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数学陌上花开

2019-01-10施乐旺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学老师课堂

◇施乐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我,遇见数学,开启了一段灿烂年华……

风起·遇课改

松林,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地方。 地如其名,映入眼帘的满是松树。如果来旅游,必定惊叹这里的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你看,土坯墙,灰瓦房,鹅卵石路,一派原始村落的布局。这一切,2003年8月29日的我却无心欣赏,而且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我原来在一所市级小学实习,为了能够跟上教育现代化,特地自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如今,别说电脑了,学校唯一用电的教育设备就是一个大喇叭,校长在课间操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和广播体操,放学后就播放“日落西山红霞飞……”我带来的篮球也派不上用场,整片操场除了升旗台,再也没有水泥地,两个月的暑假归来,草都长一尺多高了。开学后,和学生一起把野草除了,没想到在森林覆盖率极高的松林又见识了“沙场秋点兵”。要是忘了关门窗,桌上、被子上就“黄金”点点了……有一种初出茅庐满怀憧憬的状态被现实狠狠地打了一拳的感觉。

因为学校教师不够,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包班教学工作。 工作的繁杂让我没有时间思考远大的理想,课余时需要考虑怎么设计第二天的课程更科学,怎样让那些孩子喜欢上我的课,因为我想用我的学识帮助他们。 很快我发现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在现实中碰壁,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问题在书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正在苦恼之际,上级通知下来,我所在区域2003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始。 因为当时我是这所山区完小唯一的青年教师,理所当然地被选派参加培训学习。

一开始参加的是镇级的培训,主要形式是观摩公开课教学。 确实感受到与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师不再“一个中心思想,三个段落大意”,而是让学生从读中悟; 数学课堂上学生也不再只低头做笔记、做练习了,有动手操作,有合作讨论,有对话交流……可也发现两个困惑的规律性问题: 但凡语文课,必有指名读、齐读、分组读、分男女读、分角色读,满堂“读”;但凡数学课,教师一提出问题,必定组织合作讨论,四人一组,而且大都是事先把课桌拼好了。不说他人的课堂,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一次上小数除法课,发现学生都会解决“7.28÷56”这类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了。 于是决定第二节课放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自己合作探究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从学生汇报和板演计算发现大家已经会做,可等课堂练习反馈上来却有一半多的学生不能正确计算。 难道真应了某些老教师的话,课改只是形式主义?

所幸的是在课改的区域推进的过程中,教研员们也发现了老师们在课改过程中的误区和问题。紧接着,针对课改暴露的误区和问题,上级部门开始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堂教学》等课改资料。我自己也利用周末去网吧查找资料(当时条件比较差,县城网吧的电脑才能上网)。此外,教研室每学期组织新教材培训和专题研讨。再次多层面地学习,我发现新课改倡导的是“以生为本”。但自主学习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合作学习并不意味抛弃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也并不代表一味地肯定,激发兴趣也并非一定得课件、图片、学具满堂飞……

巧合的是,我这样的自我反思,竟和教研室的推进措施不谋而合。为了促使老师们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研室革新了备课本的设计,反响最大的是每节课课后要撰写教学反思。有一些教师对教学反思比较反感,觉得“无思可写”。而我还不满足于备课本上的四五行空间,洋洋洒洒地在信笺上写着上千字的反思,还拿8 开的白纸糊上做封面,封面上用美工笔写上五个大字——“教学反思集”。回头再看,有些反思虽然不全面、不深刻,但促使我理性地践行课改理念。

现在想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吹到了山里。感恩松林小学的宁静,这段心无旁骛的工作岁月有幸遇见课改,得以参加一次次新教材的培训,收获了对教材的编写和解读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经历着课改由形到神落地发展的过程,收获了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境教学”“分层教学”……更切身的辩证思考,也养成了“学习+实践+反思”的教学行为。

破土·遇良师

在课改培训期间,我遇见了专业成长中的引路人——县教研员郑通寿老师。 虽没有青蓝工程,也未行师徒之礼,但我把郑老师视作师父。这份相识也很有意思,区域的课例观摩会或教材培训常有评课、研讨环节,虽然每次我们学校去的不止我一人,但到了发言环节我就会被学校领导或同事推荐为代表发言。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每次我都把自己观课后所理解的优点和不足坦诚直言,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可能是我的真诚,或是我的认真思考,经常赢得与会教师自发的鼓掌。但初出茅庐的自己还是很没有底气的,这时就很期待郑老师的总结,想听听自己的见解是否和他的观点一致,当提到“就像刚才施乐旺老师所说……” 内心就会一阵激动,像极了被点名表扬的学生。

一来二去,对教学思考的热情被点燃了,好似一颗种子在泥土之下,感受到了阳光传递下来的温热,渴望着破土成长。2007年因为在中心小学组织的全校教师“四项全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得到一次去市里观摩名师课堂教学的培训机会。当时为教师们授课的正是吴正宪老师,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示范课,一个“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讲座,让我惊呼“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课”。这次的观摩学习对我触动非常大,以名师的课为镜,既发现了差距,也获得了经验。但教研室组织的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是有限的,而我向名师学习的欲望却一发不可收。2008年我用两个月的工资自费买了电脑并拉了网线,开始上网搜索名师大家的课例,并订购阅读一些教育专著和教育杂志,通过屏幕和文字我还遇见了华应龙老师、刘德武老师、张齐华老师……我像偷师学艺的门外弟子,学习课堂上怎么导入,怎么提问,怎么进行评价,怎么组织小组合作,怎么处理预设和生成……一边做学习笔记,一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实践。

