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瓦昆沙漠纪行

2019-01-10赵勤

翠苑 2019年6期
关键词:沙漠小说

快到45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坐了沙漠车,体验了一把沙漠里飙车的疯狂和刺激。

十几年前当记者那会,常有受邀坐沙漠车,去沙海里遨游一番的机会,但我都拒绝了。那年在鄯善的库木塔格沙漠公园,同来的女伴怂恿我,什么都该经历一下,很刺激、很惊险,但又是安全的,为什么不体验一下呢?其他人也都在劝我,很好玩的,全程都有安全带,司机经验丰富,并没有危险,尝试一下呗!我知道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但我还是拒绝了。

他们不知道,那时候我的内心是害怕的,害怕刺激,害怕冒险,害怕未知的经历。我会下意识地把一切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和惊险都屏蔽在外,蜗居在一方我认为的安全所在,不越雷池一步。

那些年我过得谨小慎微,自以为日子在我的掌控之中,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这样生活下去。但人生的荒谬之处,却是你处处维护的安全所在——最不安全。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已经快要45岁了,早已过了应该不惑的年龄。可是此刻的我,却是在人生里最大的惑之中。这些惑,纠缠着我,有时候觉得想通了,但过不了多久又想不通了,内心反反复复,纠纠缠缠,其中的幽微和阴暗之处,并不能逢人就说,其实,就是想说也必说不清楚。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是独自过活,谁又能真正理解另一个人呢?

那是在岳普湖的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是在沙漠边缘一汪湖水的岸边,看完歌舞表演,主办方有人问,愿意坐沙漠车体验的人举手。他的话音刚落,我看见自己举了手。同行15人,只有其他5位和我一起体验了沙漠车,好像只有我是初次。有人喜欢这个惊险的游戏,并为此而上瘾。据他说,行程中也是会害怕的,但是每有机会还是会积极乘坐,好像越害怕越是想坐,很奇怪的感觉。

车手是个维吾尔族青年男人,长着络腮胡子,头发卷曲,深色的皮肤,脸上的线条棱角分明。只见车手在不停地转动方向盘,我想,他是在防止车轮陷落到暗藏的沙窝中。车速快了起来,有时候,还要翻爬近似90度仰角斜坡的沙丘,再冲下同样角度的沙窝,往常看似温柔的沙漠,此刻变成了恐怖的海,就见沙丘像波浪劈面而来,又即刻过去,迎面来的风力道不小,我努力睁开眼睛,想看清眼前的情景。但眼前是模糊的,一切在极快地迎面而来,又都极快地瞬间消失,车子像安了弹簧一样,一会到了沙窝最低处,一会又冲上了沙梁,再俯冲下去……如此反复,速度又是极快,容不得人多想。身体仿佛不是自己的,当车倾斜着疾驰在巨大的沙窝侧面,好像一下子就要翻车,若是没有扣紧的安全带,肉身即刻就会被狠狠地甩出去,耳边除了呼呼的风声,还有身旁女伴因为恐惧而发出的叫声。平日里她是优雅的、矜持的,此刻她闭着眼睛,脸上因为害怕而有点变形,我想她的尖叫是下意识的。因为,如果在平日里,优雅如她一定不会发出那样骇人的声音。因为尖叫,也因为车手奇怪的心理,这时,他把油门踩到底,改装后的沙漠越野车发出撕心裂肺的吼叫,冲向更高的沙山……

我也恐惧,可我更想看清楚眼前的一切——我想看清楚我的恐惧。为此,我没有尖叫。曾经,我是那么胆小、懦弱,可耻的是现在的我,依然懦弱、胆小。因为这个,我看不起自己。我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坦然地面对命运带来的一切,即使承担不起,但也不至于姿势太难看。

沙漠车继续颠簸跳跃,面前的景致飞驰而过,我努力尝试和我的恐惧在一起,感受它的存在。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只是几分钟,也许过去了很久,此刻我不能准确判断时间的长度,而我的内心居然渐渐蓬勃着一种奇怪的力量——瞬间低谷,瞬间高处,这样的跌宕起伏,好似无常的人生,然而,也不过如此,人生也不过如此。我是说经历了这样的惊险,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害怕又有什么用呢?尖叫又有什么用呢?车子还在行进,颠簸也在继续……

