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创新研究

2019-01-11杨倩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8期
关键词:内涝城市道路海绵

杨倩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水资源匮乏和城市内涝问题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和一些特大城市、大城市及中等城市等频繁爆发城市内涝危害,这直接影响了各类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也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也就指出诸多城市的排水规划等部分相关规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各个城市需要一套更加灵便的动态保护系统,由此,海绵城市理念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因为海绵城市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和控制运用,从而实现一个动态机制,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和循环发展。故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和水资源匮乏问题。

2 海绵城市相关理念阐述

2.1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最重要的聚焦点就是“海绵”两字,可理解为可以吸收和释放水体的一种物体。那么如何将这个物体应用到整个城市的规划中,从而使城市的雨水可以为城市所运用,避免雨水给城市带来灾害,海绵城市基于此背景而产生。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定义是:所谓海绵城市也就是构建一种雨水循环利用体系,具体将排、渗、滞、蓄等多种专业技术运用到整个循环体系中,使城市能够更好的进行雨水的储蓄、净化、排放等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内涝问题并避免城市地下水位底下等城市问题的出现,从而打造出生态宜居的绿色城市[1]。

2.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原则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因此海绵城市规划必须要考虑到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优缺点,水资源储备情况,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来合理规划海绵城市。其次应当重视的是生态维系、安全规划的原则。城市要规划成海绵城市,是因海绵城市可以给居民带来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这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稳步启动的进程中,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机制,才能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的动态循环[2]。其次还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配置问题,以提高海绵城市持久的动态调控机制。最后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对于海绵城市的建立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海绵城市在传统规划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理念单一,建设发展滞后

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一直滞步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目前没有一套市民都比较认可的关于海绵城市的相关规范、法规。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还是沿用的国外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主要是结合国外成熟的经验以及雨水利用系统的相关知识来构建海绵城市[3]。但这种理念比较单一,缺少规范的支撑,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和生态景观营造的结合较少,无法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体系。许多城市虽已有海绵城市试点,但是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前进阶段,如此单一且无脉络可寻的规划理念,导致我国大多数城市持续面临着内涝问题的危害,导致城市发展建设无法继续前进,城市病突兀。

3.2 城市规划脉络不清,纵向联系薄弱

由于缺少城市规划的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的体系无法搭建。总规层面:主要是在规划整个道路网、城市空间体系过程中,没有对自然的河流、湖泊、沟谷等海绵体进行合理保护,只是关注于未来年城市的拓展方向,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控规层面:主要是没有根据调查的资料来分析整个城市片区的雨、洪易发地带,没有科学合理的对城市用地进行分区,使其适应居民居住,从源头上就给城市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详细规划层面: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只强调了景观美,向城市嵌入了许多生硬的绿态,没有根据城市自身的情况进行量身打造。在我国与海绵城市相关的建设颇多,但是这些建设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在于城市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于海绵城市规划的动态雨水管理体系,至少在规划上还没有落地。

3.3 规划路网紊乱,城市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的城市规划是缘起于建筑学,规划的历史不长,许多老城市没有经过规划就修建了许多不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较窄的城市道路[4]。过去的城市建设考虑不够充分,分析不够彻底,城市建设就是参照过去比较单一的模式进行大片区规划。城市排水设施规划不到位,现已无法满足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但这些道路网仍旧存在,考虑到要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又要对城市进行更新改造。这就出现了诸多问题,城市道路中的畸形路网处理,交叉口红绿灯的设置问题,老城市遇到洪涝灾害的排水措施。不只在老城区,过去的诸多规划仅强调城市的图纸风格宏伟,对于具体落地的实用性不加考虑,导致规划落地不适用的现象层出不穷。

3.4 规划思路陈旧,建设成本过高

目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思路较为模糊,技术不够成熟、先进。部分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将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雨水排除这条道路上。没有与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紧密的结合,导致排水规划的方式较为孤立,无法适应城市这个动态的巨系统。也没有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引管,造成了许多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规划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新旧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使原有的基础设施失去了对于城市的作用而被荒废。其次,对于一些像下沉式绿地这样的巨大海绵体,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并且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建造这样“海绵体”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建设成本比较高,对于城市的建设经济效益较差[5]。

4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创新运用的对策

4.1 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建设

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城市相关法律规范,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一定的法规体系保障。其次就是注重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结合引进,不仅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还需实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成长历程,只有了解清楚质的问题,才能依据本国的特殊地理位置提出适宜且合理的规划思路。其次,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只局限于雨水的利用方面,应将其与城市景观生态廊道结合起来共同规划,呈现出灵动的生态机制美。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优势资源,避免花费大量资金重建海绵体。海绵体的建设对于海绵城市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原本就有许多天然存在的雨水净化场所,如河流、湖泊、湿地等。在城市规划中就应该明确规定保护城市中低洼的沟谷、河塘等自然地形,防止人工填埋,从而引起城市内涝问题。对于城市中某些部位已经填埋的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生态恢复,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引入,构建海绵城市,推进城市的发展建设稳步前进。

4.2 全局把控城市规划设计,统筹资源平衡

从源头解决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就要求必须从规划的全局进行把控,从而弥补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这一片的空白。低影响开发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进行控制,从而使城市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环。构建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有必要将低影响开发理念贯穿其中[6]。在总规层面需要对整个城市进行总体上的规划,确定进行专项规划的区域,研究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确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融入低影响开发空间利用,使城市污染和内涝问题在根源上被发现,并采取部分宏观措施来指导下一级规划。控规层面就是要结合城市的地质地貌对汇水分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地块的土地开发强度、低影响开发策略等进行评估,结合汇水分区雨水控制的目标,设计布局地块的建设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对城市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指引。修规层面就是通过对地块土壤、水流、工程设施进行分析,使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局得以确定,合理的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只有从整个城市规划的维度把控城市设计,才能实现城市资源的共享和平衡。

4.3 优化城市道路规划,提升细部设计运用

对于一些老城区的城市道路更新问题,应当减少人行道面积布置绿带、双向车道和港湾式公共汽车站等来进行更新设计,尽量降低其对整个城市的危害。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重点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而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城市道路很明显承载的是一个巨大的排水区域,径流量很大,可以有效的排除城市积水,维持整个城市的动态平衡。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可提升道路的径流量范围,保障城市路面积水的有效排除,避免了由于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对城市道路系统产生的影响,确保城市道路系统的良性循环。除了在保证城市道路线型基础的设计方面,还要考虑到道路周围环境的辐射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布置的绿化带,使其具备一定的下渗效果,可以承担一部分雨水的吸收。也可将水资源进行积蓄;对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需要对雨水的渗透制定特殊处理,提高其蓄水质量;在人行道旁设置树木提高雨水的积蓄能力;地面车辆停放的场地是城市中大面积空置的地块,应将地面铺砖设置为透水铺砖,可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5 结语

我国的海绵城市之路还处于探索、发展的时期。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国应该从规划着手,在整个城市系统中穿插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使海绵城市建设与道路系统和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结合,沿袭古今结合,保护城市文脉思路,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全文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阐述,引入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规划中对于海绵城市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规划的创新方法。海绵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欣欣向荣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相关政府应作为主体,各个部门应进行协调组织,共同协作,从细部、局部做起,从整个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中把控海绵城市思想的科学引入,提升海绵城市的应用价值,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内涝城市道路海绵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构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探索
《城市暴雨内涝仿真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城市道路及设施的维修养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