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的加值应用下传统文化数据的发展

2019-01-12肖晓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文数据库数字

◎肖晓

在科技飞跃进步下,各行各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借助大数据,可大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并作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中。通过数字和网络手段体现传统文化文献,将其变为数字形式,有利于提升研究和传播效率。

一、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的加值应用对传统文化数据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到来,很多学者在分析探究的时候,开始使用数据库开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同时,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利用网络信息获取资源,依此建立大数据思维。人们在数字人文加值作用下,通过网络快速获取信息,令其数量和种类大大提升,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数据量更大

传统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人们可在网络中快速收集和获取信息,这一工作对专业性有很大要求,需要其有效分析和鉴别数据。传统文化信息的提供方主要是网络数据,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人们在海量的信息数据库中将需要信息筛选出来,是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考验。

(二)信息传播速度快

在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的加值应用下,人们对网络中传统文化数据保护手段比较滞后,对传统文化信息的继承有较高要求。现阶段经常使用的是利用互联网中的微信、微博,或者推送信息等接收传统文化信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接收与传播,提升数据传递速度。所以,在大数据思维和数字人文加值应用中,对网络或者移动终端信息传播要求较高,需要保持实时性与完整性。

(三)受众面更大

大数据思维发展背景下,信息的受众面积不断扩展,人们接收数据信息的途径愈来愈多,借助网络与大数据,可以从多种形式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输送,让更多人提升传统精神意识。例如,在数字人文加值下,通过“微”手段和自媒体等传播传统文化,人们利用观看手机的碎片化时间主动获取信息,并基于大数据传播的实时性,实现数据的即时更新。当下发展环境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让我国传统文化信息在自媒体中有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集成提出更高要求,以现代手段打破传统信息传播手段,避免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相融合。

二、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的加值应用下传统文化数据的发展探究

(一)利用数据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资料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至今已经建立了一套可以查询和下载的数据库。经过研发人员的研究,大幅度提升其系统性和应用性,最终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数据库,为学生和社会人士探究传统文化带来较大便利是我国大多数学者都倾向的观点,但实际建设起来还存在很大困难,如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数据库功能要求高等。

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前,需要先将纸质历史文献利用扫描、拍摄和全文输入的形式变为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进行精细整理、细化分类,以供读者检索。哈佛燕京图书馆中,中文善本特藏资源库就是按照此种方法搜集文献资料的,它实际上就是对传统图书馆中文献的数字化转变过程,也叫作数字博物馆。在此虽然有更多功能,但是其中很多史料碎片化过强、完整性缺失,很难被充分利用,因此人们建设了数字人文,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数字人文,主要是将数字博物馆中搜集的史料进行重新分类和分析,挖掘史料间隐含的关系。此过程不但完成了资料的检索,还为资料查询者提供了观察一段时间中发生事件的背景,展现了史料之间的时空关系,补充了史料自身的不完整。

数据库中对于史料的检索,只需输入关键词,大数据就会自动分析,汇集成一个集合,并在每一条搜集结果后注明来源,为使用者提供便捷。总的来说,可用数据库搜集网络中传统文化数据,便于研究。

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研究种类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数据库。其中最常见的是使用数字博物馆,在海量的电子文件中找出需要的资料,对其进行甄选与鉴别,找出真实性最强的资料,并挖掘其中深层关系。如学者研究历史人物的时候,花费大量时间搜集信息,找出很多“野史”,从中挖掘出新的结论。这主要归功于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中数据库的检索功能,让学者得到更多更全的资料。不然,单单依靠人工检索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很难搜集全面。

(二)利用数据库加值应用传播传统文化

20 世纪人们就使用计算机创建著作索引数据库,2005 年多国数字人文联盟,标志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开展研究的主要使用技术,并成为一种趋势。在此条件下,我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也借助大数据建立“四库全书”“中国基础古籍库”等多种传统文化数据库。但是实现数据人文的加值应用数据库还是很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利用数据人文加值应用,不但体现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还将数字学术引入到人们视野中。现阶段经常使用的加值应用数据库为“3D 实景莫高窟”“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等。

