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岛夷志略》中地名“天竺”的语音演变探微

2019-01-10田文明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
关键词:天竺

田文明

摘要:《岛夷志略》是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的一部关于海外诸国见闻的重要著作。书中列举了许多地名和物产名称。其中的地名条目共记录99条,在每个条目下又涉及了其他的一些地名,共有地名两百多个。苏继庼在《岛夷志略校释》中对这些地名进行了较为精细的校勘。其中93条“天竺”的汉译对音是众说纷纭,各不相同,有“乾毒”、“贤豆”、“身毒”等等。本文即以书中第93条地名“天竺”为研究对象,从语音历史演变的角度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天竺;汉译对音;语音演变

汪大渊《岛夷誌略》93条[1]描述了“天竺”的地理位置、地形情况、气候、风俗、当地人的身材、面貌、衣着、礼仪、和民间的货币流通方式、部落特征、丰富的物产等等。汪大渊根据其所见所闻,较为简洁的记录了当时“天竺”的风俗及物产特征。

苏继庼在《岛夷誌略校释》“天竺”条校释:从东汉到唐代,“天竺”译名是印度的通称。[2]苏继庼认为:此处的“天竺”,应该看作为西天竺的“信度”比较准确。他的判断依据是这个地方介于哈克罗河与木俱兰的中间,是一个古老的港口。贾耽《皇华四达记》中曾这样描述说:提?国有弥兰大河,又叫新头河……新头即“信度”的对音。提?国历来就是一个古港,他的发音是Dewak,阿拉伯人根据他们的发音,把它译音为Diul-Sind,用此来与“提?”对音。这个港口在1250年后渐渐地遭到了人们的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河比替支流畔的拉里班旦。公元1333年,伊本拔都他到达印度河三角洲时,就是以拉里班旦为停船的地方。汪大渊所停靠的地方,也应该是这个港口。从其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天竺”的汉译对音就有“信度”、“新头”等对音译名。

从东汉开始,印度文化就随着佛教大量传入中国。从那时起,中国人把印度译成“天竺”或“身毒”等多种译名,这样的译音是如何形成的?其语音演变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史记·司马贞索隐》:“身音捐,毒音笃。一本作乾毒。汉书音义译名‘天竺也。”[3]那么,“天竺”和“身毒”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语音关系呢?

“天竺”一词较早的汉译对音有“捐毒、乾毒、身毒”等,我们目前关于“天竺”译音的记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材料是《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出使西域后曾提到:“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4]

其中的“身毒国”即“天竺”最早的译音。《后汉书·西域传》也记录了关于“天竺”的信息:“天竺国又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5]

邓兵在《印度国名考略》分析指出:无论“天竺”、“贤豆”、“欣都”都译自Sindhu这个印度古代梵语词。[6]“天竺”的译音还见于《魏略》、《后汉书》、《晋书》等文献中,而在《续高僧传》中“天竺”的汉译对音为“贤豆”;《元秘史》译为“欣都”。其文中还探讨指出:波斯人和印度人很早就有往来,由于波斯语中没有可以与Sindhu的S对译的音,便把Sindhu対译为Hindhu。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英语India则是由Hindu演变而来,它是由于受元音高化的影响,H这个音就被吞没了。公元前327年,希腊人在亚历山大带领下,抵达了印度河流域。希腊人依据波斯人的发音将Hindu一音加以改变,发作为Indu,后来又变更为Indus的读音。这就是现在西方通用的India的由来。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载:“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7]可见玄奘之前的译音比较混乱,玄奘亲身取经“天竺”,根据当时当地人的发音来进行规范统一,由于其在国内的影响与声望,从他正音为印度后,其他对音译名从此统一。

从玄奘的表述我们可知“天竺”之前的稱呼,纷繁复杂,译音众多。从东汉开始,印度的译名究竟有哪些?其译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呢?

