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后西方世界国际传播的新范式
——面对“美国优先”的传播策略

2019-01-10党东耀

文化与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国优先主体特朗普

党东耀

一、后美国及后西方世界的场景与内涵

后西方概念的提出源于“后美国”的提出。“后美国世界”是“后西方世界”的核心,其概念的提出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紧密相关。美国学者在美国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提出了“后美国世界”的概念。继而欧洲学者提出了“后欧洲世界”和“后西方世界”的概念,承继并发展了“后美国世界”的思潮。

2008年,美国作家、新闻周刊国际编辑费雷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出版了《后美国世界》,他在第一句话中明确指出:“这不是一本关于美国衰落,而是关于其他国家崛起的书”。①Zakaria, Fareed.The Post-American World.W.W.Norton.May 2008.p.1根据扎卡里亚的说法,美国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削弱并不是由于自身力量的减弱,而是由于许多其他全球参与者的迅速崛起。

他认为,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趋势,使得在过去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国家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这场经济革命的结果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成为经济增长最快速的国家。中国和印度虽然还远没有达到西方人均收入水平,但考虑到它们的总体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将改变世界的权力平衡。相反,美国的国际声誉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本土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陷入停滞。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可能会真正结束。

扎卡里亚提出,过去500年来世界经历了两次“构造力量转换”,第一次是西方世界的兴起,始于15世纪并在18世纪后期加速,第二次是美国在19世纪末的崛起,建立了在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目前正在发生的是第三种转换,即“其余的崛起”,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影响力,分散了世界权力,促成了真正的全球秩序的建立。

世界曾经生活在两个世界秩序下:冷战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双寡头垄断和1991以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后美国世界”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将是多极的。美国将继续享有独特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但美国人必须重新思考他们的世界观。美国要想充分利用其在“其余国家”中的“投资”,并继续成为新的全球环境中的关键参与者,就必须放弃其单极姿态,与其他大国合作,并对规则和机制承诺达成协商一致的协议。①Zakaria, Fareed.The Post-American World.W.W.Norton.May 2008.p.233.

扎卡里亚将中国确定为“挑战者”,“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过去三十年增长率为9%,拥有20个增长最快的城市,最大的制造商,第二大消费者,最大的储蓄者以及使用外交活动和软实力,使其成为世界上名列第二的重要国家”②Zakaria, Fareed.The Post-American World.W.W.Norton.May 2008.pp.89-92.中国为国际体系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元素,中国的觉醒正在重塑经济和政治格局,必须正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力量发展的核心现实。扎卡里亚建议,美国需要停止畏惧,而要利用新的全球秩序所呈现的态势,与中国同行,通过外包业务创造更高的利润来增强美国的竞争力③Zakaria, Fareed.The Post-American World.W.W.Norton.May 2008.p186..。

继而,西蒙·瑟法蒂(Simon Serfaty) 2011在《华盛顿季刊》上发表《进入后西方世界》,他认为,冷战后的“单极时刻”结束,将开始一个新时代。④Simon Serfaty,Moving into a Post-Western World,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11,p.7.“在20世纪,后欧洲世界不是关于美国力量的崛起,而是关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崩溃。在21世纪,后西方世界,不一定是西方大国,包括美国的衰落,而是关于其他国家的崛起。”⑤Simon Serfaty,Moving into a Post-Western World,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11,pp.7-8.奥利弗·史东克尔(Oliver Stuenkel)在2016年出版的《后西方世界》中有相同的观点。这本书批判了“西方中心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建构一个“平行全球秩序”来超越它。世界的“多极化”过程由非西方大国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金砖国家的崛起所标志。史东克尔肯定了非西方行为体在创造全球规则和规范方面的贡献,认为这将继续导致后西方的多极世界,有效应对未来的全球挑战。⑥Oliver Stuenkel,Post Western World,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6.p.205.作者认为,新兴大国为首的中国不仅创造了“并联”机构并借此建构运行体系。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领导的新开发银行、亚洲博鳌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丝路基金建设等各种机构的运作让中国的“并行秩序”成为显而易见的。中国不仅在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创造了“并行秩序”,而且在安全、外交和基础设施领域也进行了大量投资,最终引起国际体系层次结构的变化。

