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绝经期烘热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9-01-09李荟好王杰琼高明周牟翔宇蔡亚伟乔明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营卫滋阴绝经期

李荟好,王杰琼,高明周,牟翔宇,蔡亚伟,乔明琦△

(1.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济南 250355; 2.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济南 250355)

烘热是一种主观感觉,发作时患者感到有阵阵热浪自胸部向颈部及面部上涌, 同时上述部位皮肤可出现区域性、弥散性或片状发红,表皮血管舒张随之出汗,汗出后体温下降, 常伴有面赤、乏力疲倦、烦躁易怒等相关症状,轻者数日发作1次,重者每日可发作10余次,每次发作短则几秒,长可至数分钟且无规律性,以夜间发作最为频繁[1-2]。据调查,在40~65岁的女性人群中,烘热的发生率高达79%[3],是困扰围绝经期女性最为主要的症状[4]。围绝经期烘热症属于中医内伤发热范畴[5]。此症在中医古籍中并没有系统记载,但可散见于“崩漏”“汗证”“不寐”“健忘”“脏躁”等疾病中。本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国际上主要采用激素疗法(hormone therapy, HT)缓解烘热,但长期使用激素,存在提高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及卵巢癌发病率等隐患[6]。中医对烘热症有其独道见解,并已取得显著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古医籍对围绝经期烘热症的认识,对该症的现代文献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阴阳失调

1.1.1 阴虚 《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7]曰:“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 故内外生于热”,可见阴虚可致烘热。常见的阴虚有肾阴虚和肝肾阴虚两种。《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明确指出肾气虚衰与女性衰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且年逾40阴气自半。据此邓颖[8]认为,烘热是由肾阴渐衰、阴不潜阳、虚阳浮越所致。此观点亦得到刘瑞芬教授的认可。刘瑞芬[9]认为,肾阴亏虚是烘热的主要病因病机,绝经前后肾气衰、天癸竭,且妇女一生经、孕、产、乳、精血屡伤,易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 阴阳失衡故出现烘热。夏桂成[10]、褚玉霞[11]均认同肾阴癸水的亏损使阴不维阳、虚火内扰、阴阳平衡失调而产生烘热的观点。

陈俊[2]在认可肾阴虚为主要病因的同时亦强调肝阴虚的影响。《成方便读》[12]云:“肝乃生气寓所,为藏血之地……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精血同源,肾精不足使肝血化生无源,进而阳失阴藏、肝阳偏亢发为烘热。

1.1.2 阳虚 夏叶[1]提出阳气虚衰是诱发烘热的重要原因。七七之年,阳气虚衰,阴火内生,转化不及而出现烘热。李云慧[13]亦赞同本病病机以肾阳虚为主的观点。《证治汇补·发热》[14]云:“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是为阳虚发热,即肾阳受损、火不归经、虚火上炎发为本病。

余庆[15]根据《脾胃论篇》对阴火的阐释提出烘热可由脾胃阳气虚弱、升清不足、阴火上冲引起。屈振挺[16]等亦认可此观点,认为脾胃元气亏虚,阴火得以上乘,而阴火上乘正是烘热发病的关键所在。

1.1.3 阴虚阳亢 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上炎发为烘热。同时很多患者表示情绪波动或心烦发怒时烘热加重,表明此症与情志关系密切;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李佶[17]认为烘热为心肝火旺之表现。

1.2 气血失常

近几年有专家指出,不仅脏腑阴阳失调可导致烘热,气血失常亦可引起。清代医家王清任[18]曾论述血瘀所致烘热的发病特点:“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为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在轻者,或烧一时。”乔连厚[19]、傅淑平[20].、李义方[21]等均赞同血瘀致病的观点,围绝经期肾精匮乏,肾阴虚衰,津血化生不足,致津枯血燥、涩滞不畅而成瘀;同时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阳偏亢、热灼津液加重血行瘀滞,是围绝经期烘热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

崔振波[22]认为烘热由营卫失和所致。营气、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卫气、水谷精微中的强悍部分慓疾滑利,行于脉外,护卫肌表,滋养腠理,营卫协调则肌肤温润,营虚于内则卫亢于外, 阳强不能密,故见烘热汗出。王加维[23]亦赞同围绝经期肌肤感觉异常是由营卫不和引起的。

1.3 其他

《脉经》[24]中所言:“冲之为病, 逆气而里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其面翕热如醉”与烘热症状相合。由此王晓萍[25]认为,阴维、阳维、冲脉病变也可引起烘热。宋卓敏[26]亦赞同冲气失和上逆为病则见烘热的观点。李晓玲[27]在临床治疗烘热时发现,患者多呈现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蕴之象,故提出烘热是由围绝经期脏腑机能衰退、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所致。王健康[28]则认为,围绝经期烘热是因情志不舒等诱使肝气郁结,肝失于柔养,气滞津凝成痰,日久化热,痰热进一步阻滞肝胆经脉所致。

