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主神明”理论治疗青光眼患者焦虑状态理论探析*

2019-01-13吴虎强李戈媛张安婷王楠楠王振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心眼神明情志

吴虎强,李戈媛,罗 燕,张安婷,王楠楠,王振华

(1.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650000;2.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昆明 65000)

青光眼是一种进展性视神经损害性疾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将达到7 960万[1],由于青光眼病因尚不明确,对该病的治疗及研究目前多集中在降眼压、改善房水循环;该病的治疗周期长,需要长期甚至终身随访治疗,但患者视神经损害仍呈持续性进展,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产生焦虑情绪,抵触治疗,以至于加重了该病的进展[2-3];目前,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原发性青光眼定义为“心理生理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情况”,说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5]。在青光眼患者中,焦虑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志状态,发生率高达63%[6],改善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有着较大的积极作用[7-8]。

1 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源自于《黄帝内经》,在《灵枢·本神》中曰:“任物者,谓之心。”其中“任物”可以理解为“心”对外界信息接收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属于精神情志活动的范畴[9];“心神”视为生命活动的总主宰,包括复杂的心理活动,即人们所进行的一切生理活动、精神心理活动,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进行的[10-11]。笔者通过对“心主神明”理论的分析,来探讨青光眼患者焦虑状态的治疗。

1.1 心主神明理论依据 心主神明源于《黄帝内经》,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渐有“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及“心脑共主神明”之争。《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描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里的心指既能控制人之形体,又能主宰人之精神意识思维的藏象之心,是以形神一体观和藏象学说为理论依据;说明了“心”不仅仅主血脉,更主管精神情志。藏象即:“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12-14]”是对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是通过生命现象来研究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15],不仅仅局限于解剖,更是依赖于“有诸内必行于诸外”的整体观念方法,从宏观角度来阐述脏腑功能,并将五神“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于五脏“心、肝、肺、脾、肾”,张介宾曾言“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综上,皆证明了“心主神明”理论。

1.2 心主神明理论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心脏为血泵,与中医“心主血脉”功能相类似;“心主神明”理论虽尚未完全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及接受,但仍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心脏与大脑精神、思维、意识相关。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心脏不仅有泵血的机械作用,还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分泌物”[16],即认为心脏有影响人精神情志的功能;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心脏不仅是泵血和神经-体液作用的效应器官,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组织,心肌能够合成和分泌心钠肽、脑钠肽、肾素-血管紧张素、内源性类洋地黄素、抗心律失常因子、心肌生长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17]。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大都存在持续的焦虑状态[18-19];有研究发现,心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中,大多患者伴有神志、情绪异常,其中焦虑状态患者可高达17%[20]。

2 “心主神明”理论与青光眼关系——心眼相通

“心眼相通”——即在强调治疗患者眼部疾病的同时,注重患者精神情志、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焦虑、抑郁等;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状态的完整和一定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个性特征量表、A型行为评定量表研究发现,青光眼患者普遍具有神经质、内向、多疑、紧张、焦虑等性格,并且多具有A型性格[21-25];Zhou等[26]采用横断面研究了506例中国青光眼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发现中国青光眼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为22.92%。青光眼患者伴有焦虑症状,是一种躯体疾病合并严重心理反应,该反应与情绪突然激动密切相关,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在关注患者青光眼疾病的同时,亦要重视患者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等异常的心理状况都会使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27-28],对青光眼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状态,提高疗效。

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为藏神之脏,若患者情志被伤,则首伤心神,再波及相应脏腑,从而导致全身气机的紊乱。中医经典《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即目为神明之使,通过双目,可观察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在“神明”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完成生命活动的状态,且《黄帝内经》中记载“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若患者心神被伤,全身气机紊乱,使得目中脉络壅塞或玄府闭塞不通,房水壅塞,房水不能排出眼外,发为青光眼,在治疗该病,尤其伴有焦虑状态时,因“心主神明”及“心眼相通”的理论基础,重视“神明”,采取与“神明”同治的疗法,可取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3 心眼相通法辨治青光眼焦虑状态

《青囊秘录》曾指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通过中医眼科学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特色疗法,心眼同治,选用酸枣仁汤加减内服以养心调神;现代研究表明酸枣仁汤可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其所含的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可能是其抗焦虑的物质基础[29]。若患者伴有胁肋胀痛、头痛,或目赤,或耳鸣,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上方合丹栀逍遥散加减;若伴有头昏眩晕恶心欲吐、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合温胆汤加减;若伴有头晕无力、精神倦怠或腰膝无力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合驻景丸加减。

4 讨论

由于青光眼患者的高致盲率,以及长期持续性的视神经损害、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导致该病患者多合并焦虑情志,目前是治疗的一大难题,在临床中,尝试予以心理护理、心理支持、药物干预等,但观察发现,并未得到较好的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为国际医学中的一大难题,国际心身医学会曾言:“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医学寻找智慧。”“心主神明”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对人类精神情志活动的高度概括,贯穿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对临床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辨治青光眼伴有焦虑状态患者时,基于“心主神明”及“心眼相通”理论,加以养心调神之法,可使患者眼部症状及情志状态均有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猜你喜欢

心眼神明情志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画地为牢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王的神明
心眼
心眼
心眼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