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风景的样本梳理
——贝歇夫妇的摄影艺术创作

2019-01-12卢鹏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类型学摄影家夫妇

◎卢鹏

一、新客观摄影

伯恩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Beacher)作为德国20 世纪70 年代享誉国际当代艺术界的摄影家,他们对于70年代以来工业建筑、机械设备以视觉样本的方式进行大范围的拍摄与梳理。贝歇夫妇作品的形成与20 世纪30 年代德国所形成的“新客观”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摄影在1839 年建立之初受到了艺术中心“绘画”的绝对抵制,认为摄影的“真实性”是不具有艺术性的粗鄙之物。因此在19 世纪50 年代“画意摄影”的兴起就是通过摄影的手法模仿绘画的题材、内容、形式从而向艺术中心靠近。直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洲大地的“自然主义摄影”与美国斯蒂格里茨的“摄影分离派”才把摄影带入到了一种自觉的阐发中,放弃了“绘画式”模仿,以摄影所具有的“机械性”“客观性”进行系统化的创作。进入30年代德国的“新客观”摄影以冷静、理智、严谨、客观的态度对现实生活题材,特别是30 年代的工业机械题材为了“新客观”流派重要的表现对象。这种观念的理性和工业题材的选择成为了德国摄影的传统,这种传统经过现代主义洗礼进入到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中,这在贝歇夫妇的作品中得以完整的体现,并且是一种更加极致性的阐发。

二、新地形摄影

1976 年美国的《新地形》摄影展举办,贝歇夫妇是此场展览中极其重要的欧洲摄影家,“新地形”是科学专有名词,指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探究地理环境。“新地形摄影展”的参展摄影家均采用科学的理智态度来探究人类社会活动带给自然环境的破坏。“新地形”摄影家的作品以中性、客观的视角将现实环境问题以摄影视觉展现,特别是贝歇夫妇的如同实验科学“样本化”的摄影方式,尽可能不掺杂个人情感地将欧洲大地的工业文明的代表物——水塔、矿井、工业建筑、现代化住宅等进行一种系统化视觉阐述,通过图像,理智、严谨的揭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对立的关系,在这种样本(作品)量巨大的作品中,观众诧异人类的生存环境早已与机械工业共存,自然风光在工业文明之后早已被掠夺。

三、类型学摄影

贝歇夫妇的摄影作品以一种“类型学”风格的方式进行表现,他们的题材围绕着工业文明以来所代表的机械设施、工业设备。贝歇的创作延续了德国19 世纪30 年代的新客观、理性思维,并且与“新地形学”的中性视角相互交叠。贝歇夫妇类型学创作风格一直延续至今,在前期拍摄中同种的题材构图尽可能一致,画面中没有人或者其他物体的出现,以一种“肖像摄影”的方式将机械之物留存在底板之上;在中期的冲洗和暗房加工的时候使用相同的工艺,控制画面色调、影调、反差一致;后期展览方式与装裱方式统一,展出时将所有的作品排列成“棋盘”状。观者无法从贝歇夫妇单一画面中捕捉到“特定”“刺点”信息,但大范围、大量的方式将单一个体进行整体化集合,这种方式与“类型学”这门学科研究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以大范围、客观的调查从样本中总结规律与结论。贝歇夫妇创作过程在观念层面上是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艺术性使得观者更加倾向于欣赏、驻足、反复观看;科学性使得表达更加中性,对于工业所引起的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挤压等现实问题给大众可信性。贝歇夫妇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是传统的、以梳理的方式进行阐述;在观念上是跨学科,是观念艺术的典型范例;在表达上是关注隐藏在冰冷机械之下带给人类以及社会的生存问题。

结语

摄影当代艺术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发问”的观点展开,这与现代主义摄影的客观表现、流连于表象的创作观念截然不同。贝歇夫妇的“工业风景”虽然延续了30年代“新客观”主义的严谨和理性,但是却不是如“新客观”主义只对物质形式表面简单的梳理,这只会让大众流连于形式之美,贝歇夫妇跨度半生的“发问”是透过机械探寻人类的生存走向、自然与社会如何共存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集中所在,具有高度的人文价值。

猜你喜欢

类型学摄影家夫妇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摄影家杨荣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陈建(摄影家)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动物摄影家
摄影家罗剑平眼中的锦屏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