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电单车影响下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2019-01-10王丹

销售与管理 2019年13期

[摘 要] 高校园区面积不断扩大,共享电单车成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校园出行工具。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基于大学生共享电单车出行数据,对大学生共享电单车的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和出行环境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共享电单车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是较为积极的;整体满意度水平偏低,其中收费高、投放数量少和停放点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大学生德育素养和交通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最后,分别对企业和学校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共享电单车在校园市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共享电单车;校园市场;出行特征

共享电单车,又称共享电动助力车,是一种新的交通工具,面向3-10公里出行市场。通过扫码开锁、循环共享的方式,结合智能手机普及的特点进入人们的生活,被称为共享单车竞争的下半场。共享电单车是在物联网理念之上,共享经济大潮下发展起来的。随着智能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成熟,将自行车轻便灵巧的优势结合电动车省力续航强的优点结合起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更远的路途变得省时省力。共享电单车是在单车的基础上,加入电池助力,使人们骑行时更省力更舒适。共享电单车解决了人们出行的中长距离问题,服务范围较共享单车更加广泛[1]。而在以前,这一块是属于出租车、网约车的角力领域,共享电单车的出现,也同时缓解了交通拥堵和城市污染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开始兴建新校区,大学城也逐渐兴起,高校园区面积越来越大,校园内各大生活区域和学习区域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增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出行需求,一些高校开始引进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等共享交通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校园出行方式。

然而相较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的生产及维护成本很高,政府部门对其监管也更为严格,因此区域化运营模式成为诸多共享电动车企业的首选,二三四线城市的高校校园市场成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在校大学生成为主要的用户群体。由于共享电动车为我国首创的出行模式,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相关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本文对共享电单车影响下大学生出行行为特征展开研究,对于良性地推广共享电动车在校园市场的运行、更好地引导校园绿色出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共享交通出行领域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共享单车,其中不少学者从出行行为与出行特征角度展开研究,冉林娜等(2017)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居民选择共享单车与否的影响因素,并从不同因素出发分析了共享单车出行特性;张咪等(2019)对南京市浦口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基于调研数据对居民共享单车出行特征进行了研究;呂雄鹰等(2018)基于摩拜开发数据对上海市共享单车骑行时空特征展开分析[2]。

也有学者基于校园区域或大学生群体,对共享单车出行行为与出行特征展开研究,江慧朋等(2017)利用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共享单车影响下大学生出行行为的变化;余周林(2018)基于解释变量主成分的Logit模型对共享单车影响下大学生出行方式进行了研究;汤諹等(2019)利用校园共享单车的出行数据,分析了校园共享单车独有的出行特征。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社会或校园使用的共享单车出行行为与出行特征的研究已较为广泛,但鲜有学者对校园共享电单车出行行为和出行特征展开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将以安徽池州大学城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校园共享电单车影响下的大学生出行行为特征展开分析,并探讨共享电单车在校园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改进建议,以期为共享电单车企业优化校园运营管理策略提供借鉴,也为高校更好地建设绿色和谐校园提供建议。

一、数据调查

选取安徽池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共享电单车出行行为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18个问题,涵盖四个部分:被访者的个人属性、共享电单车出行特征、共享电单车出行意愿、共享电单车出行环境。其中个人属性主要包括性别、年级等问题;共享电单车出行特征主要对被访者的出行目的、骑行频率等情况进行调查;共享电单车出行意愿主要对共享电单车满意度、使用意愿等情况进行调查;共享电单车出行环境主要对骑行人素养、校园交通安全等情况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围绕池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展开,共派发电子调查问卷750份,收回700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为700份,有效率为100%。从被访者性别来看,女生数量多于男生,其中女性436名,占比62.3%,男性264名,占比37.7%。从被访者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人数分别为519名、65名、104名、12名,主要使用人群集中在大一[3]。

二、用户出行行为特征分析

1.共享电单车出行特征分析

(1)出行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使用共享电单车的出行目的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满足校园内部出行需求,如上下课、去食堂、去图书馆和其他活动。池州大学城的两个校区面积较大,学生的校园出行距离比较长,另外两个校区所处地势较高,步行或骑行单车较为费力,而自己购买电单车成本较高。因此,共享电单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高效快捷的校园内部出行需求[4]。第二,满足到校或离校“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池州大学城位于离市中心(含火车站)较远的教育园区,学生前往市中心(含火车站)需在校门口乘坐公交车,而两个校区大门口距离学生宿舍距离又较远,因此共享电单车能满足此学生从学校出发去市中心(含火车站)或从市中心(含火车站)返回学校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第三,满足校园周边出行需求。池州大学城周围有专门为学生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商业街,同时大学城还毗邻池州著名的免费风景区平天湖,是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游玩拍照的去处,由于校园周边距离适中,因此共享电单车成为部分学生的出行工具选择。

