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中稼轩

2019-01-10严勇

翠苑 2019年6期
关键词:辛弃疾

1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湖南,为建“飞虎军”,40岁的辛弃疾抗旨孤行,来自主和派的暗箭,一如雪花般地射向了锋芒毕露的他。不到一年,辛弃疾就在谏官的弹劾下,从江西安抚使的位置上被迫提前退休了。

对于这样的安排,辛弃疾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也知道自己的脾气,“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大不了不干了,多大点事啊。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辛弃疾,一心北伐敢抗旨。宁可不要乌纱帽,也要实现北伐梦。可是,这在皇二世赵眘看来,这抗旨的行为多么像第二个岳飞。放眼天下,选间茅屋避避风雨,已算很幸运了。幸好,尚有文学前辈陶渊明引路,只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就可以避世桃源,采菊东篱下。既然朝廷不需要武将北伐,那就做陶渊明那样的隐士吧。

说干就干。早听人说过:江西是个好地方,尤其是上饶沿山一带,更因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加之三省交界,成为归隐的绝佳之地。于是,他选中了上饶城北的一座庄园。庄园很大,有山有水有田,他亲自稼穑,自号“稼轩”。园内有一条清澈狭长的湖泊,看上去像一条腰带,他欣喜地给他取名:带湖。

从1181年至1192年,这11年间,辛弃疾一直以带湖为伴。一条带湖,给了辛弃疾无穷的创作灵感。他在词中多次提到带湖,仅在带湖就写下了228首词作,可谓词人创作的高潮期。正如苏舜钦削官归来成就了沧浪亭一样,辛弃疾也成就了带湖。带湖庄园,可谓豪宅。从春天一直施工到冬天,这座宅子才算竣工。他的朋友陈亮、朱熹都赞这个宅子的宏大美丽是他们未见过的(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宋朝封疆大吏的俸禄很高,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词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难能可贵)。

洪迈的《稼轩记》对这座豪宅规模有详细记载:“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横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十四。”楹,古代计算房屋的单位,一说一列为一楹,一说一间为一楹。百楹,就是一百间左右,虽然这只是个概数,但足以想象庄园的气势恢宏。建筑这么大的庄园,其实也暴露了辛弃疾的性格特点,那就是高调霸气。同时也借此明志,他真不想再问政事了,连房子都盖得这么奢华认真。这也是他向皇二世赵眘表明态度:我就是个求田问舍的武夫,不会威胁你的江山的。这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后来,朝廷果然没有继续追加他的罪行,抗旨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其余86%的空地,辛弃疾就开垦成菜圃和稻田,自己亲自耕作,并自号“稼轩”。“稼轩”的来历,正如苏轼自耕黄州东坡,自号“东坡”一样,无论身处何境,都要淡泊自清。辛弃疾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是任性而为,总归有典故和出处,表达在他的词中就是:无一字没有出处。比如通过一首《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就可知道词人心中的偶像有哪些人了: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三径初成,说的是蒋诩。以廉直名,王莽执政,告病返乡,终身不出。他庭院中有三条小路,只与羊仲、求仲二位隐士来往。也可说是陶渊明,引其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鹤怨猿惊,说的是孔稚珪。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前庭院里长满了草,也不去剪。不过佯狂背后仍有一颗伟大的灵魂:但使强胡灭,何须甲第成。

莼羹鲈脍,说的是张翰,官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

惊弦雁避,说的是庾信。其诗:“麋兴丽箭,雁落惊弦。”道出官场险恶,要作雁避船回的准备。庾信身在北国,却常常思念故国,泪流不止,想归家而不得。

东冈轩窗,说的是苏轼。其诗:“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苏东坡料理山水美食皆是好手,会生活,会为文。

秋菊堪餐,说的是屈原。其辞:“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人格高洁,这恐怕是辛弃疾最欣赏的。

一首词,引出6位隐士、先贤,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不从流俗。仰望天空,俯仰千年,我忽然发现,正是这种品质,让文学成为一道闪耀的光芒,照进了每个人的心房。也正是这样的品质,让优秀的文人们始终被排斥在荣华之外,遭遇世间的坎坷。所以,自古文人多清贫的根源也正在此。

不从流俗的辛弃疾,也从政治中心被放逐了一条狭长的带湖之上。但这丝毫不影响辛弃疾的文学地位,反而促成了他的文学地位,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呢?

