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中反德育现象及解决策略初探

2019-01-11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吴洪成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子女现象道德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吴洪成 辛 然

一般认为,家庭教育在儿童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仅起到辅助作用,但其更为核心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德性,使之具备完善的人格,培养子女如何做人,即育德。

然而,在现实中,家庭教育并不都是积极正向的,甚至存在多种反德育现象。如有些父母德育观念存在偏颇或自身道德认知存在错误,将之灌输给孩子,诸如教育孩子以暴制暴,渲染社会阴暗面等。有些父母存在道德失范行为,如违反社会公德、以肢体惩罚和语言羞辱作为教育手段。又如教育内容单一,不少家长热衷于孩子的“智力提升”,偏向重智轻德,导致其片面发展。再如教育方式两极化,部分家长推崇“虎父狼妈”式教育方式,制定严苛的行为准则,居高临下教训孩子,彰显权威。而有些父母则对子女过分溺爱,甚至是无原则的娇纵。

种种反德育行为——以不当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德育,被证明将导致德育结果与德育初衷相悖,德育将出现负效应。本文拟对此加以探讨,分析问题缘由,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反德育现象的成因

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之所以存在大量反德育现象,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家庭教育功利化,是指家长片面强调教育的显性回报,即学习成绩,而忽视个性发展、心灵和德性培养,由此呈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取向。一方面,受传统科举思想的毒害,认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在于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生辉门楣。很多家长恪守以“成绩为上”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的目标,认为取得好成绩就等同于获得成功,孩子就能成为“人中龙凤”。另一方面受现代考试取才现实的影响,学历是挑选人才的直观依据,当代人才选拔机制仍然偏向于智育成果的考察。毋庸置疑,成绩好的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多方作用下,家长过度追求成绩在所难免。

2.家庭德育环境真空。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反德育现象与家长自身道德素质较低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家长在生活中满口污言,对自己的长辈不尊不敬,却时常批评子女不注重语言文明,不懂尊长礼仪。对处于“白纸”年龄阶段儿童而言,家庭教育中的这种氛围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家庭德育不良观念与行为会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不利于道德品质发展的定时“炸弹”。

有些家长德育意识淡薄,也容易造成反德育现象。这些家长重智轻德,将心思放在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考取更好的学校上,对孩子的道德习惯养成、品德行为、交际能力、心理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关注不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抚养,将德育视作学校教育的责任,认为品德发展应全由学校担当,相关工作应该由学校科任或专任教师负责,认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偏差是学校的失职。一旦他们发现孩子思想行为出现扭曲或违规,将责任一股脑归咎于学校,缺乏自省。

二、家庭教育中反德育现象的解决策略

如何采取有效行为方式以消除家庭教育中反德育现象,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思考:

1.提高家长道德素养,注重言传身教。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家庭德育中,父母的价值观、知识、能力、素养,乃至生活阅历、性格特征,甚至是父母关系和谐程度均会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方式和效果,父母较高的道德修养会在无形中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合格的家长应具有正直、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家庭生活、亲子共处社会环境中,为子女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成为他们的道德榜样。父母只有树立表率,才能带动孩子端正言行。

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社会对个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质量自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趋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要求父母积极主动学习教育与心理知识,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和方法,以满足现下的教育诉求。

儿童的认知是伴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当根据其年龄特征、心理和行为特点、兴趣爱好及知识程度等施加合适教育,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针对孩子的阶段表现及特点选择更为合适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方式。

2.更新家长观念,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要消除家庭的反德育现象,家长需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要坚决抛弃“成绩为上”的错误认识,注重对孩子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德育与智育及其它教育并行。家长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独立、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改变以往一手操控子女生活、学习,过多干预其人际交往的习惯,让孩子在学习中认识世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素养和能力;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及其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塑造其道德品行。

在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及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教育者,家长要将孩子看作与之平等、有独立人格及自尊的人,允许孩子质疑,维护其表达的权利,鼓励孩子发表看法;父母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并引导孩子也这样,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家长要调整心态,不以权威自居,而是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观察孩子情绪变化,将道德要求渗透在情感之中,深入孩子的内心。

3.加强家校联系,凝聚德育力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形成的一体两面,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产生合力的教育效果。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力图使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力量一致,尤其是价值观念与行动的合力,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比如学校要求学生爱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就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并为孩子提供切实的实践机会。若家长对学校教育存有异议,也应当避开子女直接与老师沟通,不要在子女面前损毁教师威信。

学校应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学校创建互相沟通与指导的平台,从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庭表现,从而对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恰当的要求。与此相应,家长要与学校相互配合,协助学校分析学生特点,制定出专门有效的教育计划,最大限度控制学生反德育现象的出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总之,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架起互通的桥梁,密切联系,凝聚家校育德力量,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子女现象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