大数据思维下信息的传播首先将传统传播媒介变的网络化,将纸质或者视频文献变为网络版,建设人们可以自主选择的平台。就像手机APP 中的喜马拉雅FM,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听的音频,这就是传统媒介的网络化,实现媒介融合,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来说是一大机遇,可以将需要记载的文字和视频、音频等文件利用信息技术转化为电子形式上传网络中,使用者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开展阅读和共享。这对于上班族来说更加便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收听相关文献资料,例如通过喜马拉雅FM 收听《资治通鉴》。这样即使没有阅读时间,也能在开车或者走路的时间听中国传统文化,大大缓解了人们缺少阅读和学习时间的问题,将文化知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并作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中。数据人文的加值应用,将网络信息传播升级,利用数据库更加丰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按照人们的需求,有选择地推送适合的文化信息,以趣味性的形式弥补网络中信息传播的不足。数据库的使用,只需要输入检索词,就会建立与之相匹的文献,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直接或者关联性的信息,满足其需求。

加值应用下的数字思维和数字人文,其最终目的是向人们传输传统文化。信息传输者根据自身行业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选择适合的数据库,但是对于信息检索者来说,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利用海量检索的形式搜集一个文献集,下载后,通过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区分和使用,最终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例如,在数据库中搜索敦煌壁画文化的时候,可以精细检索“3D 实景莫高窟”,也可直接检索“敦煌壁画”,这样关于敦煌壁画的所有文献都能呈现出来。再如某学校中教师向学生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可将艺术与人文内容整合,在典藏网站中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数据库中的数位典藏网站,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学结束后学生可利用大数据自主选择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经过试验调查得知,学校教育中,传统纸质教材与数位典藏数据库相比,后者更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更加明显。

(三)传统文化数据不断更新,需谨慎前行

近几年,我国学者开展传统文化传播和研究中,对于大数据的认知和使用上不断进步。在2014 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对数据思维和数据人文加值应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作出探讨。同年,在讨论世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学术大会中,发表《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分析》等,都是围绕大数据开展研究的。虽然在传统文化数据建设上有更大的进展,但是要想将数据库普及,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网络中大数据普及,各界学者在研究和搜集资料的时候,都充分利用到大数据,传统文化领域也是如此,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尽管我国建立了较多完善和便捷的传统文化数据库,但基于中国时代发展的特殊性,导致数据库建设整体水平还很低,数量也有限,其中真正运用于传播和学术研究的数据库更是少之又少,很难发挥传播效果。第二,当前我国利用数据库传播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还处于尝试阶段,学者过于依赖其中的文献资料,不再查找原典,虽然大数据可为传统文化传播和研究提供便捷,但是不能完全依赖。

另一方面,要想完善和利用数据库,需要技术人员与研究学者合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与优化,绝对不能盲目前进。传统文化学者要观察到大数据思维与数据人文加值应用下数据库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谨慎前行。第一,找出数据搜集与学术研究的差异,其中大数据只重视数字关系,学术研究探究更深,以因果关系为主,通过大数据查询资料的时候,若不能观察出数据思维下的漏洞或者问题,混淆其中因果关系,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第二,大数据时代下,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重视质量和效果,通过对文献搜集和利用,创新学者或者接收者思维比较简单,如果数据库中文献检索以人们希望的形式呈现,那么人的人文思维容易被架空,出现思想被技术约束情况,因为联想不能代替灵感,数字编码也不能代替人文创作。第三,关乎传统文化数据化工作的法律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政府委员会是当前世界认定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组织,但是将传统文化融合到信息技术中的相关权益保护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资产保护、数字化成果保护等已有法律,需要传统文化数据使用研究者充分了解并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的加值应用下,传统文化数据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研究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不单单指数字化的复制,更是创新与延伸,将更多传统文化带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猜你喜欢

人文数据库数字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答数字
数据库
数字看G20
人文社科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