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科学的发声技巧运用到土家民歌演唱中

2019-01-12汪庆华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歌者土家土家族

◎汪庆华

土家民歌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风格独特、文化浓厚的音乐艺术,包含了山歌、劳动号子、摇儿歌、风俗歌等多种形式,表达了非常丰富的音乐形象,拥有强烈的抒情美,或者刺痛的苦情悲,利用演唱者的声音,将其魅力外放,达到了传递情感的效果。土家民歌是土家族人民不可缺失的精神食粮,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笔者特意研究将科学发声技巧运用于土家民歌演唱中的方法与策略,希望能够有利于该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以气发声

呼吸是人类发出声音的基础,更是歌唱艺术的根本,科学的发声必须要从呼吸开始训练,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和姿态,做到以气发声。“两肋开 ,横膈降 ,小腹收 ”,这是笔者总结的训练要领,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找到正确的呼气、吸气及其支点。首先介绍吸气的原则,在正确的姿势下,通过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息送至胸部下侧,直至两肋和后腰,并且在腰肋骨两侧形成支点,作为演唱发声的支撑,此时需要注意适量,过多就会出现耸肩的姿势,导致声音变得僵硬;而过少就会让声音失去穿透力,显得单薄而紧张。其次分析呼气的技巧,歌者第一时间要防止横膈膜快速下沉,需要在调节中缓慢放松,并且要保证声音与气息是同时释放而出,否则气息提前泄出,声音就会失去稳定性和力度。最后讲解支点的作用,以横膈膜两侧以及小腹部位的肌肉收缩为力量支撑,在肌肉控制下让气息能够以稳定均匀的状态呼出,这样气息有了支撑力,声音与气息就达到了吻合的状态,具备了稳定性、穿透力和感染力。

《摆手舞,情意长》是土家族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歌,土家族人民一般会在山野外劳作时演唱,一方面能够抒发人们的内心感情,获得愉悦的享受;另一方面则还具备在山中传递信息的作用,能通过相互之间的山歌传递,营造良好的劳作氛围或娱乐气氛。这首歌高亢而嘹亮,悠长而隽永,将土家族人民的殷切希望和美好期盼潜藏其中,是他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因而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歌者的情感是要具备层次感和丰富性的,如果掌握了以气发声的科学技巧,就能通过呼吸和肌肉的有效调节,让声音显得明亮透彻,既展现出山歌的独特魅力,又能够让所有听者感染动容,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无限的遐想。这就是以气发声的科学技巧在土家民歌中的运用。

二、共鸣控制

共鸣是声音的一种特性,在特定频率下的共振引发声音的变化,能够让嗓音更加洪亮、圆润,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是一种提升演唱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后牙,提颧肌,挺软腭,松下巴,声音走中线”,这是笔者总结的共鸣训练要领,从细节来说,就是需要从胸腔、口腔、高音三方面的共鸣练习展开。

胸腔共鸣练习首先可以通过高、中、低三个声区分别发出a、o、e、i、u 等元音的延长音,同时将手放在胸前,体会在上下气息贯通的情况下,胸腔内的震动状态;然后可以通过练习一些上声字音感受胸腔震动,刚开始可以以缓慢的速度发音,而后可以由低到高,进行快速连续弹音,以此感受在不同音高下胸部震动点的位置。

口腔共鸣的练习首先要从a 和i 两个音练起,感受气息集中冲击硬腭前部的同时,在听觉中感知声音的集中、圆润和响亮三因素的变化;而后可以通过ai、ei、ao 等复韵母发音练习,体会声束随着上腭向前,直到硬腭前发生停留现象,让声音越来越响亮;最后可以通过发出ba、bi、bu、pa、pi 等短促音,在口腔出现共鸣的同时,感受鼻腔的共鸣状态,并将三种共鸣进行糅合。

高音变化下的共鸣练习分为绕音练习和阶梯式练习,其一需要使用a、i 两个音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再螺旋下降;其二则需要以阶梯音高发出数字1 到7 的音,感受变化过程中的共鸣状态。

《黄四姐》是土家族民歌的代表作,是由花鼓调子进行改编后的民歌,一般使用土家族民歌中的平腔唱法,旋律轻快悠扬,歌词通俗易懂,是表现男女爱情故事的民歌。在这首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利用个人的声音特色,将情感和技巧进行完美融合,借助声音共鸣的方式,让所有聆听者都能完整接受到其中的情绪和感受,获取听众的共鸣。

结语

总之,土家族民歌的演唱对于歌者的嗓音条件及演唱技巧有着超高的要求,在现代声乐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将科学的发声技巧融入民歌演唱之中,以此推广土家民歌这一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一音乐形式。

猜你喜欢

歌者土家土家族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歌者和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