渐渐地,向名师学习到的理念、经验也在滋养着我。先后多次参加全县、全市、全省的小学数学常态课例集体备课展示比赛、 基本课型比赛、优质课比赛等。其实参加这些比赛,收获的不单是赛后获奖的荣誉和肯定。赛前,身边的同伴不辞辛苦、不遗余力地帮忙指导,让我收获着众人的智慧。最难忘的是2015年10月,我有幸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该活动每两年一届,被誉为小数界的奥林匹克。 我深知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郑通寿老师也非常重视,他利用周末带着我一遍遍地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审视教学设计……回来我再根据和郑老师的交流进行教学设计调整和课堂细节推演。当时我准备的课题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撰写的预设课堂实录前前后后十几稿。 每次到了需要借班磨课时,都是郑老师帮我联系好学校,召集区里的骨干数学老师一起研讨,而且他一节不落。有一次讲课后,郑老师留下两位老师,我们四个在教室里用投影仪回放课堂录像,进行课堂分析和反思。从下午到晚上,中间除了晚饭,一刻都没有闲,晚上11 点了,学校还回荡着我们激烈的讨论声……这次的磨课经历极大地提高了我解读教材、研究学情和教学设计等教师专业素养。直到现在,我备课都保持着阅读“教师用书”,收集相关教学设计,查阅相关教学论文,推演课堂生成的习惯。

课不辩不明,课不磨不清,通过多次研讨和调整,最终“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 一课获得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全国一等奖第二名。当天的主评专家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他这样点评:“施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尽显老师的智慧。教学设计十分合理,老师的认知十分到位。巧妙地利用一张普通的A4 纸,在变与不变中深度学习,突破了学生对周长、面积理解的难点,使得学生对一维和二维空间观念有了质的发展。施老师课堂上能静静地等待,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教学行为难能可贵,真正诠释了‘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十六字的真谛……”非常感谢孙教授的这番肯定,鼓舞着我和团队的伙伴们。

以课为媒,我遇见了更多良师。在河南省洛阳市讲学时遇到《小学教学》杂志殷现宾主编做主评嘉宾,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把当中的分步问题整合成一个开放的问题,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我觉得甚是有理,就在郑州教学时进行了调整,结果见证了学生精彩的思维绽放。在杭州上课时遇见华应龙老师,在休息期间我冒昧地向他请教新备的一节课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华老师不但没有拒绝,还给了肯定的意见和鼓励。在北京做课例展示时,让我得以聆听李烈校长和吴正宪老师两位名家的指导……

还有很多很多,总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倾心相助的良师和志同道合的伙伴,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莫大的鼓励,让我破土向上,逐渐成长!

花开·遇学生

成长的过程中还有一群小伙伴,那就是我的学生。有朋友问:你当老师幸福吗?幸福啊!我的幸福来自于我每天和学生在一起,享受着美好单纯的生活,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不过,一开始也不快乐。许多学生把数学看作“枯燥”的代名词,他们认为数学就是机械地做做做、重复地练练练。身边的同事也觉得数学不好教,我自告奋勇地挑起了双班数学。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呢?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我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将第四单元的“可能性”前置,把整节课设计成了“玩游戏”:抛硬币、夺宝奇兵、幸运大转盘、魔术摸球……课堂上学生一个个都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课后几个调皮的学生笑嘻嘻地追着问:“老师,下节数学课上什么啊?”那时安全意识有点淡薄,上课竟敢把菜刀带到教室,还带了一个大萝卜,做菜吗?非也,一刀、两刀、三刀,三刀之后学生们明白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形成与特征。学生也说施老师的数学课很“危险”,经常设计一个又一个“陷阱”,害得一些理解模糊的学生扑通扑通往里跳,不过爬上来之后对知识的领悟便深刻了许多(每学期我都会让学生“检举”我的不足)。

学生的进步和改变激励着我更投入地研究教学,也乐在其中。有时候就像厨师喜欢研究美食一样,我喜欢研究课堂。好课亦如美食。一节好课首先要保证课堂“有营养”,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或技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威力,明白数学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汲取健康成长的营养。不过,有营养的食物学生不一定爱吃,比如苦瓜。所以我会根据学情和对教材的理解把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组织开放多样的探究活动等手法烹调,辅以教师的亲切幽默的调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品味知识和获得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课有趣、“有味道”的一面。一位济南的老师在一次听课后留言:如果我小时候能碰到您这样的数学老师,数学一定比现在好。您的课堂以情启智,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我们很多老师意犹未尽,都不想走。

其实,学生的差异性也让我产生过困扰。因为数学是一门对思维品质要求很高的学科。就像我们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想一想”,但有的学生会想不明白,有的学生想明白却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说出来了别人听不明白。其实这些过程中学生都有思维发生,但它在发生时是个体的、隐性的,学生没有表征出来,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进行思维活动,更不能评定为思维能力差。为了打通学生的发展区,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表征,我又开始了“数学+思维导图”的教学探索……

诚如《礼记·学记》所云“教学相长”,有时候遇见学生,是学生推动着我们不断精进教学,是学生唤醒我们的真、善、美,是学生教会了我们怎么做老师。谢谢我亲爱的孩子们!

白岩松先生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非常感谢《小学教学》,让我有机会暂停下来,回眸教育教学工作的十六年。我曾自诩为“草根”,感恩遇见数学,使我成为一个会思考的“草根”,让我的教学工作不再平凡;感恩所有遇见的良师和伙伴们,让我扎根于教育的田野里不断成长;感恩遇见的孩子们,让我收获为人师者的幸福和与你们一起成长向上的快乐!

猜你喜欢

数学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