学者们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并且愿意维护它的优势,而只能与一个合作伙伴甚至是一个对手分享,那么“单极性”已经让位给事实上的“零极性”,也被称为“无极性”或“非极性”。⑦Richard Haass, “The Age of Nonpolarity,” Foreign Affairs 87, no.3 (May/June 2008):pp.44—56.“试图重申美国优势和西方主导地位可能是不可取的,因此,回到单极形态是不可能的,尽管中国曾多次被预测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回到双极状态也是不可能的。”⑧Simon Serfaty,Moving into a Post-Western World,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11,p8.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感,它使不同利益趋于一致,并转化为一种依赖集体——“我们”来实现这些利益的“相互极性”①Giovanni Grevi, The interpolar world: a new scenario, Occasional Paper, no.79(Paris: European Union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June 2009), http://www.iss.europa.eu/uploads/media/op79.pdf.

可见,后西方世界的实质是多极化世界。“后西方全球秩序正在建设中,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结构设计来适应新的角色。”②Simon Serfaty,Moving into a Post-Western World,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11,p8.后西方、后美国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多极化力量在世界发展中的共同作用,后秩序明确了合作和协商的发展要求,并且告诫美国及西方正确面对当前的态势,采取合作、协商的态度来应对世界的发展。

二、后西方下的国际传播范式转换

“将后西方世界秩序的性质和特征概念化,可以称之为多元世界。除了欧洲中心模式之外,扩大我们对思想和规范的双向扩散的研究,并考察文明交互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其中包括和平的交流,相互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存在于我们世界的多样性,寻求共同点,解决冲突。”③Amitav Acharya,Glob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and Regional Worlds:A New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14) 58, p.647.这也正是后西方世界国际传播的价值所在。

后西方世界的特征决定了国际传播范式向主体间性国际传播转化。单极性的瓦解表明以前国际社会的主体—客体结构正在消失,随着新兴国家的兴起,“零极性”或“无极性”的国际格局表明国家间形成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相互极性”的确立,意味着国际事务的主体间性的确立,也意味着国际传播的主体间性范式的奠定。在国际传播中,传播范式就将具体地、集中地指向于主体间性范式。

所谓“主体间性”,“从本质上说就是交互主体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交互关系,其暗含的意思是,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客观对象具有可沟通性,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关系模式,进人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④SOBANJO JO.Facility life -cycle cost analysis based on fuzzy set theory[C].//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rability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Components.Vancouver: [s.n.],1999:1798-1809.主体间性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1)交互联系性。主体间性的提出使现实中的交往主体转向‘主体—主体’、‘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建立起现实的交互联系。(2)独立平等性。主体间性的核心是主体间对话和话语的独立性与平等性。主体与主体间只有相互承认其文化模式、生活设计、权利与义务,才能实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3)可沟通理解性。主体与主体共同分享经验与信息,形成了可沟通理解的平台,使得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成为可能”。⑤UTTA SCHADE.Lif cycle cost calculation models for buildings[J].Civil,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6,(2):2-7.

在胡塞尔(E.Hussel)看来,主体间性的这些特征表明:人们与其说是建构了一个唯我论的世界,毋宁说是建构了一个共享的世界(Lebenswelt)。⑥李岩:《媒介批评——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页。主体间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心灵之间的彼此可进入性。两者不仅均可可以认识到彼此的存在,而且均可认识到彼此传达信息的意向。因此,国际传播的主体间性范式的主要表现在:

1.国际传播要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不同的国家在国际传播中不再是作为传播者的主体和作为接受者的客体这样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国际传播的不同主体,主体和主体共同分享着“意义”,由此形成了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意义具有主体间性,通过主体间的交往而得以建立,在主体间传递,并以此将众多主体连结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世界。主体之间通过分享经验,使得相互间的理解成为可能,并且因此而构成相互间的交流,达到一定的意义的共享。

后西方世界,主体间性反对将传播的“此与彼”分成主客体,而强调“此和彼”都是主体。国际传播需要主体间性的良好互动。罗兰·巴尔特指出,使用符号的双方——制码者和解码者都可以意识到“彼此传达信息的意向”。这种“共同性和共享性”既是历史的积累,也是时势的产物。它在历史的进程中或当下的社会里,成为同一文化背景中所有成员共同感受的知识与经验,这种感觉是在大家共同遵守的契约中被认可的。①李岩:《媒介批评——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共享既是一个获得意义的过程,因为意义既不是传播者也不是接受者一方的财产,而是一个意义交换的过程②李岩:《媒介批评——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2.国际传播要注重从传播到交往的实践

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提示我们:任何主体意识都是在与他人主体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是解释主体之间达成共识的途径。“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动是指不同主体之间遵循有效性规范、以语言为中介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行动交往行为,强调一种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是主体在生活世界中的一种现实的相互作用关系。”③宋稚萍:《论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年00期,第202页。

可见,主体间性从其本质上说是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实践。“交流过程以有效性原则(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为基础,形成生活世界的理性规范。这样,哈贝马斯为主体之间共识的形成途径提供一种解释方案。”④侯建波:《话语分析与主体间性》,外语学刊,2015 年第3期,第71页。

二次大战之后,为了协调世界的发展,成立了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同时在经济领域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演化为世界贸易组织(WTO)。随后一系列的区域组织也逐次建立。后西方世界,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主要工业国组成的7国集团(G7)的影响力被由“其余”重要经济体加入的20国集团(G20)所代替,从而建立了一个更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和联合国大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G20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一起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了有效性规范,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进行辩论,达到共识的平台,有利于对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协调。

3.国际传播要强调从“自我”到“他我”的移情

主体间性关注的主要问题可以表述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问题。⑤孙庆斌:《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理论探索》,2009年第3期,第35页。在胡塞尔那里,主体间性的内涵是指自我主体对他人主体的构造以及交互主体对共同世界的构造。这种模式以他者的经验意识为轴心,注重主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是“我”与“他”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的共同存在以及“我”与“他”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可见,主体间性下的主体是超越主体任何一方,又包容了双方的“公共主体”或“交往主体”,是主体突破封闭的自我,走向“他者”、“他我”并与之构成互为主体或互为主客体的一种存在关系。⑥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15页。勒维纳斯通过对我与他者相遇时所呈现的“面对面”关系状态的分析,指出他者的绝对差异性,提倡为他者的精神。①孙庆斌:《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理论探索》,2009年第3期,第37页。“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的主体间性理论的意义在于,自我与他人的交往,不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思辨关系,而是生活世界中的直接互动关系。”②周菲:《“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公共生活》,《河北学刊》,第26卷第5期,2006年9月,第41页。

主体间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直接面对,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不再把“他我”当成他物。后西方世界,实现国际传播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型,就要从主体—客体模式向主体—主体模式转化,改变国际传播主体范式中西方世界的霸权,注重尊重“他者”,即尊重“其他”国家——第三世界,尤其是新兴国家,这些国家的独立主体地位,通过传播和互动,实现“自我”与“他者”的传播融合。

三、逆“后美国”对主体间性国际传播范式的挑战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提出了“美国优先”,这是对“后西方化世界”的逆化,对“后美国”及“后西方”世界的否定,完全无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力图继续维持美国单极化的地位,保持对世界的主体性。

