毛主席塑像建造工程也进入了最紧张阶段。武汉是全国四大火炉之一,烈日炎炎,酷暑难当,毫无遮拦的南一楼广场工地温度远超40度。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家互帮互助,日夜赶班,连吃饭睡觉都在工地上。

塑造毛主席巨型雕像大致需要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要搭一个人体形状的钢筋骨架,堆上黄泥,塑造一个实体大小的人体泥塑出来;然后在泥塑外形上复制出石膏凹模;继而在将石膏凹模套上扎成人体形状的特殊钢筋骨架上,进行水泥浇灌;最后拆去凹模进行艺术加工。整个建造工程非常复杂,劳动量也相当大,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反复修改,8月底,毛主席塑像的泥塑部分全部完工了。

更加紧张的灌浆工作开始了。南一楼前工地上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白天,人们熙熙攘攘,歌声连天;夜晚,依旧灯火通明,施工通宵达旦。“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往,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大家用毛主席语录激励着自己,怀着赤热的心情,不怕苦不怕累,投入到日以继夜的辛勤工作中。所有人都把“参加这一敬建工程当做毕生最大的幸福”。

为了响应毛主席“要节约闹革命”的号召,砌基座所用到大理石,是到黄石大理石厂买的处理品。水泥中所用的矾石,也使用了处理品,但是提高了矾石的纯度。工人们围在搅拌机旁一忙就是好几天,先将矾石中的杂石一粒粒拣出来,再把矾石上的泥尘洗刷干净,这样既可以保证修建质量,又可以保证外貌美观。下一步用搅拌机将白水泥和矾石搅拌成混凝土。灌浆工作需要一气呵成,不能间断,随着搅拌机高速转动,一桶桶泥浆滚滚流出,灌浆工作在紧张有序地高速运行。

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一天, 毛主席塑像就要进入底座混凝土的浇注工作了。帮助修建工程的解放军战士小李刚刚帮助两个同学把一辆装满混凝土的板车推上木架,车轴就碰到一根木架上,眼看板车就要冲过木架,连人带车将会掉到两米深的底连坑里。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小李同志一个箭步地抢了上来,把自己的脚挡在车轮下,下滑的板车骤然停止。我们的同学得救了,而解放军同志却受了伤。军爱民,民拥军,在建造毛主席像塑像的日日夜夜里,这样的优秀事迹还有很多!

就在灌浆工作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摆在眼前:白水泥马上就要用完了!如果没有白水泥,灌浆工作无法继续进行,而外模里面尚未灌满的毛主席塑像将会很快地凝固起来,整个塑像将会全部报废!塑像外模已经高高耸立在面前,灌浆工作已进行到一半,决不能因缺料而停工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焦急万分的华工委员会向武汉许多单位请求支援,全体设计和施工人员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要流出眼泪。可是到哪里才能找到白水泥呢?在这十万火急的关头,蒲圻(今赤壁市)送来了及时雨。他们调拨两吨白水泥给华工救急,学校的卡车十万火急奔赴蒲圻,风驰电掣运回了这来自湖北省战友的宝贵援助。

为了保障塑像百年长久的质量,施工技术人员反复思索,如何避免出现外地毛主席塑像扬起的右臂出现裂纹的经验教训。他们发挥华工人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精密计算,最后决定在原有钢筋结构的基础之上增加四根工字钢,大大增强了右臂的抗弯强度,保证了塑像的质量。

灌浆工作时值酷暑,白天骄阳爆晒、热浪滚滚,夜晚的空气像蒸笼一样闷热难当、暑气逼人。在如此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华工附属工厂焊接车间的工人同志们发挥技术强项,不怕苦不怕累,顽强地战斗在一线!每当夜晚灌浆工作停止的时候,他们就立刻钻到闷热的塑像壳体中,夹挤在钢筋缝间,把钢筋一根一根的焊接起来。日夜奋战,精心塑造,挥汗如雨,毫无怨言。9月23日,塑像灌注工作全部完工了。

正因为有了如此精心的设计和认真的制作,才有了高质量的塑像诞生。时至今日,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塑像主体和右臂没有出现任何损坏,风采依旧,气势雄伟地屹立在学校大门广场。

三、迎接谢胡访华,总理亲临学校

金秋送爽, 踏着劳作的欢歌,迎来了1967年的国庆节。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如春雷一声响彻武汉,随即传遍了华工全校。人们互相奔走相告,“敬爱的周总理将陪同阿尔巴尼亚的政府总理谢胡同志访问华工!”

