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略探微

2019-01-10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本

陕西

从2011年起至2016年止,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高考全国卷始终把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固定不变的考点,与文言文阅读的人物传记相辅相成,古今呼应,直到2017年才改换成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按照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那些被人们视为重点的高频考点一般都会呈周期性、间歇性交替变化。因此可以预测,传记类文本作为一种集知识性、资料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文本形式,很可能会在今后的高考中以新的面貌重新登场。因此,传记类文本阅读的备考不容忽视。

无论文本如何“变脸”,变的是外形,不变的是本质。只要全面认识传记类文本的特点,掌握命题规律和解题技巧,就可以从容应对。

一、传记类文本整体认知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类文本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本样式,具有它自身的不同于其他文本的特点,那就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物”都是不同领域的名人,如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等,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物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拼接,倾注了爱憎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进而生动反映人物特征和精神内涵。

1.内容构架

纵观历年来高考传记类阅读呈现的文本,可以发现大多由两部分组成,即主体内容和辅助内容。主体部分是文本的重点,是一篇内容相对完整的文章。作者紧紧围绕文章中心,精选几个相关的生活片段,借以表现传主的美好品质或精神风貌。辅助内容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呈现,选取与传主相关的若干信息,对主体部分进行适当补充,以便考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物。两部分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叙述人称

从叙述人称上看,传记可以分“自传”和“他传”两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如《鲁迅自传》、2015年全国卷I的《朱东润自传》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传主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如2014年全国卷Ⅰ的《科学巨人玻尔》、2014年全国卷Ⅱ的《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等。高考选材以“他传”为主,“自传”为辅。

3.表达方式

按照常规,人物传记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用以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品质等;有时也可有适量的议论、描写和抒情,用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传主进行评价。有时根据特殊的表达需要,可以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夹叙夹议的传记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等。还有的传记通篇以描写为主,如庞进的《天地苍茫一根骨》,主要运用生动的描写,体现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突出他的不屈精神。

4.叙述方式

人物传记常用的叙述方式有顺叙、插叙、倒叙三种,其中顺叙居多,插叙次之,倒叙较少。运用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是事件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条理清楚。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有关事件。插叙可以使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鲜明,中心更突出,也使文章的结构摇曳多姿,行文富于变化,增添文章的节奏美。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按照事情先后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其作用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传记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二、考查题型及答题技巧

解答传记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解决“读”的问题,与其他文本不同,传记类文本阅读主要从三方面突破:一读“事实”,厘清陈述的基本事件,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二读“人物”,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其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三读“评价”,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明确其和基本事实间的关系。具体的操作流程是:

首先,整体阅读,通盘把握。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命题人的意图是什么,都必须认真通读全文,整体认知文本,明确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很多时候,一些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中看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或自作聪明、贪图省事,不仔细审读文本就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的疏漏。

其次,明确目的,探寻勾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看题目要求,然后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目标,对文本进行再阅读。再次阅读时,可以忽略部分信息,大胆地删减,把注意力集中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文字上去。阅读时可以用铅笔在相关的文字上做一些标记,把需要提取的文字圈出来。

再次,根据要求,整理呈现。需要提取的信息圈定之后,就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技术处理了。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补充完整,彼此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表意欠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在宏观上解决了“读”的问题再来解答各种类型的试题,自然可以得心应手、稳操胜券了。

1.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意,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内涵。句子的含意包括基本含意、特定含意(概括意义、警策意义)和深层含意(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理解分析句子的含意,可采用以下方法:(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2)还原法:将该句放到原文中去,根据它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3)瞻前顾后法:找出语句在文本中的位置,根据它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4)表面义与特定义、深层义相结合,以特定义、深层义为重点综合分析。

如2012年辽宁卷第12题(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克罗齐所加的句子与上句形成对比,从表面上看,是紧承上句,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深层含意是指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和追求要贯串生命的整个过程。如此由表及里,这样的理解才是深刻的,符合题意的。解答本题,还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原文加以简析。否则,答案是不完整的。

[参考答案]

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串生命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的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时期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

