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观认知的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

2019-01-10韩寒杨永春伍健雄魏方璐孙浩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彩云宜居公园

韩寒 杨永春.2* 伍健雄 魏方璐 孙浩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2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00)

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湿地的基础上规划修建,是一种具有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的多功能公园,它将科普教育与生态保护作为主题、休闲游览与自然野趣作为主要内容,可以集中体现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梁明珠等,2014;刘刚等,2016;张镒等,2014)。城市宜居性是指城市居民对其所在城市的生活感受程度,在人本城市发展理念下研究和评价宜居城市,能够指导城市的长期规划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我国普遍开始重视宜居城市的相应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各种外部效益从不同角度最终对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产生影响,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国外对湿地的关注和评价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 Larson就提出了第一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体系(Larson,1994)。Brinson(1994)在湿地水文地貌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步”湿地功能评价的方法。现在,欧洲和美国均实现了通过实验数据和定量指标对湿地进行较为精确的评价(盖双梅等, 2012),但针对湿地在城市宜居性影响方面的评价尚且缺乏。目前我国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湿地评价原则的确立、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等方面(张庆辉等,2013),其中既包括客观数据的定量分析,又有基于居民主观感知视角的分析。如崔丽娟等(2016)运用意愿价值法对扎龙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黄彪等(2013)通过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为璧山县观音塘城市湿地公园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湿地综合评价体系。从整体上看,国内外学者仅开展了湿地公园建设效益的评价,并未联系城市宜居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彩云湖城市湿地公园坐落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公园总面积106.7 hm2,是由二郎高科技公园东区和桃花溪溪河公园合并而成,2009年命名为彩云湖湿地公园。2010年,重庆市政府出资开展了彩云湖二期景观改造工程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景色优美、设施健全的城市湿地公园。2016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对彩云湖湿地公园开始了全面的工程改造及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彩云湖的魅力和影响力。目前,彩云湖湿地公园将溪流、池塘、绿地和树林相结合,形成了景色优美的人工湖体景观,再加上文化休闲景观区的亭台、健身器材、网球场等休闲服务设施,彩云湖公园逐渐成为了重庆市民观光娱乐的重要去处。

1.2 评价指标选取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周边最具自然和社会价值的斑块之一,在城市景观建设、生态条件、经济发展宜居性方面具有巨大的效益,同时对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于主观认知视角评价的指标因子与客观数据评价因子的区别在于前者指标不全为可度量性指标,根据主观认知获取评价的特殊性,参考近年来研究者选用的高频指标(陈颖, 2016; 吴健生等,2017; 胡伏湘等, 2014; 韩骥等, 2017; 吴后建等, 2014),筛选出可在主观感知基础上得到的准确性和可获得性高的指标,初步确定彩云湖湿地公园对重庆城市宜居性影响的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Okoli et al, 2004),征询科研院校、城市规划、湿地公园管理等专家意见,再对指标进行筛选、调整,从而得到了包括文明氛围、建筑风格、文化形态、绿化条件、交通便捷程度、空气质量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多样性、水体质量条件、商业消费条件、居民就业状况、旅游产业发展、水域风光、城市面貌展示和自然野趣共15个指标因子,综合评价彩云湖湿地公园对重庆城市宜居性的影响。

1.3 数据获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6年8月9日至20日赴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开展调研。实地调查得到的居民主观评价结果分为没有影响、影响较小、影响一般、影响较大和影响极大五类等级。预调研发放问卷100份,剔除有缺失项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87份。通过预调研,检验了问卷的信度和内容效度,并对个别题目的措辞进行修正后,形成正式问卷。正式调研实际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6份问卷,经过筛选和剔除,得到有效问卷698份,问卷有效率为89%。

2 结果与分析

2.1 居民整体评价分析

各个指标因子的不同评价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评价结果显示,居民对水域风光、绿化条件、水体质量条件、交通便捷程度和城市面貌展示等景观建设和经济发展要素比较认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判断不同城市区域的居民对彩云湖湿地公园与城市宜居性影响的认知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居住位置的居民在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改善的认知虽遵循距离递减的规律,但整体评价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彩云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宜居性的认知被广大城市居民所接受。

综合来看,各指标的评价值都集中在“影响较大”的标准层次,“影响较大”及以上评价的人数比例基本超过50%,而且很少有居民认为某一指标对城市宜居性没有任何影响,说明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正与园区及其附近的实际状况相符。

表1 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的各指标评价值 %Table 1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each index of Caiyunhu Wetland Park’s inf l uence to urban livability %

具体来看,居民对彩云湖湿地公园在绿化状况上的城市宜居性改善作用评价最高,仅有7.4%的人认为其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有较小或没有影响,说明彩云湖湿地的绿化状况已基本达到居民的宜居标准。72%的受访居民认为彩云湖湿地公园在交通便捷程度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体现了其对提升区域交通条件的积极作用。半数以上居民集中认为彩云湖湿地公园在城市面貌展示、文化形态、文明氛围和自然野趣4个指标上“影响较大”,这说明了其在重庆城市形象、文化景观的塑造方面具有较高的宜居效益。水域风光和水质状况“较大”以上的认知度占比分别高达73.1%和69%,说明彩云湖湿地在保证水质的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居民在商业消费、居民就业状况和旅游产业发展三个指标上的认知度相对较低,说明彩云湖湿地公园在城市中的经济吸引力有待增强,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宜居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受访居民对彩云湖公园在生物多样性和建筑风格上的宜居效益评价一般。认知度排在最后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高达32.7%的居民对该方面影响的评价在“较小”以下。他们表示大多数居民在游玩时只局限于散步等生活体验,公园缺乏娱乐设施,觉得在彩云湖游玩不能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并希望公园管理中心能够配备更多的健身器材和可供青少年游乐的设施。

