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导向 核心素养立意
——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探析

2019-01-11章光伟施国芳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考查历史素养

□章光伟 施国芳

(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浙江杭州 311404)

高考题是历史复习的指挥棒,教师通过对试题主旨和考点的分析,从“考什么”出发,探析“为何这样考”“考题的价值何在”,反思该“怎么教”“怎么学”,从而更好助力高三复习,提升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新高考试点的地区,当下浙江省选考卷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导向,除了关注基础史实、聚焦社会热点外,更蕴含着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考查。本文旨在研究选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探寻考点分布规律,体悟试题价值立意,从而为高效备考、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落实于课堂教学提供指导。

一、秉本执要——聚焦立德树人教育导向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希望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坚持在唯物史观统摄下,立意高远,视野宏大,彰显人文情怀,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导向。

(一)巧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年11月的选考卷(以下简称11月选考卷)注重对学生科学历史观、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取材和设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试题当中。例如第16题通过对“洛川会议”的史实考查,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体现出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为争取抗战胜利指明方向。第17题考查“万隆精神”体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显示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第31题考查1984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农村和城市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引领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创新成就,显示“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的道路自信。此类考题都在发挥着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

(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1月选考卷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引导学生体验民族的历史,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养成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与道德[1]。如第3题考查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展现盛唐的辉煌气象。第8题以《红楼梦》展现一部大历史境界的“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为例,考查明清时期长篇小说的辉煌成就。第27题考查“京剧”,京剧逐渐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传播。京剧的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中国戏曲的精华,成为中国的“国粹”。第33题第(2)问考查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的商业文化特色。“诚信不欺”“贾而好儒”的商业文化正体现中国传统儒学重信用、以仁为本、以义统利的价值追求。

(三)着重考查党史和改革开放史

11月选考卷着重考查党史、改革开放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如第16题考查“洛川会议”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第31题考查改革开放中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充分体现命题者所坚持的政治方向性与立德树人的立场,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引领。中共党史与改革开放史所占分值为16分,比重占中国史考查内容的三分之一,着重展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导向作用。

二、殊途同归——彰显历史学科素养立意

11月选考卷突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1月选考卷在这几个方面均有突出的体现。

(一)重视唯物史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甘地逝世70周年,美国联邦宪法正式生效230周年,白话文运动100周年,这些周年的热点在11月选考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学习历史,我们必须掌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的变迁”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总趋势。11月选考卷注重唯物史观的统摄,注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角度考查学生的历史认知。如第1题运用马克思的论述“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春秋战国处于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法家学派讲求“耕战”,主张富国强兵,满足当时诸侯国追求统一的要求。第15题通过图片形式,考查了自行车、人力车、汽车等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进,从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反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体现出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不断进步。第28题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考查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第32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凸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变革生产关系,推动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二)突出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1月选考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时序感和空间感,通过历史年表、历史地图考查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如第5题考查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独具历史特色的史实信息,凸显历史时序感。第9题考查学生识记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隐含着对“当时列强侵华方式处于商品输出阶段”的考查,要求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第21题考查学生辨别历史叙述的时间表达方式,需要学生理解美国处于邦联体制的具体历史时期。第23题运用地图呈现二战初期法国战场形势,考查学生“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第25题以漫画作为史料呈现“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考查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的能力。第31题用表格的形式展现了1984年这一年改革开放大事记,要求学生依据表格信息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考查学生“利用历史年表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的能力。

(三)注重史料实证

历史不能重现,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但历史遗迹、图片、漫画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在历史的“二度还原”中建构其鲜活的历史形象。11月选考卷借助多元的史料让历史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神入历史情境。11月选考卷中运用文献史料、《海国图志》的书影、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图片、二战初期法国战场的形势图、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漫画、清代的《都门竹枝词》、李大钊的演说稿、史家的学术著作等,都反映出史料的多样性。通过借助丰富生动的形象素材,拓宽历史认知视角,更能发现和归纳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的能力。