2.概括人物个性

人物传记是写人叙事的,它通过典型、生动的生活片段或细节描写,表现传主的形象特征。所以,对人物个性形象的考查就成为设题的一个重要考点。这里的“个性”包括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修养等方面。解答这类题目有三个突破口:

(1)从事件、事迹中概括人物形象。如2015年全国卷Ⅱ的《将军赋采薇》中写的“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根据这件事,便可着眼于军人品质,概括出“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的特点。

(2)从独白、对话中概括人物形象。再如《将军赋采薇》里写戴安澜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解题时便可从书信内容里提炼、概括出“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的特点。

(3)在“两个评价”中摘取人物个性关键词。一是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中提取关键词。传记类文本,特别是评传类的文章,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有时会直接对笔下人物做出评价。考生可以摘取其中的关键词作为答案的要点。如2016年全国卷Ⅲ的实用类文本,作者说“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分析顾炎武的形象时,就可以从中摘取相关词语,得到“谦虚谨慎,严于律己,重视友情”的要点。二是从文中其他人物的评价中提取关键词。如同僚、朋友、亲人等对传主的评价性词句,涉及其兴趣爱好、优秀品质、人格追求等也可以摘引为答案要点。如2015年全国卷Ⅱ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戴复东等人这样评价戴安澜:“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从中摘取关键词,很容易得出“熟读文史,多才多艺,兼具文韬武略”的要点。再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12题(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此题中的“人格魅力”即为“人物的形象特点”。文本主要叙述了玻尔与爱因斯坦的“决斗”、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创新队伍、暗地里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等事件,再引用爱因斯坦对波尔的称赞“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表现人物形象。抓住了这些信息,就抓住了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

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和普通难民。

3.分析原委成因

阅读传记类文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做蜻蜓点水式的认知,更应该透过表象做深层次的剖析。无论表现什么样的中心,敬业奉献也好,忠心爱国也罢,都有一定的原因。所以,探究原因题成为一个高频考点。

分析原因类题目要依托原文、多方思考。解答时要注意两个“兼顾”:一是兼顾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客观方面,如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传主的影响,如2012年全国卷Ⅱ第12题(2)要求分析“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其中客观原因包括: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主观原因如自身的兴趣爱好、思想方法、人格追求等。二是兼顾学术素养与思维特点。如2016年全国卷Ⅱ第12题(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中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是从学术素养的角度作答;“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是从思维特点的角度作答。再如2014年全国卷Ⅱ第12题(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解析]

结合文本,题目中的“现实因素”其实就是客观原因。从文中看,客观原因主要有国民党统治对邓叔群的负面影响和东北解放区的诚意。“思想基础”其实就是主观原因,文中主要交代了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等。解答本题,要做到兼顾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切忌顾此失彼。

[参考答案]

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4.归纳成就贡献

这是传记类文本考查频率最高、相对比较稳定的题型,重在培养考查筛选文本内容、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能力。引导考生通过对内容的梳理,了解传主的成就与贡献等。

一篇传记之中,叙述的事情可能比较多,但有些事件有交叉关系或包含关系。因此,归纳传主取得了哪些成就或做出了哪些贡献,首先要对众多事件进行梳理、整合、归纳,将同质事件“合并同类项”,避免答案过于琐碎繁杂,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如2014年全国卷Ⅱ第12题(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文中叙述了邓叔群留学美国时不听劝告报读农林专业,成绩优秀荣获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金钥匙证章,得知岭南大学急需植物病理学教授毅然回国,身体力行潜心研究真菌种类并取得显著成果,根据国家需要进行林业研究、进行水土保持研究,拒绝中央研究院迁往台湾或美国的要求,高效完成沈阳农学院建校任务,捐献花园洋房等众多事件,对这些事件进行归纳整合,可提炼出四个要点: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再如2014年辽宁卷第12题(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了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题目中“城市的知音”属于形象表达。如果通俗地讲,就是侯仁之与“城市”的感情真挚,为“城市”做出了哪些巨大的奉献。文本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侯仁之所做的十余件事,将同类事件进行合并,如1958年开始沙漠研究,1964年对陕北榆林统万城的考察,对“榆林三迁”的研究,归纳为在地理研究中“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等,最后提炼为三个要点。

