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焚香啜茗』的雅俗之辨

2019-01-09赵建武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

赵建武

摘要:过往明清研究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即使社会史研究也多从经济角度探讨。近年来学者关注多转向社会生活、社会文化方面。明代士人文集笔记中所记载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经验、议论乃常为生活史、文化史研究者征引,并将其中个人之生活结合社会背景因素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界对晚明社会生活研究之专题论述,消费思想相关有林丽月《奢俭·本末·出处一明清社会的秩序心态》、消费社会相关有巫仁恕《品味奢华》、日常雅俗相关有王鸿泰的《闲情雅致——明清间文人的生活经营与品赏文嘴勘等。上述著作之角度方法皆有开,然论及明代士人饮茶风尚方面都不甚详尽,本文拟从晚明士人『焚香啜茗』的现象出发,跟随学界已有之士大夫消费文化理论试作文人行为背后的身份区别目的。

关键词:晚明士人;焚香啜茗;士大夫消费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J205;I2G6.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01-03

一、《事茗图》

唐寅(1470-1523年),江苏吴县人,字伯虎,号六如居士、逃禅仙吏、鲁国唐生、桃花庵主等。唐寅少有才名,曾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南京乡试解元,但因涉科场舞弊案所累,来年入狱(1499年)且自此绝于仕途。唐寅师周臣与宋元大家,山水、人物、花鸟均有盛名,为明四家之一。①本文拟以藏于北京故宫的《事茗图》为例观察明代士人饮茶风尚。

唐寅用笔多取法于北宋的李郭,线条工细精致,明润流畅,墨色渲染柔和,此卷《事茗图》纸本设色,纵31.1厘米,横105.8厘米,是唐寅为其友人陈事茗所绘。画面上唐寅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引首有文征明隶书『事茗』二字,卷后有陆粲书《事茗辨》一篇,卷右有乾隆御笔题诗:「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常丝。」落款附记:「甲戌(1814年)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并盖有「乾隆御赏之宝」,此画曾经耿嘉柞、清内府收藏。③

《事茗图》中人物衣实轻薄,且设色清新淡雅,山林苍翠,因而可以得知时值夏季。画作可分为三个层次,近景描绘奇石树从,中景为几间茅屋草舍,舍内一士人神态悠然地伏案观书,案上置有茶器,隔壁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一旁又置有风炉。舍前有一小溪,小桥上一人策杖而来,后面的童子抱琴跟随,沿小溪望去,视线就延伸至羣山飞瀑水雾迷蒙的远景。由此可见《事茗图》变现的是山野间的茶事,唐寅所画的茶舍,处在幽静清雅的山峦林间,这正是明代文人茶事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明代士大夫将「文人化理论应用于品茗环境的构筑,文士将品茶空间称为「茶寮」。在茶寮的设计上,将茶寮与书斋结合成为日常生活中休憩安顿的场所。明代茶人研究学者吴智和认为:「如果说,哲理思考、文学创作、史学著述是传统文人安身立命的寄托方式之一,则茶寮在文化生活史上应予特别的重视,因为饮茶生活无疑地是文人灵感、性灵的藉助物之一。」④这种「别置茶寮」的筑室形式也出现在文征明(1470-1559年)的画作中。⑤在半个世纪以后晚明文震亨《长物志》中也论及饮茶场所的选择:「构一斗室,相伴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⑥茶舍是当时文人生活的重要场合之一,在这里读书看画、品茗独坐、接友待客、长日清谈,也是小型雅集的聚会所。

而将茶寮设于山野间除环境的考虑外也有就地择水的便利条件。明代陆树声(1509-1605年)《茶寮记》中<煎茶七类>的「品泉」一则有云:「泉品以山水为上,次江水,井水次之。井取汲多者,汲多则水活。然须旋汲旋烹。汲久宿贮者,味减鲜冽。」⑦可见文人们对于烹茶时取用的水质来源十分讲究,以取之山泉者为佳。山野茗事可就地利之便汲泉煮茶,亦能藉山水寄兴逞怀。明代茶人许次纤(1549-1604年)《茶疏》当中<出游>一条云:「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乃茗椀熏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豪举未托素交也。」⑧

