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素养、造型技能、设计思维三位一体的造型基础教学

2019-01-09王岩松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静物物象素描

王岩松

今天,对于学习设计和造型艺术的大学本科生来说,图像泛滥、艺术资讯充斥耳目的现象让本是资源的“参考书”变成了“多项选择题”。如何“面对”比如何“选择”似乎变得更重要。“有好习惯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但“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系列课程的牵引和推进。因此,理性的判断和思考,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好习惯的逐步养成,正是我们在造型基础系列课程中所实践着的和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毋庸置疑,造型基础课程是造型艺术所有专业必备的基础课程,在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一直得到重视。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的造型基础教学是要训练学院所有设计类专业学生获得最初的创造信念和根据。它的最高目标是提高造型艺术修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在向学生渗透经我们筛选的美术资讯,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设计艺术学习的状态,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形成设计的思维模式。

国内多数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起源于绘画专业的造型基础,我们的课程也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造型训练课程。随着设计类各学科的发展和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逐渐减弱了对造型系列课程改革的制约,这有利于我们引入新的课程内容和训练方法。

1.素养提升与潜能激发

对于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艺术、审美的规律要学习。教师先入为主的专业性引导至关重要。“如果大学的第一年仍然耗费在用旧的态度重温旧的功课,那是致命的错误。”尽管初入大学需要有一个适应期,但入门的基础课程就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进程之中了,要让学生从心理上尽快进入设计学习的角色。我们提出了两个口号:一是忘记高考;二是第一节素描课就是设计的开始。理由很简单,高考前的短期应试训练尽管迅速解决了绘画造型的基础问题,但带有很多弊端。我们希望大一新生尽快从考前训练的模式和心态中走出,转换思路,从设计的角度思考设计专业造型的问题。尽管老师要引导,但一定要给予学生独立的判断和思考的空间。大一新生目前存在两个现象:1.几乎所有的新生都存在着艺术修养方面的不足,缺乏基本的艺术判断和经验积累。2.学生作业负担太重,没有业余时间思考,逐渐减弱对专业的兴趣。针对这两个现象,我们应及时制定出应对措施,在一年级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弥补和充实。比如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讲座和欣赏课程,提高培养学生在艺术修养和艺术见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在课堂训练的过程中带入一定数量的艺术史等知识性的内容等。

大一的造型基础课程首先以写生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对物质空间、质量和空间判断的理性层面上来。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绘画造型的基础,能够对形体、空间有较全面的把握。由客观地分析表达具体物象,逐步转入到由主观支配控制实物的图景表现,以及在心理原因作用下的艺术创造性思维表现上。

“素描的目的不只是为描绘本身,以素描作为基本载体,可以分解出很多不仅与绘画技能有关,并与整体艺术思维有关的一系列专门课题。通过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培养有创意的思维线索和实现的能力,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能干的人。”[1]同样,色彩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未来能够科学地使用色彩、准确地应用色彩,让色彩成为他们未来设计中的灵魂。

2.素描重构与色彩转换

“知识只能告诉我们对错,能力是靠训练出来的。”我们在造型训练的过程中分两步走,第一,借助素描造型的手段进行重构训练。第二,借助水彩、水粉进行色彩的转换训练。这两者皆在写生的过程中实现。

2.1 以素描为基本手段的训练

第一张素描就是设计的开始。以静物素描写生为起点,写生的静物以陶罐、金属器具、瓷器为主。因为从陶土到陶器,再从金属加工到瓷器,这是中国设计史的演进历程。在此过程中,首先,通过素描写生逐渐培养学生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进行视觉思维与设计的能力。在练习中逐渐了解造型的基本特点,逐步建立对两种空间把握的敏感性和进行空间性视觉思考的意识,建立起从设计的新视角重新解读作品的意识和能力,在素描写生中研究物象的结构、画面的构成秩序、骨架结构、节奏韵律等基本问题,增进学生对空间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从考前的单一表象模拟进入认知物象结构的阶段。其次,静物在空间中的结构写生与转换训练。转换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视觉观察的常规,打破原有的空间透视概念,对静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转换,建立新的形体概念和造型方式以及空间表现方式,使新的造型语言有机地形成统一的整体,训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思考物象与空间关系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开发学生在造型过程中的思路,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对人工形、自然形的认识与实验,解决未来在设计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空间限制问题,用多种语言、多变的表达方式,对未来设计过程中所能遇到的与空间环境的矛盾及解决方法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对写生的对象进行联想、创意与设计,并因此能够建立一种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重构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对所描绘的物象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一是从形态上分析:从形态表象到内部结构;从立体到平面,再发展到立体;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二是从思维上分析:从常规世界发展到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从感性思维发展到理性思维。三是从表现手段上分析: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从立体到平面;从写实到抽象。

抽象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抽象的、主观的、自由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采用重构教学的目的。一是“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构想出新的视觉图形,发现潜在的审美形式,并展开一系列的想象、转变为富有图形意义的平面意象。二是把形体剖析分解,重新构成超越物象的外在形式,对物象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创造出新的意象。”[2]

当然具体的训练方式是在有严格、规范的教学计划下进行的,我们会告诉学生我们的训练目的、过程和最终目标,以及每一个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等。让学生在一个非常清晰的过程中得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并且最终以自己满意的作品呈现。