[参考答案]

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5.体悟作用妙处

分析“作用”是一个高频考点。用作分析的或是一个语段,或是数句引言,或是他人的反应。命题要求考生谈谈对这些内容的作用或妙处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要变换角度、分析到位,谨防顾此失彼、要点不全。常见的解题思路是:

(1)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是开头段材料,其作用有: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②开启(引出)下文,与后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如果是中间段材料,其作用是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推动人物活动、故事发展等。如果是结尾段材料,其作用有: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题目,呼应开头;④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2)从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①从表达内容的角度看,分析材料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人物形象、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哪些作用。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材料或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做铺垫,或以小见大、突出主旨。

还有一种特殊的题目,就是分析“引用”的作用。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精神品质,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使行文更活泼,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自白以及档案资料,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他人的评价,可以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2011年福建卷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文中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两处。从它们所处的位置不难概括出其起到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的作用。一般来说,人物传记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人和事服务的,最终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所以,解答本题还要考虑到结构、主题两方面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答案]

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透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6.赏析表达技巧

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传记类文本要表现人物品质和特征不能仅凭作者的说教,而要运用恰切的表达技巧,生动、全面地展示人物形象,让人物更丰满、更立体地显现在读者面前。如引用传主或他人的言论、人称的变化、正侧面描写等,手法不一而足。

传记类文本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文章的篇章结构、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修辞手法。要特别重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比等手法。(2)表达方式。包括对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种表达方式运用是否自如、灵活多变,再如对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不同描写的妙处等内容进行赏析。(3)选材剪裁。看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是否得当,主次详略是否合理,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等。(4)表现手法。看是否运用了象征、衬托、欲扬先抑等方法。(5)结构安排。看开头与结尾是否呼应、结构是否严谨、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等。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准确点明手法技巧;二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2011年福建卷第14题: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做简要分析。

[解析]

这篇传记的传主是朱启钤,而文中多处提到梁思成,这样安排,当然不是闲来之笔,显然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或直接或间接表现主人公朱启钤的品质和贡献,突出人物形象。命制本题,意在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另外,文中有关事例不少,考生只需找出一例,并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7.探究相关问题

这种题型要求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感悟体验和思考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题目设置的问题进行发散性深层探讨,表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探究题主要设题点有三个: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三是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考查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启示式探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传记中传主的××做法给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你从这篇传记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启示”。②观点选择式探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有一种观点认为××,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你认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传主是一个××的人,也有人认为他是××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③给定角度式探究。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本文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从A、B、C三个角度中任选一种,结合全文,谈谈对你的启示。”④关系式探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本文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A和B关系的认识。”

无论是哪种类型,答题步骤基本相同,即:第一步,依据题干中不同的提问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第二步,从文中寻找有关依据,分条陈述自己的观点,即结合文本,采用跳读法将信息加以整合概括(句式为“理由是:①……②……③……”);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分析(注意“内引外联”,由阅读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或社会生活现象,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适当深入、答透,避免蜻蜓点水式作答)。

如2012年辽宁卷第12题(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属于观点选择式探究题。“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别人的观点,题目要求“谈谈你的看法”,即表明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无非有三种,一是认同他人的观点,二是不认同他人的观点,三是辩证理解。解答本题,按照答题步骤,先表示认同还是不认同,做到观点明确;再结合原文的相关事实进行陈述,说明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最后联系现实人生,适当拓展,强化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除了上述七种类型之外,传记类文本阅读可能也会像文学类文本阅读那样,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与赏析。倘若考查“标题”的妙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作答:①表层含意,深层含意;②线索的作用;③突出叙述和评议对象的特征;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表现传主的某种精神或品质;⑥点明主旨,承载作者的某种情感。在此不作赘述。

猜你喜欢

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法律文本中的叙事:司法判决书及其叙事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重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微暗的火》:一种文本形式分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