归隐山林本不是辛弃疾的志趣,然而,事已至此,又能如何?最后一句,正是他的犹豫之处。

但朝廷巴不得他退隐呢,一来少了一个北伐狂热者,二来对于抗旨不遵,主和派的彈劾攻击也有了一个交代,真正的皆大欢喜啊。

再来完整地看这首词的意思,多么唯美啊:园圃刚开,白鹤、猿猴都怪我不来,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志趣,官场险恶就该急流勇退,清闲多好,岂止是为享受莼羹鲈脍?你看那秋江上,惊雁急忙躲闪弓弦声,骇浪扑来需行船回头。东冈上的茅屋书斋,要把门窗临湖开。划船垂钓,种下柳树一排排;插上疏篱保护翠竹,但不要妨碍赏梅。秋菊可餐服,春兰能佩戴,两种花,等我归来亲手栽。我反复思考,只怕圣上不让我离开,归隐之章仍在犹豫徘徊。

巧得很,正当他犹豫之际,朝廷的一道诏书也到了。旨意:削夺官职。这下,词人彻底轻松了。我们往往自以为是的努力,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种无用的表现。辛弃疾之所以要住豪宅,不过是为了表面的安宁,内心的悲愤却永远无法排遣了。实际上,作者向往的是这样一种马革裹尸的人生:“但使强胡灭,何须甲第成。”

北伐终归只能是梦想,填词的人生才刚刚开启。2

营建带湖居所不久,辛弃疾又听说铅山县期思渡小山上有一眼温泉。他从小出生在泉城济南,对于山泉有一种天然亲近感。一听说本地有温泉,立马邀来熟人带去一见。那山泉,正位于江西通往福建的必经之路旁,地理位置绝佳,且离上饶居所也不过一小时车程。泉水从半山腰汩汩流出,甘洌沁芬,最终汇入一座形似瓢的池子。

辛弃疾看见后,欣喜不已,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意外的收获,或多或少可以慰藉词人的思乡之苦。内心一激动,也不管自己还剩多少银子,铁了心买下了。后来,他给这座泉起名瓢泉。起名瓢泉,自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他再一次向外界表明心志:以后要学习颜回那种安于清贫的读书生活了,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瓢泉的名字,取得是真正的好,这也正寄寓着他未来的理想生活。

因为泉在山上,所以辛弃疾干脆连山也一起买了。这次,他的确用光了所有积蓄。因为,瓢泉居所的营建要等到14年之后,他从福建安抚使的位置上退下来才开始的。

等于说,他先把地皮买下来了,将来盖房子随时都可以。这一做法,保证了辛弃疾度过了诗书耕读的幸福晚年。因为14年后的一场大火,让带湖居所化为一片废墟。他转身在瓢泉营建新屋舍,才那么从容。

大伙不禁要问,连山都买得起,南宋官员工资该有多高啊。那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的月薪到底是多少呢?据相关史料记载:

一品官员(宰相一级)月收入:128万。

二品官员(省长一级)月收入:25万。

七品官员(县长一级)月收入:10万。

辛弃疾任职安抚使(正三品),副省长一级,一个月20万是有的(五品以上都比较高),年薪就是240多万。辛弃疾从1175年开始担任副省长一级到1181年退休,总计6年,已超过一千多万了。所以,买一座荒山,还是买得起的。

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一书中对南宋俸禄给出了四字评价:“给赐过优。”南宋的俸禄超过了北宋,他在书中说,“视元丰禄制,更倍增矣”。而元丰年间又超过北宋前期的俸禄。所以,南渡之后,官员的俸禄达到北宋建国以来最高点。

仔细一算,辛弃疾提前退休,得损失多少啊。

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53岁的辛弃疾,被新继位的光宗皇帝起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一上任,就推“经界”、改盐法、写奏章,这一系列动作,光宗皇帝都还能理解。可我们的超神,秉性不改啊,又开始重操旧业了。朝廷留他做京官才半年,一回到福建,就开始打造一万铁甲军,准备建第二支“飞虎军”。

这可了不得,这次可没等到他建成,早有谏官告到皇上那去了,告他“残酷贪饕”。那光宗皇帝也感觉不妥啊,动静搞得太大了。这辛弃疾可真不是一般人啊,还是罢了安全啊。就这样,1194年8月,干了不到两年(有半年在朝廷),辛弃疾又被革职为民了。不过这两年的俸禄,为他营建瓢泉别墅奠定了经济来源。

但他不好意思对儿子们说被开除了,就说想辞官。

可儿子们不懂事,一听这哪行,老爸多待一年,得够他们赚多少年啊。他们的工作都不怎么好,辛弃疾又不让他们读书考进士,就教他们写诗填词,这管啥用。其实,辛弃疾也知道,大儿是卖豆角的,中儿是织鸡笼卖的,小儿是搞水产养殖的,这在他的词中早就说过了,儿子们都不好意思再提了。不信,请看他前几年填的那首《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元赖,溪头卧剥莲蓬。

现在,儿子们生活这么辛苦,将来还不都指望他多攒点啊。

辛弃疾知道儿子们的想法,但自己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也不愿意与主和派同流合污,所以不辞也不行。就写信把几个儿子好好教育了一番,希望他们将来能够靠自己,独立生活。他在序中说,“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全词如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他是怎么教育说服孩子理解他辞官的呢?