车子终于停在一处高台上,举目四望,一望無际的沙漠简直就是黄色的大海,有的地方“水平如镜”,有的地方“水波粼粼”,有的地方“波涛起伏”。四周皆是沙海,我们所在的处所既不是沙漠的最高处,也不在最低处,仅是中间位置的一处沙台上,四下里皆是沙梁、沙丘、沙窝,这是一个沙的世界。没有想象中成群的驼队,只看到沙漠边缘偶尔有一两个供游人骑的骆驼。这些沙漠中的精灵可能是在沙漠深处吧,而我们只是来到沙漠的边缘而已。

我是第一次到岳普湖达瓦昆沙漠,沙漠的波纹通常以沙丘的形式出现。这些沙丘沿着长长的垂直线起伏波动,贯穿整个沙漠表面。那个司机告诉我们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或者和沙子玩一会。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直射,我们下车去拍照,站在沙堆上,隔着鞋子都能感觉到烫脚,一触到地面,沙子就涌进了鞋内。司机示意我们可以脱掉鞋子,打赤脚。但其实也走不动路,每走一步都比平时艰难,看着铅灰色的沙丘表面,好像很硬朗,等你赤脚踏在沙地上,感觉到脚底滚烫的同时沙子很快就把脚给淹没了,越是用力,越是深陷,像是沼泽,但又比沼泽更具欺骗性,看着很硬朗的沙面,其实承载不了人的重量。此刻的深陷沙海却并不令人恐惧,因为我们都知道司机和沙漠车就在身边不远处,我们不过是在玩耍,只要我们想回去,即刻就可以回到原来的轨道和生活,刚才所经历的冒险和跌宕起伏不过是一场有限度的冒险。真实的生活哪里能经得起这样的跌宕起伏,40岁之前我常常因为疼痛觉得人的肉身是脆弱的,现在我觉得有时候人的精神也是脆弱的,一个微小的裂缝可能就是精神世界全面崩溃的开始。

有人深陷沙海,却不能,也不愿回到原来的轨道和生活,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就写了这样的一个小说——《砂女》。

一个名叫仁木顺平的男昆虫学家,来到偏远落后的村庄采集昆虫,昆虫未曾寻获,不得已留宿在一个靠海的沙穴中寡妇的木屋里。第二天起来,从沙穴通向地面的绳梯被人拿走,他被困于寡妇家中。慢慢地,他发现这一切都是村民设计的陷阱,而自己将不得不面对与寡妇一起终身清沙的命运。仁木顺平得知去路已断,气急败坏地用小铲挖沙,妄图在高耸的沙山上能挖出用以支撑的凹槽后向上攀爬。可每次的努力,都伴随着沙砾们坍塌后,像水波一样缓慢倾流下来的现实而失败。男人被迫与这女人成为露水夫妻,一男一女宛如笼中的动物,一举一动都在村民的注视之下。昆虫学家仁木顺平就像是寡妇捕获的来自文明世界的猎物,两人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仁木顺平从最初的傲慢及对女人的轻蔑,到后来的颓废沮丧,随后为了达成去海边透风的愿望,竟然同意放弃尊严,任人精神欺侮。直到最后,当寡妇怀孕被送往医院,仁木顺平如愿得到了绳梯,却发现自己已经不愿离开。

在茫茫的沙海中,人的无助和无奈,越用力挣脱,就会越感到无望,并越发地感觉到深深的疲倦。人与沙,男与女,内与外,存在于虚无,渺小与广博的对比在这个小说里显露无遗。

看这个小说,你会发现,让仁木顺平深陷沙海的,除去围困着他的村民和沙子,寡妇也像是给困境中的他的一剂鸦片,这些综合的原因,让他开始沉湎于沙穴中的生活,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和轨道。

眼前的沙海就如同凝固着的大海,可是,细想起来沙漠又不同于海。沙漠每天都在变幻着新的不同的景色:此刻,我们在沙漠中行走、嬉戏,留下了一行行足迹,过不了多久一阵大风吹过,这些行迹不仅会被修复如昨,还可以缔造出新的更加奇妙的景色来。人生的行迹却是无法修复的,无论是美好的还是遗憾的,发生了的事情,无论你怎样掩饰,总有一些无心留下无法消除的痕迹,不在明处,即在暗处。