2.2 以色彩写生为基本手段的训练

色彩课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应用色彩的能力。首先,获得从纷乱的色彩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色彩的能力。其次,获得从感性的描摹到理性选择的能力。第三,能从被动写生变为主动应用。第四,能从单一的写实到抽象的综合表现。第五,能把写生色彩转换为设计色彩。第六,科学地使用色彩、准确地应用色彩。第七,让色彩成为未来设计中的灵魂。

静物色彩写生是高考前必须完成的课题,而大学的设计色彩课程中的写生静物课题与高考的要求有本质的区别。其目的就是摆脱对物象的单一性观察和表现,由被动为主动,由感性到理性。而写生色彩的转换训练就是在训练学生逐渐摆脱高考模式,用新的方法与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写生色彩转换练习,发现新的色彩体系和应用方式,新的设计色彩应用方式被逐渐解读并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写生的对象有三种:其一,室内静物,有目的地选择;其二,植物,写生采集;第三,风景,写生中转换。

任何一种写生对象,都需要让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转换。最终,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多种造型表现和创意练习。采用静物、植物、风景等具体的客观物象进行写生重构。首先客观地对物象进行分析,而后具体地观察自然物的色彩及生态,增加对自然物态抽象意念的推想。既而在获得充分资料的情况下进入色彩转换的过程,将观察、写生采集的内容以转换表现的模式作为思考结果,并表达出来。

色彩转换的最终是色彩的抽象表现。从具体的客观色彩写生转换过渡到抽象表现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同学们通过写生转换,将自己的表现能力和主观愿望进行抽象表现,构想出新的图式和色彩的寓意表达。

总之,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问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然,动手去做要比知道更重要,在训练中要注重把握学生在审美的规律上的遵循。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艺术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鼓励学生善于打破常规,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值得画的内容和题材,因为加速成长的最便捷的方法是从生活中发现设计。当然,细节决定成败,做好今天的作业就是对未来的把握。

3.设计表达与心意呈现

“设计”一词,原意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为某项工作预先制定样图或方案。现在我们使用的“设计”(design)的概念源于意大利,广义上讲,它是对一件具体的物品进行制造前的实施计划。由此可见,造型基础课程是美术课而非设计课,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造型基础课在课程训练的过程中不去研究具体的设计对象,但只是研究造型并不能完成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无论素描还是色彩,需要在训练的过程中一直在围绕着“设计”进行造型的思考。由于课程的研究目的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设计产品,它的最终结果是二维的,是借助绘画和材料来表达的。作品设计、绘制及训练的过程,是设计思维的训练,是借助造型的重构、色彩的转换的方法进行思维模式的训练。学生最终获得的是创新的、有设计意图的平面绘画性造型作品。因此,结构与肌理、空间与尺度、光影与节奏、体积与容量等的重构,客观色彩与主观抽象色彩等方面的转换练习,成为我们造型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

设计专业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剖析,注重自我的生命体验,以及自我潜能的发掘,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特殊的视觉现象,并能敏感地发现生活中不如意的设计或需要改进的设计。因此,造型基础训练以人造形态与自然形态为媒介,通过素描这一造型手段对物象进行分析与描绘训练。首先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如何认知事物、如何观察物象、如何表达物象的能力,同时使其获得平面及空间视觉思维能力。

通过素描、色彩的造型基础训练,让学生在思考、表现静物、人物、人体、风景的基本结构特点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对结构、空间把握的敏感性及进行平面、空间思考的意识。以丰富、灵活的训练课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绘画基础与设计基础的关系,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艺术的感觉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的表现规律,为顺利进入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运用素描重构、色彩转换等方式进行静物、风景练习,重在启发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培养艺术的表现能力,强化和重新认识造型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以适应在未来的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课程学习遇到的造型语言多样、形式多变的特点,对造型基础与专业设计彼此相互关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4.结语

“古今往来的人才有五种类型:工具型、知识型、全面型、智能型、创造审美型。”我想,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创造审美型的人才。在朝着人才培养目标推进的过程中,设计基础课程担负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对课程的改革,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几个提升:一是审美经验和艺术素养的提升;二是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三是艺术理念、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

任何一个教学设想和计划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产生功效,最好的教学方案也难一劳永逸。我们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以提高我们的上课效率,我们注重知识的单纯性与综合性的传授,注重课程单元之间的连续性、渐进性、调节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我们随时根据每学期的教学现实而调整其中的局部环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教学实践才能检验我们教学思想的实用价值。我们必须付出更加科学有力的方式来完善我们已经获得的教学结果。教学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其中最有成效的资源并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实践后的重新发现。我们的教学研究持续到今天也仅仅是探索,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吸收新的思路和方法,发现教师自身的特色与学识素养。教师之间的配合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只有课程组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让学生获得能力的锻炼。当然,最终能否成才,依赖于学生自身的领悟和追求。因此,教改之路漫漫,唯有探索不止,方可达到佳境。

注释:

[1]徐冰:关于现代艺术及教育问题的一封信,http://art.china.cn/exclusive/2017-02/12/content_9331379.htm,2017-02-12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静物物象素描
潘明达作品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静物写生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汉素描
素描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静物(节选)
跟踪导练(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