据吴其昌先生发表的《印度释名》[8]一文统计,中国文献中对“天竺”译名的汉语音译有38种之多。有:“捐毒、乾读、身毒、信度、天竺、贤豆、寅度、印度”等等。从这些译名,我们可以看出“天竺”的“天”対译为“捐、乾”的演变情况:声母由喉塞音的“捐、乾”演变为舌上音的“身、信”,判断依据是声母演变的条例:古无舌上音。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出“天竺”的“竺”対译为“毒、豆”等的演变情况,也同样遵循了这一演变规律。

徐时仪在《也说“身毒”的读音》则分析指出:“汉译对音“天竺”一词的异名有的来源于梵语,有的来源于伊朗语,原因是古梵语与古代伊朗语语音中存在着S与H交替的语音现象,而伊朗语中没有dh一类的送气浊辅音,Sindhu一词在伊朗语中就被读为Hindu。”[9]文中还认为:天竺、天督、天笃见于汉魏。汉魏时,“天”既可以读透母,同时也可读为晓母。

郑婕则在《“身毒”(印度)读音考》一文中将“天竺”的译音分为七类,而其中含有‘天督、天竺、天毒这类是从缅甸语系Thindu译音而来。[10]

岑麒祥在《汉语外来语词典·序》中阐述:“无论‘身毒、信度、天竺、捐毒和印度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天竺、天督、天笃和天毒”来自于古波斯土语Thendhu。”[11]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竺”一词的对音,不光是梵汉的直接対译,还有由波斯等其他地方的转译对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译音?其实,不过是“天竺”一词对音的来源不同罢了。

通过上面的这些文章的论述,我们结合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析,早期“天竺”可以译名为Giendu、Khiendu、Hindu、Sindu、Indu等等,这些译名皆同音异译,是一个音的不同转化,现在我们叫印度,其实就是原来的一个辅音的失落造成的。

《广韵》[12]“捐”的反切为“与专切”,“笃”的反切为冬毒切。“笃”属端母通摄沃韵入声,牙音合口呼字。“与专切”的“捐毒”是一个古代方言的读法,真正和“身毒”対译的应该是Sindu,“身”字的读音和现在闽南话的读音相同,没有破读的必要。

那么,“天竺”对应的又是哪个音呢?“天”字在汉代有h-的读法,所以在音训中有“天,显也”的记录。表明“天”字和“显”字的发音是类似的,它们的声母都是一样,是h-,“显”字念成h-的音。现代闽南话仍然念这个音,所以“天竺”对应的音是Hindu,这样的拼法正是“天竺”两个字在当时的汉语发音。

我们根据语音演变的规律可以知道“天竺”的“天”较早的汉译对音是带塞音的g-或k-声母,g-或k-反映在“乾”和“狷”这两个字的译音当中,后来这个塞音弱化为擦音,变为了h-,于是就反映在汉译的“天竺”、“贤豆”当中。再进一步,发生了腭化作用,便产生了Sindu这样的念法,反映在汉译的“身毒”、“信度”当中。最后,声母失落,就变成了Indu,也就是今天“印度”的译名了。

尽管文献中印度的名称很复杂,依据声韵学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语音演变都经历了这样一条规律:塞音→塞擦音→擦音。依此规律,“天竺”一词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变化:Giendu(捐毒),Khiendu(乾毒)塞音弱化演变为擦音→Hindu(天竺、贤豆)再经过腭化作用演变为→Sindu(身毒、信度)最后声母失落演变为→Indu(印度)。

参考文献:

[1][元]汪大渊.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岛夷誌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苏继庼.岛夷誌略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第一版.

[3][唐]司马贞.史记·司马贞索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版.

[4][汉]司马迁.史记[M].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唐]李贤.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邓兵.印度国名考略[J].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第2期.

[7][唐]玄奘 董志翘(译).大唐西域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吴其昌.印度释名[J].《燕京学报》第四期,民国十七年十二月出版.

[9]徐时仪.也说“身毒”的读音[J].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中国语言问题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2008.06.002.

[10]郑婕.“身毒”(印度)读音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30卷,第2期.

[11]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2]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凤凰出版傳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天竺
西游记里的“西天”在哪里?
天竺取经之二
多功能影音室K歌影院两不误,满足全家娱乐需求 北京天竺新新家园
疏风清热汤化裁联合天竺雾化液治疗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八种天竺鲷科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学学白居易送还天竺石
学学白居易送还天竺石
建信金融租赁通过天竺综保区引进的首架飞机顺利完成交付
白居易写自责诗
天竺综保区成功引进两家飞机租赁类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