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府传统村镇公共空间艺术及审美的历史演变与传承研究

2019-01-10戚路辉唐韵诗罗瑜斌陈立新

科技视界 2019年35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审美传承

戚路辉 唐韵诗 罗瑜斌 陈立新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广府村镇公共空间在唐宋、明清以及近代三个主要时期的生活情景、文化特征、艺术特色与审美因素,从中总结广府公共空间审美从追求人地和谐的“真美”,到注重社会传承的“意美”,最后到追求世俗享乐的“物美”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面对当今美丽乡村建设时应该从广府文化特色出发,摒弃奢华享乐的物质追求,结合“真美”与“意美”,去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广府文化审美的空间形式。

【关键词】广府传统村镇;公共空间;审美;传承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5-000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01

质朴而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域特色的村镇正逐步丧失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审美特色,沦为物质化的消费空间(邱正伦,2013)。随着三旧改造的推进,城乡更新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留地域历史特色,提升村镇空间艺术品质已成为一个摆在村镇发展面前的机遇与挑战,也是村镇管理从狭义的“村镇建设管理”向广义的“公共艺术管理”发展转型的迫切需求。

1 广府村镇公共空间

本次研究的广府地域,主要指的是从文化视角下以广府(粤语)民系生活居住的地域i,而非明代设立广州府的政治界域。广府民系主要指从中原向南迁入岭南地区的汉族,在与广府地区原有的百越人长期的融合中,逐渐形成的以粤语方言的汉族族群,并在唐宋年间定型,并经过多年发展,逐步覆盖以广州为中心,覆盖粤西的佛山、中山、江门、肇庆、珠海地区。村镇公共空间包含除居住空间外的公共场所与公共建筑,如街巷、戏台、祠堂、学堂以及山水村落环境,这即为村民的地域文化、习俗等活动提供公共场地,也是凝聚村落活力与对村民进行艺术熏陶的场所。

2 广府村镇公共空间艺术及审美的历史演变

村镇研究时段主要为1940年以前,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梳理广府唐宋、明清与近代村镇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活场景、文化与公共空间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在还原鲜活的生活场景的背景下,剖析不同历史时期村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艺术特色与审美因素。

2.1 唐宋时期村镇公共空间艺术与审美特征

2.1.1 生活情景

唐朝广府属于烟瘴之地人烟稀少,广州管县人口仅4万余户,北宋时期才达到14万户,到南宋才由于战乱大量北方人涌入,而达到51万户人口,此时90%是汉人,原来土著除部分退居山地,剩余也大部分汉化,随着人多耕地日渐减少以及南宋罗贵南迁事件,很多家族继续向南迁移。到宋末,海岸两侧经过唐宋时期沙土淤积,水岸线已经南移到顺德,村镇已出现“田园吁陌,祠庙林立,村舍密聚”的景象。

2.1.2 文化特征

魏晋南北朝国事动乱,唯有岭南较为稳定,南下的移民带来北方文化,使得岭南与中原文化差距减少,隋唐时期村镇建设发展较大。这时广州已经有我国第一个海关——市舶使院,海上商贸不断,到了唐朝就已经是夜市生活热闹非凡,市井文化昌盛;此外,更是有道教启蒙大师葛洪、易学大师虞翻以及禅宗祖师达摩,儒家思想到了宋朝也得以推广,这些都奠定了广府文化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

2.1.3 艺术特色

诗歌上,唐代张九龄将之前诗歌的华丽之风,带入清淡的意境;而宋朝儒家思想更奠定广府文化中长幼有序,重礼稳重的内在特色;宅府的选择被认为子孙兴旺的源泉,因此格外广府人的重视,盛行的宅邸风水学说,突出山水对住宅选址的重要性,将人与自然关系视为一体。