首先,谈“年龄”。今年我都53岁啦,真的老了,干不动了。要是10年前,我退休,你们劝我还成,不过当时你们还小,也没机会劝我。现在,我都半百的人了,就是认真做官,又能做多少年,又能给你们赚多少钱?如果你们勤快一点,这点家业也够你们用的了。

其次,说“富贵”这个现象。我给你们听讲个故事,或许就能明白老爸说的了。这个故事也是真的,是《晋书·诸葛长民传》里面讲的:话说东晋末年,大都督诸葛长民深得宋武帝刘裕信任。一时间,他大建府第宅院、多聚珍宝、搜罗美女。但睡觉总不踏实,常常做噩梦与人厮打。因为钱多了,总觉得不安全。他因此叹息说:“贫贱也是一种富贵,富贵也就是危机啊。”后来,他的梦变成了现实,果然被刘裕杀死了。这就是富贵招惹的祸端啊!

第三,说“志向”。有理想,真的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有了理想,才会明白自己活着的意義。比如说,大儿豆种得好,二儿鸡笼织得好,小儿莲蓬种的好,都可以养活自己啊。闲暇时候,可以像老爸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也挺好。非要整天蓄妓、花天酒地,老爸可不同意啊。

第四,谈“处境”。朝廷总是不能听我的良策,如果我稍迟一点回家,可能就要大祸临头了。老爸这性格不适合当官啊,还是像陶渊明一样,过点清闲的日子实在。你们要理解我啊,“闲饮酒,醉吟诗”,这就是老爸的理想啊。

第五,谈“恩泽”。古人云:“君子之泽”往往二世、三世而斩,不待五世了。如果像那些有钱的官僚、地主一样,置田庄、营宅第、蓄家妓,我想赚多少钱也不够你们败的。现在的风气又不好,“红烛呼卢,千缗买笑”的少主人到处都是。你们还是要靠自己努力,不然多少房子也守不住。到时候,不仅“千年田换八百主”,房子同样也出手了。我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吧。这个故事也是真的,你们可以去翻《梦溪笔谈》,讲的是一个败家的冷笑话。

故事是这么讲的,话说北宋初期啊,出了一位大将军,名叫郭进,皇帝为奖赏他平定天下的功劳,赐予了他一座大大的府邸。府邸落成那天,大开筵席,郭进不但请木工、瓦匠与宴,而且让他们坐在自家子弟们的上位。有人问道:公子们怎么好同匠人为伍呢?郭进指着工匠们说:这是造房子的。又指着子弟们说:这是卖房子的,当然应该坐在下风。

国进死后不久,府第果然落入他人之手。

你看,如果自己不成器,我给你们挣得就像郭进那么大的家产又有什么用呢?靠人靠天靠祖宗,不如靠自己。

相比郭进,辛弃疾的教育还是很超前的,他能看清江山易主、豪宅田亩易人的历史规律,从中得出教育孩子做人成才,比什么都重要。若是简单粗暴一句,不要你们管,我想辞职就辞职,想想孩子们心里该多难过,多么不理解父亲啊!

最后,辛弃疾才意味深长地送出4个字:知足常乐。一人口插几张匙?意思是说一个人长有几张嘴巴,插得下许多调羹?——家有薄田几亩,还不够你们粗茶淡饭么?你别再说三道四了!

这首词,蕴含着辛弃疾独到的教育理念,即让孩子们拥有独立的人格,有动手的能力,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理想。

1195年,辛弃疾第二次罢官不到一年,带湖豪宅烧了,这正应了那句“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切又要重头再来了。

不过,几个儿子在聆听父亲教诲之后,在面對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一定会更加坦然处之地接受吧。毕竟,辛弃疾教育过他们:人生,一切都得靠自己。

3

从铅山县期思渡瓢泉别墅到南宋都城杭州,里程大约400公里,正好是800里加急一日路程。辛弃疾隐居瓢泉,可以说既在朝廷的视野里,又与朝廷保持一定距离。这让我想起隐居终南山的大诗人李白,功名未立,何谈退隐。

辛弃疾这一等,就等得头发也白了。1203年,已经64岁的辛弃疾,距他写《美芹十论》已经过去近40年后,被南宋朝廷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圣旨下来,很快就到了瓢泉,辛弃疾没有端起架子推辞。当然,俸禄高、儿子们支持,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朝廷说:准备北伐。就这样,在烈士暮年,辛弃疾壮心不已,又开启了他少年时的北伐梦。