2.2 基于年龄段认知差异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简化影响因子和明确因子的评价角度,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删除反映重叠信息的因子,重新组合成一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评价湿地公园不同方面宜居效益的居民认知度。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社会身份、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存在差异,其对湿地公园不同类别宜居功能的需求差异会影响其对湿地公园在城市发展、城市形象等各方面效益的认知程度。针对实地调查得到的各个指标主观评价数据按照五分制进行统一量化。其中,没有影响记为1分、影响较小记为2分、影响一般记为3分、影响较大记为4分、影响极大记为5分。依据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将量化后的调查数据进行分类,所调查的居民被分为小于18岁、18~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大于60岁六个年龄段,最终得到居民在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的评价分年龄段数据(表2)。

运用SPSS19.0处理数据,并提取出了4个主成分因子,各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记录在表3。表3中显示了特征向量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95%的前4个变量作为主成分,反映了95%以上的指标信息。

其中,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48.176%,是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的最主要因子。其在空气质量条件(0.946)、水体质量条件(0.933)、生物多样性(0.833)、绿化条件(0.770)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将其命名为“生态条件”成分。

表2 不同年龄段居民在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的指标量化评价值Table 2 The quantized evaluation value of each index of Caiyunhu Wetland Park’s inf l uence to urban livability

表3 特征值及主因子贡献率Table 3 Characteristic values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principal factors

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21.860%,是次要影响因子。其在自然野趣(0.936)、水域风光(0.692)等指标上载荷比较大,将其命名为“景观建设”成分。

第三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8.368%,其在商业消费条件(0.860)、居民就业状况(0.523)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将其命名为“经济发展”成分。

第四主成分的载荷主要体现城市宜居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文明氛围、文化形态等指标上所受湿地公园的影响,将其命名为“社会形象”成分。

将数据处理后产生的4个主成分因子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每个年龄段受访者关于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评价的综合得分,其中各个因子的贡献率记为权重。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L=P1×f1+P2×f2+P3×f3+P4×f4

式中:P1、P2、P3、P4为各个因子的贡献率,f1、f2、f3、f4分别表示各样本年龄人群在主因子上的得分。经计算得到各个样本年龄受访者4个主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年龄段人群排序(表4)。

彩云湖湿地公园对重庆市区宜居性影响的分年龄段综合排名为:第一名41~50岁,第二名大于60岁,第三名51~60岁,第四名18~30岁,第五名小于18岁,第六名31~40岁。调查结果说明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于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的认知有差异,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对彩云湖湿地公园宜居效益的评价最高。

分析结果显示,彩云湖湿地公园主要在景观建设、生态条件、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文化形象5个方面对城市宜居性产生影响。在第一主成分城市生态条件方面,40岁以上中老年居民评价的排名很靠前。这个年龄段人群相对更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因此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宜居条件关注度较高。彩云湖湿地所提供的清新空气等条件满足了中老年居民的生活需求,相反40岁以下的年轻人普遍对城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太敏感。在第二主成分城市景观建设方面,31~40岁的被调查者评价最高,这是由于彩云湖湿地的自然景观与城市社会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31~40岁的居民事业稳定,长期在城市工作,使其更关心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乐趣。从第三主成分的评价结果看,18~30岁的年轻群体处于事业起步阶段,且最热衷于消费,由于其对城市第三产业的繁荣和自身就业状况方面有相对较大的需求和期待,其在湿地公园对城市经济宜居性影响方面评价较低。另外,小于18岁的未成年人对城市景观改善方面的效益评价较低,而在第四主成分城市社会形象方面给出了最高的评价,其认为彩云湖公园只是作为拥有湿地景观的普通公园而存在,未能有效地提供有主题性和特色的公园景观,不适合青少年游乐体验,而公园所带来的基础设施的增加以及城市面貌的塑造却很吸引这类人群的关注。

表4 各人群对彩云湖湿地公园的城市宜居效应评价的主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Table 4 Overall scores and ranking of the Caiyunhu Wetland Park’s inf l uence to urban livability for each group of people in principal factor assessment

3 结论

本文基于主观认知的角度,以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市民的满意度调查获得了主观评价数据,并利用基本统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估,说明了彩云湖湿地公园建设对重庆宜居性提升的影响。

第一,从主观认知的角度看,居民集中认为彩云湖湿地对重庆城市宜居性的“影响较大”,可见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宜居性的这一观点已成为市民的共识。

第二,彩云湖湿地公园不同方面的建设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程度不同,居民对彩云湖公园在绿化状况、水域风光、水质方面宜居效益的认知度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多样性、旅游产业发展宜居效益的认知度低。

第三,不同年龄段居民在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认知方面存在差异,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对于彩云湖湿地公园宜居效益的评价较高。

猜你喜欢

彩云宜居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彩云之南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一路彩云奔小康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在公园里玩
彩云问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