2.1.4 审美因素

唐朝,广府村镇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物质的缺乏导致的质朴求真的审美特色,以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天人合一适应自然的“真美”意境,发展出岭南典型村镇的梳式格局:南低北高的地形选择,为了迎接夏季东南风以及阻挡寒冷的北风,1-2米宽的窄巷主要是为了遮挡岭南烈日,形成冷巷,窄小的建筑内庭院也易于遮阳及形成拔风效应等务实的空间布局。这个时期追求居住环境适应自然,讲究求真、恬然的居住物质环境,“真美”成为这时期的审美特色。

2.2 明清时期村镇公共空间艺术与审美特征

2.2.1 生活情景

明代初期,朝廷规定一般的民众只能在居室之中祭拜三代祖,而有官位的才可以祭拜四代祖。这个规定直到明代嘉靖十五年,朝廷同意“功臣配享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的家庙”,并通过儒家大礼议的“孝道”加以推广,使得宗祠得以盛行。而沙田的开垦,虽然在明代开始,但大规模围垦还是在清代,到了中后期尤为显著,主要由于清朝康熙末年,桑基鱼塘、蔗基鱼塘风行,甚至出现“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使得粮食生产让位于甘蔗、茶叶、花木、水果等经济作物,农业商业化程度在江南州府中排名第一,甚至导致粮食无法自足,直至民国时期都时有粮荒现象。

2.2.2 文化特征

广府的圩市发展也很迅速,在明万历年间就形成一定规模,到了清代圩市发展趋向于固定化与专业化,商业、丝绸产业尤为发达。在明清时期,由于“时开时禁,以禁为主”,甚至乾隆至道光年间,广州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唯一口岸,这更加促使广府地区对外海洋商贸经济的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地區。广府地区人口集聚增加,也进一步促进沙田的围垦;清朝康熙之后,广府人口更是急剧增加,导致村镇建设发展迅速;另外在与西方商业往来的同时,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使得广州成为西风东渐的要地,中国的审美情趣受到西方的影响。

2.2.3 艺术特色

由于明清时期广府宗族文化盛行,因此宗祠成为公共空间组织的核心,随着宗族人口增加,又派生成为支系,最后形成连续层级的空间艺术。此外,由于广府地处亚热带地区,街道空间在明清时代就形成较稳定的“街、坊、里”三级空间格局,并且伴随河岸码头建设,用平行水道的主街以及垂直于水道的坊,最终形成利于通风排湿降温的外部空间效果。此时,广府文化兴起,地方性文人团体如南园诗社、江门心学等书院与学派兴起,“标榜汉魏,力追三唐,尤重风骨”ii使得广府艺术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影响全国的著名文化,这也导致重实用,轻享乐的公共空间艺术格局稳定下来,以至于后期享乐文化流行时,公共空间结构变化不大。

2.2.4 审美因素

明清与唐宋时期的物质基础薄弱不同,由于民田的开采,广府一带特别是佛山、顺德等地区成了闻名的鱼米之乡,后面随着海洋商业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广府艺术无论是文学、织绣、陶瓷、建筑雕塑上都显示出精致、享乐的意向,特别是政府以宗族作为管理单位,宗族势力日益强盛,强调宗族整体利益的同时推动村镇空间自上而下的优化发展,村落空间格局与初唐时期散状空间格局明显不同,是宋朝梳式格局的延伸,特别随着人口增加,按照血缘宗亲关系,形成以宗室为核心,纵向严谨而横向街巷脉络,及随地形水势发展的村落空间格局。这个时期的审美从“真美”,到“意美”,即追求社会人伦的中承上启下(建宗祠立学堂)的秩序美,追求人伦协调的“意美”成为此时的审美特色。

2.3 近代村镇公共空间艺术与审美特征

2.3.1 生活情景

近代随着农、商及手工业大发展,民间资本主义快速成长,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圩市带动村镇空间迅速发展。社会在新、旧动荡中,不断发展。西方文化涌入,粤中的五邑等侨乡兴起了洋房式建筑及外围花园的居住模式,其中追求平等的纵横路网格局,與对传统广府村镇空间形成较大差异。