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期间,承诺“美国第一”将是他的政府的主要和压倒一切的主题,当选总统后,即在就职演讲中再次提到“美国优先”,并称这将是他今后做每一个决定的出发点。当前。“美国第一”已成为特朗普政府的内外官方政策。特朗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行动。在美国优先旗帜下,特朗普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内外政策。在国内,在美墨边境修建边境墙,对非法移民所采取的新的“零容忍政策”等。在国外先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等。同时,质疑世贸组织WTO的存在与作用。即使以美国和西欧联合形成的跨大西洋联盟也遭到动摇,2018年6月,加拿大西方七国峰会未达成联合声明,显示出巨大的分歧。与新兴国家严重对立,借化学武器事件制裁俄罗斯,中美之间从经贸向政治和军事领域全面对抗演化。

这些行为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的巨大争议,在这个过程中,特朗普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也逐渐加深。

1.质疑传统主流媒体,意欲使其边缘化

针对主流媒体对特朗普执政理念与方式的报道。就任总统第二天,特朗普就在视察中情局时高调宣称:“我正在与媒体进行一场战争。”根据追踪特朗普推特的网站“特朗普推特档案”(Trump Twitter Archive)的记录,自当选总统上任500天内,已经总共发布了3496条推特,平均每天大约7条。在这些推文中,有224条同“假新闻”有关。称美国传统的主流媒体炮制对他不利的假新闻,是“全民公敌”。

2016年6月,作为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就宣布撤销《华盛顿邮报》参与自己竞选活动的资格。2018年9月特朗普批评美国《纽约时报》刊发的一篇匿名文章,发推特称《纽约时报》“再一次引用假消息源”。2017年11月发布推特,指责CNN新闻网的国际频道向全世界传播假新闻。此外,今日美国等新闻媒体都在特朗普的推特上榜的,它们均被特朗普用“不诚实的报道,诋毁我,偏见,撒谎……”等词语形容过。特朗普告诫民众,“不要相信这些虚伪的报道!”以至于在 2018年8月16日,《纽约时报》等350多家美国媒体各自发表社论,共同向特朗普“宣战”,抨击特朗普上台以来一直对媒体的恶意攻击。

特朗普借重社交媒体和白宫新闻发言人之口,一方面新闻事实被抛弃,以“另类新闻”作为标志,进入“后真相” 时代;一方面以“假新闻”标签主流媒体,在人们心中种下怀疑一切的种子。把主流媒体称为“人民的敌人”,把媒体说成是“反对党”,以此操纵党争,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反建制派总统,调动部分美国民众的情绪,动摇了美国“第四极权力”的基础。

2.加大对传播的控制,封闭国外信息输入渠道

继指责俄罗斯黑客操纵美国大选后,2018年9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授权对干涉美国选举的国家、实体或个人进行制裁。所谓干涉美国选举,不仅指对选举或竞选基础设施的干扰,还包括宣传和传播虚假信息等。根据行政令,一旦发生上述情况,美国情报机构将在45天内对外国干涉美国选举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将相关信息交由司法部和国土安全部在45天内决定是否进行制裁,如果国务院和财政部觉得相关制裁不够,还可以追加制裁。

2018年9月25日,特朗普在纽约联合国大会发表的演讲中指责中国干涉美国政治。2018年10月4日晚,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表演讲,指责中国试图通过宣传和影响力行动来影响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

“后美国世界”显示出美国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各国发展利益的调整、世界发展格局的调整,如何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坚持各国发展道路与实现世界共同发展而必须的思考。“美国第一”与“后美国世界”完全背离,无视多极化的存在,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完全抛弃合作和对话的机制。而是将美国民众的焦虑转化为了一种情绪,特朗普以此赢得了大选,并将竞选策略变成了治国政策。显示出特朗普主导下的美国作为既得利益获得者不愿意失去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主导权和规制制定权。

“美国第一”使得国际传播从主体间交往转向了应对主体霸权。中国作为发展最快的新兴国家被推到了对立的前沿。但“美国第一”并不能改变“后西方世界”的大格局。多极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主体间性国际传播范式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传播的主导范式。

