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阴疽类疾病的中医证治❋

2019-01-09范洪桥刘丽芳熊家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温阳阳虚阴阳

范洪桥,周 亮,刘丽芳,熊家青,吴 芳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科,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长沙 410208)

阴疽类疾病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病因主要为阳虚或者气血不足,复加情志内伤或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等,主要病机则为寒痰凝结、经络阻塞、气血瘀滞。而《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高度概括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疽类疾病的形成也正是素体阳气亏虚或阳气受损而阴聚成形,是“阳化气”与“阴成形”功能失调的结果。本文试以“阳化气,阴成形”思想为指导,探析阴疽类疾病的发病机理与临床治疗。

1 “阳化气,阴成形”是人体生命活动功能表现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维持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春秋繁露·五行相生》[1]曰:“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说明“气”分为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2]云:“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对于“阳化气,阴成形”,张介宾注释到:“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也就是说,“阳化气”不能直接观察到,“阴成形”可以直接观察到。“阳”之所以化为“气”,是因为“阳”主“动”,阳动而散,所以化气;“阴”之所以成“形”,是因为“阴”主“静”,阴静得凝,所以成形。譬如天与地,“积阳为天”就是阳化气的结果,“积阴为地”就是阴成形的结果。“阳化气”与“阴成形”功能的辨证统一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而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简单地说,阳有化气的功能,可以把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因此阳以功能为主。而阴具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己的身体物质,因此阴以形体为主。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需靠阳的化气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讲,人体生理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概括为“阳化气,阴成形”。

2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阴疽类疾病的发病机理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相对偏盛,即通常所说的“阳虚则阴盛”或“阳虚则寒”。随着“阳化气”生理功能的减退,将有“阳消阴长”“阴成形”病理物质的出现。如阳气亏虚“阳化气”功能不足,不仅可直接形成水湿等无形之阴邪,而且可因阳气的推动作用不足、气化不利,无以推动血、津液等基础物质的正常输布与代谢,使基础物质积聚于局部而形成痰瘀等有形之邪。随着这种无形的水湿之邪与有形的痰瘀之邪在体内不断积聚,即可逐渐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发为阴疽类疾病。如在阴疽类疾病中,有形之痰阻少阳、阳明之经,可致瘰疬;痰凝乳络,可生乳癖、粉刺性乳痈;痰留骨节,可发为流痰等;瘀阻趾端,血行闭塞则发为脱疽、癌(岩)等,瘀血更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故许克昌在《外科证治全书·痈疽证治统论》[3]中论述:“六淫外伤,七情内贼,饮食不节,起居不慎,以致脏腑乖变,经络滞隔,气血凝结,随其阴阳之所属,而攻发于肌肤筋脉之间,此痈疽之所以发也。”

3 “温阳化气”是治疗阴疽类疾病的总体原则

阴疽类疾病以“本虚标实”为其病机特点,阳气亏虚是病之本,风寒湿邪侵袭、气血失和、痰瘀互结是病之标。治疗阴疽类疾病,王维德主张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原则。并在《外科证治全生集·痈疽总论》[4]中描述甚详:“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阳,何能厚其脓浆?盖以成形,血以华色,故诸疽平塌不能逐毒者,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毒,自能化解……世人但知一概清火而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必由脓,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岂可凉乎?”所以,在《内经》“阳化气,阴成形”思想的指导下,临床治疗当以温阳化气为先,温阳抑阴,促阳化气,促使“阳化气”功能得到正常发挥,使“阴成形”功能失调所产生的阴寒、痰凝、瘀阻等病理产物得以正常气化,使其逐渐温化而消散,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温阳可贯穿整个治疗的始终,以“温阳”为本,祛邪为先,结合局部病变的寒热虚实加减配伍,斟酌使用,方能祛邪而不伤正,温阳而不留邪。临证时可采用温阳清热解毒、温阳化痰散结、温阳活血祛瘀、温阳行气解郁、温阳扶正补虚等诸法。

4 典型病案

刘某,男,52岁,2016年7月20日初诊:右足间歇性跛行2年,静息痛3个月。既往有高血压10余年。2年前出现右下肢行走后乏力酸痛,间歇性跛行缩减至150 m,未予重视。3个月前出现右肢静息痛,入夜痛甚。查体示右足苍白,趾端青紫,足皮温低,足背动脉(-),股动脉(+),股动脉杂音(+),肢体位置试验Ⅱ/15 s,舌淡胖苔薄腻,脉滑。血管彩超检查左ABI:0.58,右ABI:0.30。西医诊断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诊断脱疽,辨证属阳虚气化不利、寒湿痰瘀阻络,治以温阳化气、化痰袪湿、活血通络。方以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熟附片(先煎)10 g,干姜10 g,桂枝10 g,炙麻黄10 g,细辛3 g,鹿角霜10 g,白芥子10 g,当归15 g,鸡血藤30 g,地耳草15 g,炙甘草6 g,10剂水煎服。

2016年7月31日二诊:治疗10 d后右足冷痛感较前减轻,静息痛也有所缓解,查右足苍白,趾端青紫,足皮温低,肢体位置试验Ⅱ/30 s,舌淡胖苔薄腻,脉滑。方药以加强温阳之力:熟附片(先煎)15 g,干姜15 g,桂枝10 g,炙麻黄10 g,细辛3 g,鹿角霜30 g,白芥子10 g,当归15 g,鸡血藤30 g,地耳草15 g,炙甘草6 g,10剂水煎服。

2016年8月12日三诊:服药10 d后右足无明显静息痛,遇寒后略有疼痛。查右足潮红,皮温可,足位置试验(-),舌淡,苔白,脉细。方药以久病必有瘀,加强活血化瘀之品:熟附片(先煎)10 g,干姜10 g,桂枝10 g,蒲黄10 g,当归15 g,鸡血藤30 g,炙甘草6 g,10剂以巩固疗效。治疗2个月随访患者足无疼痛,继续给予温阳行气活血续服,预防复发。

按: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学“脱疽”范畴,主要表现为下肢的各种缺血症状。本病既有足冷苍白、遇寒加剧、得温则减、下肢乏力、神疲喜静、舌淡胖、趺阳脉微等虚证之象,又有足趾紫暗、疼痛甚、苔腻等实证之候,当属本虚标实。本病的发生正是由于人体阳气亏虚、为邪所凑,阻于脉络,阳气不能流通布散,痰凝血液瘀滞为病。四逆汤乃张仲景为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细之证而设,用之有回阳救逆之效。况脱疽有四肢厥逆、畏寒身重、趺阳脉微欲绝之候,有是证用是方,故四逆汤为治疗脱疽之要方。阳和汤为王维德治疗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之主方,具有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配,可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两方合用,标本兼顾,既能直达病之所又能迅速缓解四肢逆冷疼痛、畏寒身重之忧。加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鸡血藤与当归配伍加强活血通络之功。

猜你喜欢

温阳阳虚阴阳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再见初恋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