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联动助力精准扶贫中农产品上行

2019-01-10孙勇

销售与管理 2019年13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电子商务

[摘 要] 文章结合精准扶贫基本方略,阐述了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共同参与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分析了精准扶贫中农产品上行存在的缺乏电子商务认知、缺乏有效培训、难以寻求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缺乏有效的农村电商经营监管机制、缺乏有效的物流运作体系等问题,并分析了高校参与开展培训、培育人才,政府参与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企业参与农产品定位、合作经营,行业参与优化渠道、宣传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路径。

[关键词] 农产品上行;电子商务;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精准扶贫能够充分发挥地方产业的特色功能,并满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农产品上行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销售方法、策略,使农产品“走出去”,从生产地销售到需求地,尤其是城镇市场,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精准扶贫,要求我们从科学规划入手。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从政府层面,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帮助政府进行决策,对贫困区域进行精准识别,并提出配套的政策建议,高校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解决农产品上行中遇到的技术和实施难题。行业企业层面,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有效施策,给予市场、产品的支持,同时也对开拓农产品市场形成有效助力。高校层面,通过“政、校、企、行”多方联动有效识别、精准扶贫,能够培养高职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竞争力;由政府、高职院校、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起精准扶贫的责任,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组织实施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措施,提供更为精准的创新创业服务。

1.精准扶贫中农产品上行存在的问题

思想传统,对电子商务缺乏认知。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并且决定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1]。

但是受到地域、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在农村电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现象:(1)部分农户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无法普遍接受电商创业或消费,认为电商交易存在一定的资金等方面的风险;(2)农户在进行电商创业的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3)缺乏电商创业的基本观念,缺乏基本的理论认知和技术支持。

缺乏有效培训,运营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电子商务培训缺乏长远规划,管理培训水平也有待提高。由于缺乏基本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知识、技能和经验,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上行的普及范围及发展,部分农户虽然对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用基本的理论或技能去解决,如缺乏商品摄影、网店装修、营销技巧等问题,造成网店运营受阻,无法从合适的渠道去获得帮助,造成网店空置,或提升销售业绩受阻。因此,行之有效的培训、合理的运营管理机制、有效地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亟待解决。

难以寻求、确定农产品核心竞争力。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逐步扩张,但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同类型农产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卖家逐步增多。但农户由于对于销售知识的缺乏,对于所销售的农产品,无法进行精确的市场定位,不知如何去确定产品核心竞争力,单纯的销售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从而造成销量不佳,运营信心也受到打击。部分农户将销售环节外包给专业电商运营者,虽然提高了商品销量,但作为农产品的供应方,与传统销售无太大差别,销售价格受到限制,可获取利润仍然较低。

制度缺失,缺乏有效的农村电商经营监管机制。随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出台,各地基层组织均在着力寻求电商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部分地区建立了电商扶贫站点,但由于农户对于缺少网络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等知识,无法寻求合适的渠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去销售农产品;缺乏对市场供需信息的获取能力,缺乏信息的分辨能力,容易受骗;同时,存在缺乏获得金融服务的有效渠道等问题。农产品上行过程中,由于制度的缺失,以及双向监管不力,容易造成农户损失。

农产品“出行”难,缺乏有效的物流运作体系。我国目前在部分农村地区已实现“路路通”,但农村地区物流体系仍不完善,到乡村一级的物流网点严重缺失。由于农产品普遍存在自重较重、价格低廉、附加价值不高、易腐易坏等特点,物流网络的限制,使得农产品可盈利空间降低。网点分散,使得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难以达到规模效益。已建立的物流网点,尤其是储配网点,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仓储利用率不高,配送效率低下。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更是由于交通落后,达不到包邮或者配送的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上行的空间[2]。

2.多方联动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

高校参与,开展培训,培育人才。校地(区)合作,可采用共建工作室,或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形式,师生参与农产品上行的具体运作过程,为农产品上行提供技术支持;专业教师深入基层进行培训,现场教学,指导农户学习农产品上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组织电子商务专家团队,为农产品上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定期指导和解答;将人才培养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结合,为经济区域内的农产品上行培育、提供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及服务型人才,鼓励、支持高校学生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并结合运行情况积极孵化。

政府参与,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地方政府结合经济合理区域内农产品特点和优势,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制定农产品上行实施方案,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农产品上行;基于农产品上行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及基础设施;对于特色優势产业、产品,重点培育和帮扶,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给予政策优惠及资金支持,帮助孵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者,尤其是有销售基础的农户网商;以经济区域为范围,政府主导,利用当地交通优势、车辆资源优势,规划合理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管、保障机制,大力宣传,开拓反馈渠道,帮助农户解决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参与,合理定位,合作经营。农户由于缺乏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多直接以农产品形态或初级加工的形式进行销售,单品的利润较低;部分初级加工农产品或深加工农产品虽然单品价格较高,但投资较大,需要一定的技术或设施设备支持。企业参与农产品上行,一方面,可帮助农户合理定位产品,寻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途径,帮助农产品网店建立品牌,提供整体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农产品价值,另一方面,可选品投资,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或深度包装,缓解农产品在形成固定的销售渠道前农户的资金压力。

行业参与,优化渠道,宣传产品。电商行业引领,结合区域农产品特点和优势,助力打造农村电商产业链,开拓渠道,助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电商行业企业平台设立精准扶贫板块,为农村电商企业和产品进行宣传;物流供应链行业加大农村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农产品加工业进驻、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并提出了“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精准扶贫,通过有效的机制,助力农产品上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高校知识与技术支持、政府监管措施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与服务支持、行业引领与规划支持,助力“互联网+农产品”的发展,优化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让农村电商发展惠及更多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

参考文献:

[1]冷玉芳.互联网+环境下农产品上行方法研究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7

[2]张传秀.农村电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6

【作者单位】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0042

【作者简介】

孙勇,本文基于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政、校、企、行”多方联动共建精准扶贫平台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2400410329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子商务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电子商务人的核心能力
期刊订阅电子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