此时的局势已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两年,草原上出现了一位战神——铁木真。这人去年灭了塔塔尔部,今年又刚灭了克烈部,统一了大半个蒙古草原,对金国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对于同样受金国压迫的南宋人民,皆是拍手称好,打败金人,指日可待。于是,联蒙灭金的国策,就在官方、民间流传开来。辛弃疾认为,北伐之势,不可阻挡,属于他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辛弃疾担任浙东安抚使不到一年,即被调往前沿阵地,担任镇江知府,组织力量准备北伐。据《宋史·职官志六》记载,南宋以后,置元帅于镇江府。辛弃疾能够担任此职,确属重用。《宋史·职官志七》又载:“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兵民之政皆总焉。意思是说,南宋的知府有很大的军事指挥权。

到了军队里,他才了解到宋军的实力。多少年过去了,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弱,几乎没有建成一支像样的正规军。连他10年前草草建成的飞虎军都比不上,这仗怎么打?

这10年,整个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10年,是蒙古铁骑飞速发展的10年,却是辛弃疾错失训练飞虎军最好的10年。如果朝廷放手让他多建几支飞虎军,那么现在的战斗力就不像现在这样了。所谓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几十年后,与蒙古一战,鹿死谁手,也就尚未可知。然而,南宋偏安一隅的论调,注定了其亡国的结局。

辛弃疾面对这样一帮高谈阔论,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蒙古人身上,而不增强自身战斗力的主战派,非常不赞同,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啊。

就在这一年,铁木真灭了最后的劲敌——乃蛮部,统一了蒙古,伐金之事被提上两国军事日程。

辛弃疾隐隐觉察到,灭了金国之后,蒙古也是个麻烦的对手,必须建立自己过硬的军队,才能与之抗衡。想到这,辛弃疾不顾个人得失,又干起他的老本行——重建飞虎军。他这时填的一首《永遇乐·镇江北固山怀古》正能说明他的顾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一方面表示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一方面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忧心忡忡。这种悲壮而激烈的情怀都融入到了这篇词中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这其中的苍凉仿佛已经预示着结局,让人不得不敬佩他超前敏锐的观察能力。

从北固山下来,辛弃疾着手建军大计,迅速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贴出招募一万名勇士的通告,准备训练一支能征善战的敢死队,作为北伐、御敌之用。

一切才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正当辛弃疾沉浸在北伐准备的喜悦之中,平时得罪过的人怕他抢攻,上书朝廷,说他滥用职权,贪赃枉法,私建军队。朝廷听信谗言,随即发出一道圣旨:调任隆兴知府。辛弃疾刚准备动身去江西,紧接着又是一道圣旨:削职为民。

66岁的辛弃疾,悲愤地从镇江军营回到了沿山老家。这一路,词人是怎么走回来的呢?悲愤、绝望、无奈,最后一次北伐梦就这样黯然落下了帷幕。这与几十年之后的文天祥被俘,歌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走进元军大营;陆秀夫、张世杰殉国,赵昺和十万将士投海的背景,构成了一组悲情的画面。

辛弃疾太天真了,他认为只要有军事上的才华,就能收复失土。其实,除了军事才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取得朝廷信任。南宋的人才也很多,南宋中兴四大将,个个厉害,皇帝为什么只重用你。有才华的人,更要谦虚谨慎,和上下级处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英雄有用武之地。而一味地恃才傲物,瞧不起别人的人,有多少才华也终究会消磨殆尽。此时,朝廷只想要辛弃疾这样的老将出来撑撑场面,谁曾想辛弃疾动作这么大。

辛弃疾回到老家,才把心情调整好,1206年,朝廷又一道诏书,起用他为浙东安抚使。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打击,让辛弃疾心力交瘁,哪还有精力在升降之间来回折腾?

就在此时,蒙古各部大会推选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号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同时,由韩侂胄主持的对金作战行动——“开禧北伐”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战事持续到第二年,韩侂胄全面溃败。

打了败仗的韩侂胄,拒绝了金人索要其首级的要求,主张继续北伐。特赠辛弃疾四官、枢密院都承旨、龙图阁待制,招他速到临安商议北伐大计。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壮心未已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1207年九月,辛弃疾带着满腔忧愤与绝望的心情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据《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记载,他临终前还大呼“杀贼!杀贼!”

两个月后,韩侂胄被主和派史弥远暗杀,首级献给金国。宋、金订立“嘉定和议”。从此,南宋就更弱了,面对比金人更加强大的蒙古国,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简介:

严勇,1981年生,青年作家,扬州大学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三级。主要致力于唐宋文学研究,主攻南宋词的整理与研究。在《扬子晚报》《中国地理》《文学报》《中国记者》《扬子江诗刊》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已出版著作《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读书旅行》。

猜你喜欢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辛弃疾作词限酒
辛弃疾、党怀英决蓍分手原因探析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的作战和治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