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时代”与“细节”的融合之中

2019-01-10葛金华

翠苑 2019年6期
关键词:赵氏常州细节

《赵凤昌评传》一书近日已由常州市辛亥革命研究课题组策划出版,该书作者为对赵凤昌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李志茗研究员。该书虽依时间行文,但却并未被时间所束缚。全书至少从新史料的挖掘、传主完整历程之呈现、生活与时事之平衡乃至传主诸多细节的选取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既完整又与过去陈见中颇有不同的赵凤昌。同时,全书逻辑性很强,相关论述的概括性和思辨性让人耳目一新。以笔者浅见,此书之妙处,还在于通过阅读此书,能够帮助我们跟着作者对史料的挖掘、比较与分析,去除那些过去研究中或受制于史料,或受制于時代,或受制于研究者自身之局限,给我们营造的某种以讹传讹的,关于赵凤昌的谬见、陈见、偏见和臆想之见。同时,书中诸多细节,也能让我们在学术与生活、学术与趣味之间得到某种协调与平衡之美。可以说,当我们跟着作者的叙述,行走在“时代”与“细节”的融合之间,我们就能见到一个我们似曾相识,又全然不同的清末民初常州之“无名豪士”赵凤昌,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那个变动时代的真实样貌。

史料的挖掘方面,本书作者李志茗先生对赵凤昌的追踪与研究已有多年。早已有《幕僚与世变—<赵凤昌藏札>整理研究初编》《晚清幕府:变动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等专著,也已有《赵凤昌何以名动东南》《赵凤昌身世及其幕僚生涯》等专论,有点及面加以挖掘与研究。本书之撰写,作者更是综合运用了《武进青山门赵氏支谱》《赵凤昌藏札》《赵尊岳集》《周南遗爱》《杨小佛口述历史》《弓斋日记》家谱资料、惜见手札、口述史料和新出文献,并在诸多文献的比较、辨析中,见出其对诸多习见、陈说的独见、深见和洞见。例如在赵凤昌如何从学徒,走向游幕的诸多神话般的描述之辨析方面,例如在赵凤昌的罢黜是否是张之洞的替罪羊的辨析方面,均能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且持论立足文献本身,既公允,又有说服力。而在“做幕广东”一节之最后,在缕述赵氏有暂时困顿而入幕张之洞幕僚之后,短时间内实现了较大的转机,并在得差后不久,便完成了迎养、完婚、替哥哥解决衣食之忧等事。作者在此有以下之评述:“这一方面说明入张之洞幕给他带来了比较丰厚的回报,让他摆脱困境,有个崭新的开始;另一方面也显示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有很好的把控和预期”。这段评述,立足史料,看似平淡,实则如无一定之人生阅历与体验,如无对当时赵氏生存状况的真实把握,乃至没有一个长时段看待赵氏整体生活的纵观视野,是很难知其在此“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胆略与识见”,更加难以描摹、把握和洞见其此时之真实心态的。

而在完整呈现传主之经历,实现生活与时事的平衡方面,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身世家庭”“游幕生涯”“影响东南”“共和佐贤”“进场退场”等方面,系统屡述了赵氏传奇的一生。同时,也不局限在时间轴线之内,还从“收藏历史与历史书写”“人际网络”等方面对赵氏及其相关文献、赵氏与其营建的人际网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在历时与共时的结合中,很好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赵凤昌,这在过去的研究和前人的论著中是未曾有过的。正如作者自己在写作构想中所言:“力图以长时段的理论来关照赵凤昌的一生,通过全面论述赵凤昌的生平及其事迹,还原生动、鲜活的清末民初的政情、社会及士人生活”,“展现其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呈现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具体到内容,则例如在“婚姻家庭”一节中,记述赵凤昌的次女赵志道时,引入了一个与时事最为紧密的细节。那就是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上海,“我行我素”的赵家二小姐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意欲偷偷投奔武汉革命。赵凤昌知道后,追到码头。赵小姐以为老人家会极力阻挡,所以死活不愿意出舱见面。哪知赵凤昌是来“鼓励她奔赴前线”的,还给她送钱、送物质。这个戏剧性的一幕,既是生活的细节,也是大时代在特殊家庭中的真实呈现与生动反映,充分实现了时代与生活的融合。

而在传主诸多细节的选取与呈现方面,最让人难忘的,则是作者所描述的赵氏与其继配夫人之间的关系。透过作者李志茗的发现与书写,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有那么一本因爱思念而完成的有趣之《周南遗爱》,还让我们从赵凤昌对其所爱的诸多回顾、俭省与回忆中,看到了赵凤昌的生活样貌、真实感受和行事风格。在《周南遗爱》内由赵凤昌亲撰的《继配周夫人墓碑》中,有“凡孤儿院、贫儿院、红十字会、联益善会,历年捐助不懈”的记述。另外,在周南去世后,还发现了其遗嘱“以其余资,悉充善举”的愿望。于是赵凤昌、赵尊岳父子遵从其遗愿,为其捐款多达20710元。之后,赵凤昌将这些收据装订在一起,并有批注。批注为“此前历年捐据甚多,未曾查得,此册亦然尚不全”。在周南刚刚去世不久,有一天早上起来,赵凤昌见到家中牡丹刚刚开放,便习惯性地叫周南一同来欣赏,回头看到素幛,猛然想起夫人已经不在,悲痛欲绝,乃口占一绝以志恸。这些细节的选取、描述和呈现,一方面可以见出,赵凤昌、赵尊岳父子对其妻、其母的尊重、爱恋与思念。另一方面,也能从中见出赵凤昌的某种生活风格和真实体验。尤其是生活的习惯,在亲人去世之后,似乎看似尚能依旧,但是猛然由细节所提醒,则又悲从中来,往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种描绘,与沪上近代某著名画家在妻子去世后,怀念其妻,则与妻子一样卧于其床。晚上妻子所养之猫,爬上床头,细细闻一闻床上静卧之人,发现并非女主人。于是,此猫怏怏离开,并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描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生活或许就是这样,不管你是有名之英豪,还是无名之鼠辈,生活总是由情感的世界和细节的体悟积累而成。赵凤昌,作为一个“无名之豪士”,不管他是“民国之产婆”“民国诸葛”“精神领袖”“山中宰相”“幕后操盘手”,还是“奇女子赵志道小姐的父亲”,抑或是“汉奸赵尊岳之父”,当历史已成往事之后,回到现场,回归生活,经过长时段、远距离的整体关照,结合细节与真实的体悟,在“了解即同情”中,或许才能将一个鲜活的赵凤昌呈现出来。也许就是这样,才能让清末民初常州那些或者“叱咤风云”,或者“淹没不名”之人物,更好地为我们所认知与了解。而这些对于地方文史之书写、区域文化之研究,以及从生活史的角度来重新评价这些人物,或许帮助会更大。

纵观全书,从全面认识和了解赵凤昌其人、其事、其情、其思来看,已经相当全面,不仅超越了前人,也很好地完成了作者的自我预设。同时,也让我们从其所提供的《赵凤昌年谱简编》中获得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线索。为此,可以说此书既有对前人研究的扬弃,也有对未来研究的铺路,可算是近代常州文史研究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作者简介:

葛金华,苏州人,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常州社科院(常州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先后出版论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清代常州文化简史》《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文态建设调研报告》等著作、成果多次获评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猜你喜欢

赵氏常州细节
常州的早晨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细节取胜
赵氏的祖先造父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