四、针对“美国第一”的我国国际传播对策

针对“美国第一”带来的逆时代效应和不确定性,我国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要紧紧把握后西方世界和后美国世界的时代特征,秉持国家间的主体间性,面向世界,着眼不同国家的需求,针对不同国家间的诉求,把握以下的核心传播环节:

第一,面向世界,科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当今世界不但是一个“地球村”,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新华网,2014年3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3/28/c_119982831.htm。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承认当今世界存在差异性;其二必须意识到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这要求世界各国通过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加强合作,从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种种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2017年2月,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从而达到胡塞尔所说的意义“共呈”。

后西方世界,国际交流和交往成为传播全球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统计表明,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中,中国领导人出访了28次,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实现了对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元首外交的全覆盖、对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到20国峰会,中国领导人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与各国政要、专家学者和民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国际性交往报道也将成为传播报道的重点。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都大量刊发了这些活动的报道。通过对各国领导人在不同会议上发言的报道和评析,让世界了解到各国对世界发展的看法,从而获得最大的共识。

第二,面向周边国家,全面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国际社会要对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①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EB/OL],新华社,2016年9月04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9/04/c_129268987.htm。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发展平台,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通过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为支点,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周边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国内主流媒体加强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2013年至2017年,媒体有关“一带一路”报道的频次显著增长,从2013年低于50万篇/次,跃升到2017年超过350万篇/次。②程曼丽:《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回顾与展望(2009—2017 年)》,《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8期,第8页。2016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涉及沿线的30多个国家,讲述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这样就可以产生移情作用,加深当地民众对中国价值观的认识。埃及第一大报《金字塔报》董事会主席艾哈迈德·纳贾尔在于《金字塔报》网站刊文:“ ‘一带一路’将为各国带去巨大的机遇和利益,因而必将受到阿拉伯各国,尤其是埃及的欢迎。”③薛庆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舆情、实践与建议》,《西亚非洲》,2015年第6期,第37-38页。这同时表明,国际报道将“去中心化”,改变长期以来把西方国家作为国际传播的主要对象的状况,国际性报道将更加多元。

第三,面向西方世界,融合“主我”与“他我”于一体。

后西方世界显示出西方世界在新兴国家崛起对此造成挑战和冲击的焦虑。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主要的西方国家和新兴国家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④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年7月0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708/c1024-29391494.html。

后西方世界,国际传播不能再仅以自己的视点,从“自我”出发,一味地将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而是要重视到他国受众的感受,更必须关注其他国家等“他我”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将“他我”的报道纳入“自我”的报道之中,达到“共鸣”。针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民众,要使用美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向他们阐释中美之间的紧密联系。中美方面,从奥巴马在任时的“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到特朗普时代的“海湖庄园握手”、“参观故宫”,中国领导人与两任美国元首的会晤交往为双边关系指明方向。

相对世界的多极化,面对美国社会的分裂和两极化,我国要积极面向美国民众进行解读。国际性报道更加讲究互文性。互文性即“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⑤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947页.它的内涵是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以各种形式与其他文本相联系。“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就是中西方互文性的体现。《“跟着大大走”·美国篇》以生动的说唱形式出现,汇集卡通、快闪、美剧风、漫威风、饶舌神曲等多种风格,受到国内外网民的喜爱,在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等海外社交网站上得到大量转发。在海外社交平台的总点击量超过 200万次,80%的观看者来自美国本土。①程曼丽.《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回顾与展望(2009——2017 年)》,《新闻与写作》,2017 (8).

总之,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纠偏、拓展和超越。在“后西方世界”,要立足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遵循国际传播的主体间性范式。不同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传播权和发言权,需要遵循多元和互利原则,通过交往和交流达成共识,实现意义的“共通”。一切违背多极化原则的所谓“第一”的做法都是逆时代而为的行为,是无法获得世界的认同的。

猜你喜欢

美国优先主体特朗普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特朗普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