2.3.2 文化特征

随着明清一口通商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淘金热,大批村民移民到美洲、东南亚地区,之后随着侨民在民国时期衣锦还乡,也带了欧洲早期、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外来的宗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等宗教流传,康有为、孙中山等维新思维与民主革命也使得广府文化在西风东渐中,受到很大的冲击。

2.3.3 艺术特色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美学有着反封建传统的感性启蒙、汇通中西美学的综合创新、探索意境理论的自觉努力、近代审美理想的伟大变革的特征(唐孝祥,2010),而这对村落的公共空间格局影响相对较弱,村镇变化最大之处在于圩市发展,带来小镇的快速发展,形成街市骑楼格局;另外就是在侨乡,西方住宅与空间格局脱离原来的村落,快速发展起来,这种中西合璧自发的村落空间变革,展现出近代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

2.3.4 审美因素

“洋为中用”成为近代救国救民的主导思想,国门被打开后,各类外国建筑与布局的强势涌入,西方物质文明成为争相模仿的审美标杆;广府地区由于得风气之先,不断尝试中西文化特色。审美上受到晚清享乐之风、西方文艺复兴后人本思想更重视今生生活的追求,与新兴资产阶级彰显世俗财富的影响下,审美文化也从单纯的功用,到强调装饰性、纪念性,使得村落审美特色从“真美”、“意美”,到今世享乐的“形美”追求,走向了当代世俗功利的审美文化。

3 广府村镇公共空间艺术及审美的历史演变

广府村镇公共空间上从“真美”、“意美”、“形美”的角度上,也经历了人口松散的初唐时期,村镇公共空间与田园风光相结合,体现出社会结构的松散,一派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天人和谐;到了宋朝村落结构出现适应岭南通风排湿,垂直于水面利于排水的街巷格局;到了南宋,随着人口增长向南面不断扩散,形成诸如广州市小洲村的埠头、桥、树、街巷交融,展现出不求装饰,务实大气的审美风格;到了明清,由于圩市的兴起带来市镇的逐步聚集,物质财富的增加,带了以宗祠为空间核心,辅以学堂,体现出浓浓的耕读文化;集镇以线性的主次街巷串接空间,形成商业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格局;从中可以发现村镇公共空间审美情趣随社会物质环境以及文化追求也在不断演变。

4 村镇公共空间艺术传承的再思考

广府村镇公共空间格局即体现出道家人与自然的共生,也体现出儒家人伦常理理念,传统审美上更多是求真、求意,近代追求奢华烦琐的形美,也可以看出貌似繁荣后的艺术衰落。对广府村镇公共空间艺术的传承,更多是要从凝聚村镇活力,遵从家庭伦理与尊老爱幼的文化出发,为传统公共建筑增添时代特征,如敬老、文化图书、科技信息等新内容,使得宗祠等公共职能既能延续其特色,也能反映时代精神;街道格局则需要避免一味符合求“宽阔”、“通畅”的汽车时代特征,以步行为主的人车结合,既可以减少对村落空间格局的破坏,也可以加强邻里交往;道路格局更不应延续城市均匀布局的思路,保留村落层级性空间格局,即可以延续村镇血缘关系下的社会维护力,也可以保留宁静氛围以及自发性防卫空间特色。总体来说,对公共空间的艺术塑造需要从广府务实、灵活的文化入手,再到空间的具体组织,才能从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与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注:

i罗香林教授

ii陈永正.南园诗歌的传承[f Jl.学术研究,2007(12):124-134.

【参考文献】

[1]彭孟宏.珠江三角洲城乡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王东,唐孝祥,郭焕宇.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研究现状与反思[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2):91-96.

[3]陆琦,张莎玮,吴鼎航.广府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图式:对广州大岭村的考察[J].小城镇建设,2017(12):71-77.

[4]王东.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5]张须恒.武汉三镇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的演变研究(1861-2006年)[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朱光文.广府传统的复原与展示——番禺大岭古村聚落文化景观[J].岭南文史,2004(02):25-34.

[7]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60-64.

[8]唐孝祥,陆琦.试析传统建筑环境美学观[J].华中建筑,2000(02):112-114.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审美传承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