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时评文闪耀思辨的光芒
——以时评文的思辨能力培养为例

2019-01-1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仙村中学程秀春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9期
关键词:时评乘客作文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仙村中学 程秀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单独列出,其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以及发展趋势来看,“任务驱动+时评+思辨”类作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提升时评文的思辨性是每一位高三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备考实践中,也做了如下尝试:一、强化意识,凸显思辨作用;二、掌握方法,储备思辨技能;三、持久训练,内化思辨能力。

今年四区市备考研讨会上,刘文岩老师分享了一篇2018年全国卷Ⅰ的高考满分作文,这篇文章初看没什么特别的,语言朴实、构思也不新颖,但为何能得到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呢?

阅卷老师的答复是:其实现在的高考作文要求并不高,只要考生能完成给定任务,对自己的观点能自圆其说,说清楚了就行了。类似观点在其它场合也多次听到。

而在考场上偏偏学生就是说不清楚,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到什么写什么,东拼西凑,写够800字就一副“大功告成”的样子。仔细看去,不知所云,无条理、没逻辑,经不起推敲。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思辨能力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刘文岩老师认为,作为“天下第一大题”的作文,“结构混乱、思想肤浅”成为当前高中生作文的普遍现象。为此,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刻不容缓。

思辨源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思考辨析。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高三备考中的一些尝试:

一、强化意识,凸显思辨作用

张子宏研究得出: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方面“语言知识的运用对思辨过程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思辨能力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形成影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思维发展与品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学生作文中思辨能力欠缺已是事实,某些学生企图用“文采”和“美观卷面”蒙蔽阅卷老师眼睛的“如意算盘”终究会落空,只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文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议论文缺乏思维高度,绝难进入高分区。我们就是要给学生“洗脑”,让他们牢记思辨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

二、掌握方法,储备思辨方法

常见的思辨方法较多,笔者主要强调以下三种:

1.寻根推果

寻根,即思考事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或根源以及挖掘事件的价值、意义和影响;推果,即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提出隐忧与建议。

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新时代到底要不要提倡劳动”为例,寻根,可以追问“我们为什么要劳动”,可以从个人生存、进化、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来谈劳动的价值、意义和影响;推果,可以推测如果人类不劳动了,不仅人类的体质变差,变成“头大身体萎缩”的“畸形人”,而且社会文明秩序也会越来越差,机器人终究无法代替人类劳动。由此可提出合理建议:不管时代如何进步,劳动都是生活的必需。脑力劳动如此,体力劳动也如此。

2.辩证分析

所谓“辩证”,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全面、联系的眼光评价事件。如“黑衣男猛踢吐痰男”的新闻事件,在立意时,不宜直接定性“黑衣男”的做法是好还是坏,较好的立意是:这种做法虽有正义感,但“以暴制暴”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3.多维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多角度、多层面去关注、去审视、去思考,才会得出比较全面且客观的认识与判断。

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可以进行如下多维度思考:

从法律的维度看:司机、女乘客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两人为泄私愤,大打出手,不顾自己和其他乘客安危,已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

从道德的维度看:司机和女乘客的表现折射的是当今社会部分人的道德失范。他们不懂宽容与理解,只站在自己立场偏激地看问题,谩骂、互殴已无形象可言,何谈道德素质?

从认识的层面看:当事双方发生此举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事情从未反思和深省,他们可能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过错,更别提承担责任了。也许至死他们也未能幡然醒悟,还拉着一车人陪葬。

从看客心理维度看:有人说,两个人的错毁了一车人,其他乘客都成了无辜的牺牲品!难道错的真的只有两位当事人吗?司机和女乘客已经错了,那为何其他乘客还要跟着错(年幼和年老者除外)?当司机和女乘客矛盾不断升级之时,其他乘客是不是都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动于衷表情?若是有人出面劝解或提醒司机,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麻木、冷漠的心理才应该受鞭打与拷问!

从舆论审判的角度:事件发生后,舆论一度将小轿车的女司机作为罪魁祸首,认为是女司机随意变道所致,随着“黑匣子”被打捞上岸,真相水落石出,女司机属于正常驾驶。所以,作为舆论大众,不应随意给人“定罪”,如若没有“黑匣子”,女司机就难免要做“背锅侠”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围观需谨言慎行,要有等待事实的耐心,审慎评论,切不可随波逐流、毫无主见。

三、持久训练,内化思辨能力

学习了常见的思辨方法,如何将其内化为思辨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尝试了如下两种做法,可操作性强,而且效果也不错。

(一)借助时评赏析,点燃思辨之花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对社会和人生开始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但毕竟社会见识和人生阅历有限,视野不够开阔,思维比较单一,认识事物比较肤浅,且有时又难免偏激,对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很难产生深层次思考和理性判断。而优秀时评,正是引导学生关心时事、认识社会,学会多元思考,形成理性判断的重要参考文本。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新闻事件,不少新闻媒体、时评人等,坚守社会责任和良知,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不只是客观展示新闻事件本身,而且精辟分析新闻背景后的问题实质,在最高点审视,从最深处进行剖析,能给人以多元思考与启迪。

1.每周一节“时评阅读”学思辨。笔者每周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上精选出一篇1000字左右、时效性强的新闻时评,让学生当范文阅读。由于文章评论的事件近期发生,篇幅短小,而且评论者的发声也具有时代感,比教材里的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先自主阅读,厘清要点,之后小组讨论,形成相对集中的看法,然后全班交流,期间可以质疑、补充,要求只有一个:看文章评论的思辨性是如何体现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能把这篇评论解剖得比较到位。

2.趁热打铁。阅读课后,紧接着布置作业:提供新闻事件,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思辨方法,完成300字的片段写作。

3.早读强化。本周的早读,重点诵读课堂上解剖的时评,让学生在脑海里打下深刻的烙印。

4.月测反馈。一个月下来检测一次,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检查本月所学:一个月4篇时评的行文思路,每篇文章主要用到的思辨方法;二是学以致用:根据所给的新闻事件,先画思维导图,再写一段时评(不少于300字),至少运用一种思辨方法。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思辨能力

如果要求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学生愁眉苦脸,但如果让他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一篇作文,他们很乐意。于是,除了每周一节的“时评鉴赏”课,我还会安排一则新闻事件(与上文中的2为同一题),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训练。思维导图训练,是针对某一文题或某一事物进行分析,简要列出思维过程图,这样既能训练思考的逻辑性,思辨能力,又能提高作文谋篇布局等的能力。

我的做法是题目布置在课外,个人先独立完成,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汇总、展示,全班交流、修改、完善,最后择优张贴在“语文学习园地”。

再好的方法只有经过持久的训练和落实才能见成效。2019届高考,笔者所任教的六类生源的文科普通班,过本率达到50%,过本学生语文均分在110分以上,首次有学生突破120分,作文肯定功不可没。

写好时评类文章,除了需要明确时评类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基本写作方法,最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新闻事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凸显思维品质和思想深度。而要达到这一层次要求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不断阅读优秀的时评文章,并强化思维训练。而思维训练的关键是思辨。

思辨意味着以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和环境,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来自时代、社会和实践的种种挑战。

福建师大中文系潘新和教授说:“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所以,抓备考,抓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

猜你喜欢

时评乘客作文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最牛乘客
党建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