也许女人对沙漠有天生的归属感,也许是因为,无边无际的沙漠更容易让女人想到永恒,女人不管多强大,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女孩,心里都在向往着永恒。加缪写过一篇小说,寂寞的女人整天在沙漠边缘看日出日落,与黄沙私通,生命渐渐和沙漠融为一体。

《砂女》中的男人问女人:“这样的生活意义何在?你挖沙究竟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挖沙?”女人做着自己的事,没有回答男人的问题。

此刻在岳普湖的达瓦昆沙漠中,我想这样的问题也许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完满答案。如何清晰地面对人的存在、命运的安排,更为完整地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这个层面上,“问”这个动作,本身要比答案是什么有意思得多吧。

小说是前几年看的,那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比起来一定也有所改变。这可能是我的悲哀,但在如今的世界上,有什么是不变的呢?要是有,那就是“变化”这件事是不变的。

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们、沙漠、荣誉、穷困、夏天、大海,这是加缪在他第七本《随身手记》中列出的自己最喜欢的10个词。

对于沙漠,加缪在避开喧嚣的巴黎回到奥兰的小城时,对奥兰的沙漠这样描述道:沙漠中总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沙漠的魅力是寂静,而在这寂静中我们的情感和才智绝不会对自己漫不经心,缓解心灵的饥渴,尽情在这里回忆人生,找到某种能在未来使之激奋的灵感。

在加缪看来,荒诞往往有一个“可笑的开端”,并且荒诞在“这种悲惨的诞生中获得它的高贵”(加缪《西绪福斯神话》)。不是这样吗?当小推销员“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便开始了它那令人心酸的荒诞之旅。安部公房的小说《砂女》是另一种“变形记”吧,《砂女》中找不到“萨姆沙”的命运,而是空间的变异,才导致了人的变异,荒诞由此开始,一切像是沙崩一样不可控制。

这个异化和荒诞是不是今天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科技发达到了令人咂舌的强大,机器人可以写诗、下棋,我们甚至可以克隆一个自己去上班,而自己的肉身去游山玩水,去寻找诗意和远方……当下的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人们害怕自己还在旧的世界里、旧的观念里,一心向前,没有人向后看,城市化缩小了农田和农村的土地,背井离乡出门打工的人挤满了火车,过去那些人们固守的基本的东西正在被忽略、被消失、被遗忘,一切皆在改变。

这样好吗,这个世界在好起来吗?

此刻,站在达瓦昆沙漠的高处,耳边是“呼呼”的风声,面对仿佛亘古不变的沙漠,拉拉杂杂地想到这些和沙漠有关的人和电影,也是情之所至吧。大面积的沙漠,寂静得总是要让人想到人生、永恒、意义等等这样一类词汇和场景。总之,新疆的岳普湖达瓦昆沙漠在你的有生之年值得来一趟,小说《砂女》也值得阅读。

后来敕使河原宏把小说《砂女》拍成了同名电影,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电影《砂女》1964年高居日本当年十大名片的榜首,这也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在电影领域的最高成就;1964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正式在美国上映;1965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后获得评委会大奖。

敕使河原宏和小说家安部公房、音乐家武满彻的合作,造就了敕使河原宏导演生涯的全盛时期。在这段合作关系中,敕使河原宏先后拍摄了安部公房的《陷阱》《砂之女》和《他人之颜》三部重要作品。

安部公房作为战后日本颇为重要的一名存在主义小说家,他深受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卡夫卡、乔伊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影响,喜欢在作品探寻现代人的身份与迷失、社会与自由、异化与同化等问题,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有意思的是,相同的拍摄年代,类似的挖坑故事,1964年中国人拍出了《地道战》。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人类的上帝存在,他此刻一定正在惊诧人类的荒谬吧!

作者簡介:

赵勤,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32届高研班学员,东莞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有小说在《上海文学》《西湖》《清明》《西部》《南方文学》等杂志发表,出版散文集《重返阿瓦提》。

猜你喜欢

沙漠小说
“沙漠之鹰”,中看不中用
走出沙漠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走进沙漠
明代围棋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