為了赶在贵宾来临之前完成这项神圣的任务,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们怀着热爱之情,发挥出极大的激情与干劲,日夜奋战,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去模工程中,这是修建毛主席塑像的最后战斗环节。

拆模、挑土、运砖,工地上一派欢腾喜悦的劳作景象。白天,阳光灿烂,红旗飘飘,劳动号子响彻云霄;晚上,灯火通明,你追我赶,劳动竞赛振奋人心。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建设,宏伟壮观的毛主席塑像工程终于竣工了。1967年10月7日,高大雄伟的巨型毛主席塑像展现在华工人面前!

毛泽东雕像建设,牵动许多师生员工的心,他们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去现场观看。据老同志们回忆,当时塑像内模制坯及基座修建等工作是在华工西边体育馆内进行的。该塑像为武汉第一个毛泽东巨型塑像,当时为了能长久保护好毛主席塑像这一珍贵艺术品,高举的右手安有避雷设施。

1967年10月9日,东欧阿尔巴尼亚政府总理谢胡率领党政代表团,参观访问了学校,毛主席塑像所在的广场当场被命名为“中阿友谊广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到达武汉后,一下飞机就立刻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10月9日下午在全市欢迎谢胡同志的大会上作了长篇讲话,连晚饭也来不及吃就专程来到了华工,在这座新建的毛主席塑像前接见了全校师生员工。红旗在东风中飞卷,鼓声在碧空中震荡。载歌载舞,热情洋溢的人群布满了广场四周,热烈庆祝敬爱的周总理来到身边。大家沉浸在一片幸福的激情中,革命歌曲与震耳的口号声此起披伏,响彻云霄,久久回荡在广场的夜空……

毛主席塑像到今天,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风雨不倒,巍然屹立,忠诚地展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那段文化与历史。塑像左右两侧种植着郁郁葱葱的雪松和樟树,像卫士一样默默守护着广场。背后的白梅、红梅、冬青和苍柏,为广场的四季增添了不少生机。底座方台上会根据节日需要和四季变化摆放不同花卉。广场四周安置了夜灯,每当夜幕降临,温暖的灯光簇拥着伟人的高大塑像,显得十分温馨祥和。

至今,毛主席塑像所在的南一门广场,仍然是学校重大节日及庆典的中心场所,每逢学生开学或毕业之时,广场前总是彩旗飘飘,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伫立南大门的毛主席塑像,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又迎接着每一位新生憧憬的脸庞。毛主席塑像也成为标志性的拍照背景, 众多的学子接踵而来,瞻仰赞叹,拍照留念。

雄伟端庄的毛主席雕像,以及背后厚重规整的南一楼相互呼应,融为一体。据悉学校第一代标志性建筑群,现已被评为武汉市第八批优秀历史建筑。整个广场庄严肃穆大气,整体风格彰显出学校低调质朴、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每天可见楼前莘莘学子来去匆匆的身影,每晚各个实验室也是灯火通明,抓紧每一分钟学习俨然已是学子们的生活习惯,“学在华中大”的美誉在这里流传不息。

伟人挥手数十载,风雨沧桑人间道!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毛主席塑像见证了我校的发展与崛起,也将继续屹立于喻家山下,伴随全校师生共创更加辉煌的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塑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DB/OL].中国有色网,2014-08-05.

[2]孙伟.毛泽东塑像的故事[J].关东周末,2014.

[3]新华工升起了永远不落的太阳[N].华工校报,1967-10-18.

[4]毛主席塑像背后的故事[DB/OL].档案记忆,2019-04-08.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华中科技大学
小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二)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一)
星空中多了一颗“华中科技大星”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一个都不能少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康
类型小说以及类型的超越——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演讲
《营销礼仪》课程构建实训主导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例
甜甜的秘密
攻克储能关键技术 为智能电网保驾护航——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程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