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活,月花四千五才能过?

2019-01-09熊建

求学·素材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消费观帖子生活费

熊建

最近,各高校迎来了开学季,一个大一女生在求助帖中希望母亲能多给一些生活费。消息在网络传出,一下子击中了大家心底最柔软的一块——每个月该找家里要多少生活费呢?

这篇帖子有三个关键点:第一,高中时上补习班,爸妈四千、五千地掏,眼都不眨,现在上了大学却抠了,一个月就给两千;第二,两千不够花啊,女孩子要买衣服、要买化妆品啊;第三,同宿舍的都挺有钱的,用的东西都挺好,为啥不给我多一些生活费呢?那么,这名同学每个月想要多少呢?4500元。诸位听众,切莫拍案。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个数目合不合理。

高中补习费用,严格来说,其实不算生活费,属于广义的学费。当前,校外培训市场格外火爆,花费高。家长虽然怨声载道,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不得不支出这笔费用。反正只要是有助孩子升学的教育费用,咱中国家长花起来,从来不眨眼。所以,发帖的女生拿学费和生活费相比,是对比主体错了位。事实上,除支付孩子的生活费外,这个女生的家长还要负担每年至少3万元的学费、住宿费。

那么,每月两千元的生活费够不够花呢?这其实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生活费包括啥恐怕都言人人殊,除了各家经济条件,不妨看看地区消费水平。按照该女生的说法,她在“某新一线城市”上学。咱们姑且就以全国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顶格水平”——上海来衡量吧。按照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74元,大概合每月6000元。这6000元创了房租、水电等硬性支出后,每月的生活费大概有一两千。从这个十分粗疏、格外简单的计算来看,每月两千的生活费够用了。

当然,爱美天性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多学生把买美容产品、买漂亮衣服的支出一并计入父母提供的生活费,也可以理解。只不过,对大一新生来说,青春就是最好的化妆品,并非所有的美容支出都是必要的。是基本开销,还是奢侈消费,恐怕要有把“尺子”。至于该女生说同宿舍其他同学的花费多,这就是典型的攀比了,不应该攀比大家都知道,不值一驳。

综上所述,诸位听众,可以拍案了。作为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大学生,生活费具体多少,需要根据各自家庭的不同情况,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把支出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对比当地的收入标准和周围同学的平均开销,4500元的要求合不合理,诸位相信也已经有答案了。

指责是容易的,但或许还要想多一点。为何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个人财务管理能力?这反映出过往教育的缺失。爸妈从小没有教给孩子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孩子长大后自然不容易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学校也不会考没教过的东西不是?

于大学生而言,“伸手要要要”“给多少花多少”的習惯需要矫正。设身处地体谅父母,财务管理量入为出,有空闲时尝试兼职按劳取酬,都应该成为学习、成长的重要一课。对此,一方面家庭教育不能一头沉,光盯着学习。生活的丰富性、现实的复杂性,也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另一方面,学校开设与理财有关的选修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财富观。钱非“阿堵物”,打开天窗说亮话,孩子才能形成更好的免疫力,您说是吗?

这正是:生活亦多伤,小儿不体谅;庭训需有术,莫忘当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点评]

这是一篇理性而有温度的评论,逻辑清晰,层层深入,语言简洁幽默。文章选取网上引起热议的关于大学生生活费的帖子理性而宽容地进行评论。作者首先对帖子反映出的内容进行分析议论:发帖的女生拿学费和生活费相比,是对比主体错了位;说同宿舍其他同学的花费多,是典型的攀比。随后作者表明,生活费需要根据家庭情况、城市消费水等来定。最后,作者又进一步思考其背后反映出的消费观、财富观教育的缺失问题,指出大学生个人要改正,同时家庭和学校教育也需跟上。

(钦州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张丽)

猜你喜欢

消费观帖子生活费
正确认识消费
发愁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
实话
暴力老妈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
高手是这样拍马屁的
我是怎样在坛子里堕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