11月选考卷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靠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的史料实证能力。如第26题考查对周厉王“谥号”褒贬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依据材料说话。史证素养方面的考查,关注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第33题第(1)问要求学生提炼总结作者的观点,指出汉、唐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第34题第(1)问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归纳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四)强化历史解释

11月选考卷注重考查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信息概括提炼,明晰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第33题第(2)问,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考查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格局与突破。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遗产,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受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等因素的限制。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的倡议突破了“胡焕庸线”的限制。历史的本真是通过解释不断接近的,培育历史解释素养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并解释历史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学会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判历史问题。

(五)培育家国情怀

11月选考卷渗透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考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如第3题考查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第31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第32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凸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直面公民教育的历史教育,必定是以人类文化为背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转变学生的人文观念为基础的历史学习。围绕公民养成的历史教育,建立在观念上认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宽容态度。11月选考卷注重让学生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理解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第19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神曲》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驱。第22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第24题考查亚太经合组织的原则,展现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尊重多样性、协商一致、平等互利的发展理念,契合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第30题考查古希腊“斯多亚学派”主张人人平等,确立人类的主体地位,阐述天赋人权的思想。第34题考查“圣雄甘地”的知识点,凸显出甘地的人格感召力量,甘地的身体是瘦弱的,但甘地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关注试题背后的价值取向,传递积极的价值观,才是我们教学的应有之义,价值传递“过去”应当成为“历史”的应然方向,直指“人”的素养[2]。

三、砥志研思——探索选考复习教学策略

鉴于上述高考命题的特点,准确把握选考命题趋势,优化选考复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夯基固本,立足教材基础

关注主干“点”和“线”,梳理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进;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革;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历程和影响。拓展主干知识“面”,即重点考查历史转型期,如先秦、唐宋、明清、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时间轴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把握历史教学内容,抓住主干知识,理清发展线索,理解前后联系,提高历史认识具有重要作用[3]。复习备考中,要训练学生在专题知识整理的基础上,打通时间、空间的界限,梳理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中外历史进行阶段划分并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的角度阐释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二)打破常规,提升历史思维

11月选考卷的试题考查了较多之前未考查过的考点,如法家思想、唐诗、密折制、明清小说、近代交通工具、梭伦改革、二战初期德军的西线攻势、京剧、井田制、斯多亚学派、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皖南古村落、平遥古城、甘地等。可见,在教学中应当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寻找知识最佳联系点,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例如人文主义发展,涉及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考点;经济全球化,涉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新发展等知识点。复习备考中要引导学生放宽长度、拓宽角度、挖掘深度,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内在线索,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专题性,往往使学生的知识碎片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归纳与演绎。教材中的标题、一级目录、二级目录之间的逻辑关系;教材中目录与目录、内容与内容之间有逻辑关系;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间的逻辑关系。教学中要以整体联系的眼光组织、设计和处理各章节、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体中、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开放、整体的知识结构[4]。

(三)精研考题,训练解题能力

真题是最好的训练材料,它不仅有助于领悟命题专家的出题思路,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技巧和丰富实战经验,并有效检验复习效果。训练真题是深化学习的重要过程,复习时进行必要的真题训练,培养学生“学会试题试卷分析、学会概念拓展与深化思考、学会对热点的把握、学会解题技巧答题规范”四个本领。这也正契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中历史选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与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

选考试题贴近社会热点信息,回应时代主题,命题往往以近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架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生活热点与历史事件、教材知识间的联系。通过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对试题的命题角度和知识点进行分析,对试题与五大素养进行对应。对选项进行细致分析,指出错误所在与正确的依据,重视对答题规范的养成,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伴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潮,高考题对主干知识、核心概念的考查没有变,但试题的命制与当下的热点问题更加契合,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应对选考的新形势,我们应该加强对选考卷的研究,领悟学科育人价值,明了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考查历史素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