《事茗图》反映士人的高雅饮茶风尚,唐寅本人亦好茶,并曾以诗咏茶。⑨明代城市文化发展,大众饮茶普及,原本专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茶事受到庶民文化冲击,因此促使了文士团体将茶这种日常生活消费品特殊化、仪式化以塑造独特品味,并将文人风尚由「役于物」推向「艺于物」,借此构建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身份认同符号。通过仪式化的茶事也促使明代中晚期出现大量茶书与茶人集团。⑩在明人屠隆铐盘余事》、高濂《遵生八笺》、文震亨怅物志》,李渔《闲情偶寄》、张岱《陶庵梦-ra等作品中也都不乏对文人饮茶方式的描写。

二、『焚香啜茗』出现之背景

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身份区别一向明显,士庶官民的身份差异不因经济条件决定而是由国家『禁奢令』规定并休现在服饰、车舆、居家住宅、宴会等各种生活方式。这种基于社会地位对日常生活『秩序』的限制作为一种传统,始终延续在帝制中国历代王朝诏令。也造成士大夫群体普遍的一种『秩序情结』。11明初,洪武皇帝复兴礼制以革除民间蒙元胡俗。为维持「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的社会阶级制度,继承漠初以来的制度,「以房舍服色等第,明立禁约」,订立生活消费必领与社会地位相称的礼法。明太祖为身分等级制定的『礼制』体现在律令中以《大明律》<服舍违式>条为明显例子。王崇武指出,太祖时代律令在『恢复中国本位文化政策』下具有重要意义。

洪武、永乐朝以后,学界共识正统年间开始明代社会风俗转变时期。在江南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风气开始日渐奢靡,『十六世纪问题』逐渐涌现,经济政治思想诸多领域都有重大的变化。在城镇人口中,商业与服务业较传统农业手工业成为时人重要生业:『其地奢,则其民必易其生』。经济的冲击造成社会上士商地位的消长,余英时先生著作《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提出『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会合上面』。商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原先仅由士大夫群体独有的特殊消费活动如文物鉴赏行为被商人模仿,士与商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因而造成当时社会出现复杂的士商关系。

另外,社会上对于财富的观念改变,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再只有仕宜功名,社会风气日趋「奢靡相高」则财富这个标准就日益重,终于对「贵贱有等」、「安分守礼」的社会制度挑战。面对身分差别减小的冲击,一部分生活在富庶江南地区的士人因切身体会、家庭环境原因而萌发『崇奢』思想;社会秩序变动以及同时出现的风俗变动引起以晚明歙县知县张涛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时局的不安。另一部文人则致力于在衣食住行生活细节展现品位,以此突显身分,重建社会身分秩序。

三、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中的『焚香啜茗』现象

明中期以来,士大夫文人积极开展出一套「雅」的生活:「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也就是说将诸如书画、茶香、琴石等各种无关生产的「长物」(或玩物)纳人生活范围中。孙枝蔚(1620-1687年)在《溉堂文集》中言:「时之名士所谓贫而必焚香必啜茗,必置玩好,必交游尽贵者也。』,这种对『名士形式化』的讥讽也更显示「焚香必暖茗,必置玩好」已经成为名士的辨别标志。此「雅」文化成为区隔世「俗」的标志,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可用以界定士人身分。这种通过仪式化的饮茶风尚也促使明代中晚叶出现大量茶书与茶人集团。茶会是茶人集团以饮茶为主体,是藉「茶」发挥的一种器物玩赏、等山水揽胜聚会方式。在明人屠隆价考盘余事》、高濂《遵生八笺》、文震亨《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张岱《陶庵梦忆》等作品中不乏对文人饮茶方式的描写。明清士人饮茶,首论茶品,次论用水,再次讲究饮茶环境。另有茶具茶盏等名物要求和洗茶,候汤,点汤等技法要求。下面仅试从茶品、用水、环境三方面分析时人文集、笔记、茶书中涉及到饮茶的论述。

(一)茶品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下达诏令改革贡茶制:「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有司勿与。J明代沈德符撰肥理歹获编补遗》载:

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饮之宗。

制茶法的变化影响了茶叶的品饮法同时简化了茶具。从此明代改「唐煮宋点」式的煎饮为沸水冲饮。文震亨《长物志》载:

「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J

正是这种较前代简单的瀹饮法使得明代士大夫在品饮茶时更加注重r真味』:

饮茶精洁无过于近年,讲究既备,烹沦有时,且采焙俱用芽柯,无碾造之劳,而真味毕现,盖始于本朝。然在宋已有之,特以散片为下等,故缙绅皆不贵之耳。

另,观高濂《饮馔服食笺·高濂自序》中『首茶水,次粥糜蔬菜…』的次序可见时文人褒扬『本味』而贬斥『肉食珍味』。在之后的文人食谱中,『本味』、『真味』成了十分重要的『文人化』饮食理论,士大夫群体也以此与商贾『煎熬燔炙,杂以膟膫膻芗』过分追求烹调方法精细新奇而失去食物r本味』加以区分。巫仁恕认为,『文人化菜谱』以选择性的摄食表达『品味』和其他社会群体作区分并延续到清代,明清士大夫笔记对文人食谱中理论的赞同是一种基于社群的自我认同。

(二)用水

由于洪武改制后茶叶的形态由末状改为条形散状,明代茶的冲泡法也由唐宋点茶式改为沸水冲泡,并不加任何调味料。因此明代文人对于泡茶用水的要求相较于之前的唐宋更加讲究。鉴茶试水新规范的确立也成为『文人茶』,与『大众茶』的分野。

嘉靖年间,张源在《茶录》中写道:

山顶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火无香。

关于品泉择水,张源比较了山顶、山下、石中、砂中、土中泉水的特点。负阴的流泉胜于静止向阳的泉水。

以万历朝茶书为例,罗廪的《茶解》引用苏东坡《仇池笔记》的记录总结道:

瀹茗必用山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长,其味独甘。

《仇池笔记》云:

时雨甘滑,泼茶煮药,美而有益。梅后便劣。至雷雨最毒,令人霍乱。秋雨冬雨,俱能损人。雪水尤不宜,令肌肉销铄。

并在品水上,增加另一位万历年间茶人钱塘许次纤《茶疏》中没有发现杭州的甘露泉水:

武林(杭州)南高峰下,有三泉。虎跑居最,甘露亚之,真珠不失下劣,亦龙井之匹耳。许然明(许次纤),武林人,品水不言甘露何那?甘露寺在虎跑左,泉居寺殿角,山径甚僻,游人罕至。岂然明未经其地乎?

晚明士人屠隆在价考盘余事》中除了更细致地将煮茶之水分为『天泉-地泉』、『江水-长流』、『井水』三大支。不同于『用山水上』,屠隆首推『天泉』:

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唯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雪所致,实天地之流怒也。龙行之水,暴而淫者,早而冻者,腥而墨者,皆不可食。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情况。

可见晚明士人取水用水上,已经不再满足前代推崇之『山泉』,而转向开辟『天泉』,并进一步细化详列出了不同时节冷暖的『天泉』之优劣环境。

晚明文人同样将『品水』上升到感官品味能力,张岱《陶庵梦忆》其卷三<闵老子茶>为个中一例。王鸿泰先生文<感官、品味与文化身分——晚明文人的生活经营与品赏文化>论述详尽,此不多赘。

(三)环境

明代士大夫同样将『文人化』理论应用于品茗环境的构筑,文士将品茶空间称为『茶寮』。杨慎谓『僧寺茗茶曰茶寮。寮,小窗也。』在茶寮的设计上,将茶寮与书斋结合成为日常生活中休憩安顿的场所。明代茶人研究学者吴智和先生认为:『如果说,哲理思考、文学创作、史学著述是传统文人安身立命的寄托方式之一,则茶寮在文化生活史上应予特别的重视,因为饮茶生活无疑地是文人灵感、性灵的藉助物之一。』

茶人许次纤讲到茶寮的安排与布置:

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腾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孟,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傍列一架,巾悬之,见用之时,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盖,毋受尘污,使损水力。炭宜远置,勿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炽。炉少去壁,灰宜频扫。

小斋即小房舍,是许次纤最主要的饮茶的地方。通过对茶寮内部众多茶具茶器的陈列可知茶寮为泡茶的小室,与小斋分开,因此要求地势高、干燥明亮、清爽通风。这种r别置茶寮]的筑室形式早于许次纤八十年的文征明(1470-1559年)的时代就已出现,见于文征明的画作(1531年绘)、《茶具十咏图》(1534年)、《真赏斋图》。

