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高校“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9-01-10

农产品加工 2018年23期
关键词:考核教学内容互联网+

梁 进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0 引言

“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是农业高校食品类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教学对食品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和专业知识面拓展等方面尤为重要[1]。从一些课程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来看,目前高校“中外饮食文化”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从精选师资队伍、科学选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及实施多样化考核体系等方面均值得进行有效改革与探索实施[2]。当前,伴随着我国科教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教育”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持续更新和调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探讨农业高校食品类专业的“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3]。为此,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针对食品类专业“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主要是借助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探讨其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不仅能提高农业高校食品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能有效提升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1 农业高校“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1 教材和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

“中外饮食文化”教材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建设内容,也是开展该课程教学活动必备的前提和重要保障[4]。近年来,从表1所列举的国内大中专院校相关的参考教材可见。尽管目前有近10多个教材可供选用,然而大多数教材是仅供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参考。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教材偏少,尤其是面向农业高校食品类专业学生适用的参考教材相对更少。因此,基于农业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亟需组织编写适合农科类高校食品专业学生所需要了解与掌握的国内外饮食文化科学知识,以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随着国内外饮食文化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文化发掘,该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也需要及时更新与不断补充完善,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中外饮食文化”课程相关参考教材见表1。

表1 “中外饮食文化”课程相关参考教材

1.2 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教学是高校的重点工作,而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点。就农业高校的“中外饮食文化”课程师资队伍而言,由于该课程不是专业核心课程,或许有的高校作为选修课开设,缺乏足够多的重视,这就造成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农业高校中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大多是来自理工科出身,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过多偏重科学知识讲授,而缺乏一定的人文气息。若是人文社科类教师讲授该课程,或许会富含更多饮食文化内涵,然而与农业高校食品类工科专业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要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1.3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大量使用,尤其是以PPT等辅助形式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就“中外饮食文化”课程而言,由于该课程的学分小、学时相对较短(大多为16学时),导致这种仅用PPT辅助的教学效果难以让其所展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充分地得到发挥,还需要师生的课上和课下互动交流,或借助于互联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慕课,以及翻转课程等教学新方式,才能让课程教学内容变得既丰富多彩,也相对生动有趣。有效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换为主动获取知识和培养学习兴趣。

1.4 教学考核方式需要灵活多样

传统教学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而针对农业高校的“中外饮食文化”课程考核而言,其学习目标主要是使食品类专业的学生了解国内外饮食文化的概念和历史文化现状,并熟悉中外饮食民俗和礼仪等相关课程内容。因此,该课程考核更应积极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如开卷、制作PPT打分、课外论文等,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

2 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高校“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探讨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若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积极鼓励教师借助于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必将有效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当前,教育部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通知里也提出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针对农业高校“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目前学校该课程教师队伍为2人,均为工科背景,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偏重于饮食科学知识的讲解,而欠缺饮食文化的人文理论基础。此外,面对国内外饮食文化的历史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显然,任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形式不能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轻重,也难以准确掌握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若通过搭建教师教学梯队,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教师队伍,或许能有效融合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并发挥教师团队各自的优势。另外,基于互联网便捷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渠道,可以构建农业高校食品专业中外饮食文化教师教学交流群,借助“互联网+”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并整合与凝结各相关高校的师资合力,并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教学利益最大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2 丰富教学内容并及时更新教材,提升授课质量

农业高校食品专业“中外饮食文化”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实践操作等方面理应区别于理工科和高职高专类等院校[5]。然而,从表1可见,目前所编著的较新教材还难以满足农业高校食品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主要表现为针对性较弱而时代性不强,急需农业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结合当前农业高校食品专业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进行联合编著,并及时修订与内容补充更新完善。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还可结合各自的地方饮食特色和地域优势,补充讲授符合地方特色的独特饮食文化内容。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目前所选教材以隗静秋主编的《中外饮食文化》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外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外,重点结合安徽地区徽菜和徽文化的特色,让外地学生能领悟和感受安徽饮食文化的地区特点。此外,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院拥有茶树生物学和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的独特教学资源,课下带领学生参考学习,重点让学生领悟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见表2。

2.3 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表2 “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将慕课等教学形式引入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记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使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用“互联网+”来改造食品专业“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激发创新思维,为我国新一轮的食品产业调整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并提高学习效率。在课程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带着实践学习,理论能联系实践。例如,每次课后让学生从网络上收集并整理家乡饮食文化或者“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等作为课外作业,将好的选题评选出来,并在课堂上留出时间供学生集体分析与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

2.4 转变评价方式,探讨多样化课程教学考核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大多课程是以知识的识记为主,主要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考核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定量考评。“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并非是让学生识记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其课程教学中掌握中外饮食文化理论思维并提升知识运用的方法,从而树立国内外饮食文化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充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考核标准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性评价,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能熟练讲解和运用所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考试方式主要以开卷考核的课程论文考试为主,选题内容主要来自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章节。而最终的成绩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为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获得(见图1)。其中,卷面成绩占70%,而课堂出勤率主要采用签到形式,既能节省课堂点名时间,又能记录学生出勤档案。课外作业考核主要是让学生课下依托互联网资源积极制作PPT便于评比和课堂讲解,既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理论领悟和课堂交流能力,提升学习兴趣。此外,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培养其积极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知识,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尽管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该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也会存在相关课程论文学生容易从网上直接拷贝抄袭等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采用所有课程论文均先以电子版进行查重,审核通过者才能进行课程论文撰写,以此保障课程考核的公平性。

多元化课程考核见图1。

图1 多元化课程考核

3 结语

“中外饮食文化”是农业高校食品专业的选修课,对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非常重要。而依托互联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通过引导学生查阅及整理网络资料,进而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转换到借助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慕课等教学新模式,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己掌控学习;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为主体,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应用知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此外,依托互联网资源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科学选用双语教材、应用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施多层次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升农业高校食品专业“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考核教学内容互联网+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