(2)骑行频率

调查显示,日均骑行频率在1次以上的被访者占5%,周均骑行频率在1次以上的被访者占16.4%,月均骑行频率在1次以上的被访者占9.7%,整体骑行频率水平偏低。虽然高频出行是校园出行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可能由于共享电单车投放数量较少、停放区域不合理、收费偏高等原因,大学生对共享电单车的骑行频率并不高。

2.共享电单车出行意愿分析

(1)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包含10个问题,每个选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以百分制对五个程度由高到低赋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对应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满意度得分。表1展示了校园共享电单车满意度评价结果。

通过表1得知,共享电单车各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在70分以下,其中三个评价指标的得分在60分以下,说明大学生对共享电单车整体满意度不高, 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偏向于“一般”。其中,收费标准、投放數量和停放点设置三个方面的得分分别为55.20分、59.14分和55.77分,低于“一般”对应的得分,说明共享电单车的收费标准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存在偏高的问题, 同时也说明共享电单车在校园内投放的数量偏少,设置的停放点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今后应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相关运营策略。

(2)使用意愿

通过调查发现,有72%的被访者认为校园内应该投放共享电单车,方便学生的校园出行,有8.86%的被访者认为共享电单车存在安全隐患,不应在校园内投放,另有19.14%的被访者持“无所谓”的态度。同时,有59%的被访者表示今后仍然愿意使用共享电单车出行,其中20.57%的被访者表明不仅自己今后仍然愿意使用,而且愿意推荐朋友去使用。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访者对于共享电单车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是较为积极的。

3.共享电单车出行环境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骑行人素养和校园交通安全两个方面对共享电单车出行环境展开评价分析。

(1)骑行人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6%和27.71%的被访者认为校园内驾驶电动车的学生素养“非常好”和“比较好”,有3.29%和9.14%的被访者认为校园内驾驶电动车的学生素养“非常差”和“比较差”,认为素养“一般”的占到53.8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德育素养水平有待提高[5]。

(2)校园交通安全

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认为最影响校园交通安全的因素是“人车混行”,此外是 “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和“校园路况”也是主要影响因素。大学城校园内的道路路面较窄,而且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划分不明确,尤其是在上下课高峰时段,车辆和行人在同一条道路上混行,校园交通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三、问题和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初步得出目前校园共享电单车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用户满意度水平整体偏低,其中收费高、投放数量少和停放点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大学生德育素养和交通安全意识的缺失,也对共享电单车在校园市场的运营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校区内的路况和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6]。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企业和学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对企业的建议

(1)合理规划共享电单车投放数量和停放点

企业应依托“互联网+”背景,利用大数据科学评估校园市场的用车人数和骑行频率,合理规划共享电单车的投放数量,维持投放量与用户数之间的动态平衡。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校园内利用共享电单车的出行路径是有规律的,集中在校园的五大区域: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学楼和校门口,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这五大区域适当规划共享电单车停放点,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寻车时间,也会使校园环境更加美观整洁。

(2)优化共享电单车收费标准

企业可以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优化收费标准与计费方式,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共享电单车的感知价值。

(3)努力提升用户满意度

企业应在调研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共享电单车外观、性能、结构等方面做出一定改善,并安排专业人员对校园车辆硬件方面进行定期监督和维护,努力提升用户满意度。

2.对学校的建议

(1)加强德育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

校园共享电单车大多是无后座设计,本意是实行一人一座、安全出行,但由于个别大学生德行素养的缺失,偶尔会出现一车载两人的违规驾驶现象。此外,部分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无论是步行还是骑车,都不太注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了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建议校方通过党委、团委、保卫处以及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全面加强广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骑行素养和交通安全意识,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绿色安全的校园氛围。

(2)完善校内路况,加强校园交通管理

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基建资金投入,完善校园路况,增添各类交通设施;另一方面应加强校园交通管理力度,有效控制校外车辆特别是外卖车辆的进出,明确限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校区的行驶速度,尤其要加强对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分流管理,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交通环境。

本文利用调研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共享电单车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和出行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共享电单车在校园市场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企业、学校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共享电单车在校园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由于本次调研数据主要集中安徽池州大学城区域,调研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之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冉林娜,李枫.共享单车出行特性与出行行为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7,35(06):93-100.

[2]张咪,文健,刘佳琦,张文涛.南京市浦口区共享单车出行行为选择调查研究[J].时代汽车,2018(07):38-39.

[3]吕雄鹰,潘海啸.基于摩拜开放数据的上海市共享单车骑行特征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8(02):46-51.

[4]江慧朋,周溪召.共享单车影响下大学生出行的变化——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07):143-145.

[5]汤諹,何炜豪,纪宁,陈欣垚,刘魏巍.大学校园共享单车出行行为特征分析[J].交通与运输,2019(S1):203-206+211.

[6]刘松洋,兰玉琪.浅析共享经济模式下共享电单车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J].工业设计,2018(02):14-16.

[作者单位]

池州学院商学院,安徽池州 274000

[作者简介]

姓名:王丹(1986—),女,河南洛阳人,池州学院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营销理论与实务。

课题简介:本文系池州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7RW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