在半个世纪以后晚明文震亨《长物志》中也论及饮茶场所的选择:『构一斗室,相伴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明季的大写意巨匠徐渭把适合喝茶的环境分为:『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宴坐行吟、清谭把卷。』这更是将文人画家情致所形成的绘画理念『经营位置』融于饮茶环境。这种对于饮茶空间的经营布局,体现了士人的闲情雅致。

正如王鸿泰先生所认为,这是他们将其闲情转化为美感世界起点,由此士人致力于塑造一种优雅的生活情境,在此让他们可以消磨时间,挥洒闲情,所谓的『卧游』,即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让他们游艺其中,让时间重新具有意义——一种非『世俗性』、现实性的意义与价值。

选择焚香作为『茶侣』亦是明代文人雅士为饮茶创造意境的方式。王鸿泰先生引用《长物志》(香茗)之卷首说明焚香与品茗相互为用,可以不同的闲隐生活中呼应不同心境情景。文震亨认为焚香用处甚多:『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焚香,可在夜半读书时r远辟睡魔』用以提神,在才子佳人私谈时『熏心热意』用以助情。『焚香啜茗』不仅是为日常生活增添情趣,这种极尽『感官之娱』的嗅觉味觉互为利用正是文人阶层独有的体验讲究。『必贞夫韵士,乃能究心耳』,普通大众商民难以模仿。

四、社会原因分析

英国艺术史学者柯律格(Craig Clunas)在其明代社会文化史专著《长物志:近代早期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地位》(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Early Modern China)[1991]以社会阶层流动角度解释晚明士人的文化消费现象。他指出晚明文人创造《长物志》等文物鉴赏手册反映了当时士人代表的文化力量与新兴商人经济力量的相互竞争。明代士人以创造[品味]的方式区分雅俗差异。这种雅俗的区分不只表现在文物与艺术品的鉴赏领域,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

上述通过介绍明代不断发展出来的r文人化茶事]品味体系,可以看出晚明士人的饮茶风尚与大众茶事渐行渐远。晚明的士大夫茶文化兴起了饮茶的社会风尚,而大众饮茶风气的普及又对士大夫饮茶文化造成冲击,这促使士大夫塑造f品味』,将f茶』这种日常生活消费品特殊化、仪式化,置于闲雅生活模式中,以构建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身份认同符号。

五、结语

明中期以后仕途不利之士人乃有意抗拒世俗,建构起有别于商贾附庸风雅的文人文化。『焚香啜茗』的感官品赏与茶寮书斋的雅境经营正是他们相互标榜并确认其身分特权的日常生活方式。陈继儒有言:r焚香煮茗,把酒吟诗,不许胸中生冰炭』。品茗本来是流行于各阶层的日常生活方式,明代士大夫追求茶品的本味、用水的天然、飲茶场所的闲隐都是为了营造一种超脱于世俗现实的意境,建立起一个区别雅俗的世界。这种藉物造境的能力即雅俗区分的关键。

注释:

①参见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台北:国立故宫,1976);刘芳如,<明中叶人物画四家-杜董、周臣、唐寅、仇英>,录于《明中叶人物画四家特展:杜董、周臣、唐寅、仇英》(台北:国立故宫,2000),页26-34.

②陈事茗,苏州文人,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王宠为唐寅的姻亲,故陈氏与唐寅也交往甚多.

③北京故宫博物院,唐寅事茗图卷,2019/1/1转引自: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4421.htm1.

④吴智和.明代茶人的茶寮意匠[J].吉林大学史学集刊,1993.

⑥见于文征明的画作(1531绘)、茶具十咏图(1534)、《真赏斋图》.

⑥引自(明)文震亨,长物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卷一,<茶寮>,(北京:中华,1985),页4.

⑦转引自张维晏,<以唐寅《琴士图》为例—侧写明代绘画中文人雅兴的再现>,《议艺份子》20(2013),页13.

⑧引自(明)许次纾,《茶疏》,录于《从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⑨(明)唐寅,《阳羡劣黝千金良夜万金花,占尽东风有几家。门里主人能好事,手中杯酒不须赊。碧纱笼罩层层翠,紫竹支持迭迭霞。新乐调成蝴蝶曲,低将散蜜蜂衙。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阳羡茶。二美四难俱备足,晨鸡欢笑到昏鸦。]引自廖宝秀,《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页77.

⑩参见廖建智.明代茶文化艺术[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2007.

11『秩序情结』一词参见林丽月,《奢俭·本末·出处—明清社会的秩序心态》,<绪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