2 辨证施治

2.1 平衡阴阳

2.1.1 滋阴 邓颖[8]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以滋补肾阴为主,自拟滋肾汤,用知母、山萸肉、仙灵皮各15 g,酸枣仁、煅龙牡各20 g,百合、浮小麦各30 g,鳖甲10 g滋肾养肝,潜纳浮阳;又配以适量淫羊藿滋补肾阳,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疗效显著。刘瑞芬[9]、褚玉霞[11]亦认为,本症在治疗上应注重滋肾益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均选用《脉因证治》中所载知柏地黄汤加减以滋阴清热,每获良效。桑海莉[29]则选用熙坤汤,熙坤汤由八珍汤、二仙汤、牡蛎散化裁而成,补肾滋阴、调整阴阳气血使之平衡。方中熟地、白芍、当归、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等填补肾精,配以巴戟等滋补肾阳、阴阳并补、增强疗效。孙巧云[30]用养阴清热汤治疗烘热, 方用龟板、生地滋阴清热,知母、黄柏、地骨皮清虚热除烦,佐以当归、熟地、黄芪益气养血;龙骨、牡蛎敛汗效果良好。马大正[31]认为,围绝经期烘热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2]中所载“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面色如醉”的描述非常相近,遂用镇肝息风汤治疗,方中诸药均有滋阴潜阳之效,龙骨、牡蛎又可重镇安神,生龟板、生鳖甲平肝息风,天冬、怀牛膝等镇摄浮阳,治愈率达100%。

陈俊[2]采用中药结合推拿、针灸的方法治疗烘热。药物选用龟甲养阴片,君药制龟甲、制鳖甲滋阴潜阳、清虚热;臣药覆盆子、制菟丝子、制何首乌、牛膝、枸杞、狗脊有补肝肾精血之效,佐以山药、熟地、当归、女贞子等滋补气血、活血化瘀、标本兼顾;按揉膀胱经、脾胃经,捏脊,搓擦命门、八髎穴,提拿小腿,点按血海、三阴交等穴位;同时结合毫针刺法,针刺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再配合艾灸取悬灸雀啄法,每穴灸5 min,三法联合滋阴补肾、平衡阴阳,效果显著。李种泰[33]选取复溜穴、阴郄穴埋线治疗,以培补肾气、养阴固表;张盛之[34]采用中药敷贴,将五味子、五倍子、何首乌、酸枣仁等滋阴补血药贴于神阙穴,均取得显著疗效。

2.1.2 补阳 夏叶[1]认为,烘热为肾阳虚衰、虚火上炎所致,故法当温肾秘阳,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治疗阳虚发热的方子, 均具有参考价值。屈振挺[16]认为,应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胃,固护元气,益气升阳,降泻阴火;除补中益气汤外,余庆[15]还采用举元煎、六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补气健脾、升阳除湿,他们均从调理脾胃、益气升阳入手,执中央以灌四旁,使紊乱的阴阳气血得以纠正,烘热得减。

2.1.3 滋阴降火 李佶[17]首重清心平肝。认为此病虽以肾虚为本,但肾虚只能推迟不可逆转,心肝火旺虽为标,但是导致诸多症状的直接诱因,故可从清心平肝入手,重新匡扶人体阴阳平衡,据此他研制了更年宁心颗粒,选用黄连、麦冬、丹参、白芍、龙骨等药降火除烦、疏肝解郁、平心安神;褚玉霞[11]选用《医级》中所载杞菊地黄汤滋肾养肝,滋阴降火;王大增[35]则选用清心平肝汤,方选黄连、麦冬、白芍、白薇、丹参、龙骨、枣仁,均取得满意疗效。

2.2 调理气血

连华敏[36]认为治疗上唯调达梳理、宣通和畅为宜,小柴胡汤气重味薄,运转气机,善调气血,遂用之。乔连厚[19]认为应化瘀理气兼补肝肾,用血府逐瘀汤、逍遥散、二至丸加减,同时辅以心理疗法,疗效显著。李义方[21]用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地黄养血活血,栀子、赤芍、牡丹皮凉血清热,丹参、三七、益母草等活血化瘀,取得了满意效果。戚翠萍[37]、王勇[38]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烘热,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生地、当归可活血祛瘀,柴胡、枳壳可理气宽胸,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疗效可靠。

崔振波[22]选用桂枝汤,使营卫恢复协调,病自愈。王加维[23]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是调和营卫、燮理阴阳,采用补肾与调和营卫相结合的方法,使机体质量新恢复平衡。陈小玲[39]则先用桂枝汤或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待症状改善后再调肾之阴阳。

2.3 其他

王晓萍[25]认为,奇经八脉的病变对本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冲脉之气上逆所致的烘热法当理气降逆、调理冲脉,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之。李晓玲[27]等在临床中发现,患者多见湿热内蕴之象, 遂从清利湿热、调理肝脾入手,湿热既清肝脾既调,则烘热得退。王健康[28]针对痰热阻滞肝胆经脉的病机,清利肝胆、理气化痰,用蒿芩清胆汤取得良好疗效。

3 讨论

基于以上综述可知,不同医家对烘热病因病机的认识虽有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代谢异常和奇经病变之不同,但大都认可本病以肾虚为根。然人的生长壮老已为生命的正常规律不可逆转,故在补肾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采取相应调理阴阳、调和气血、清热祛湿、调治奇经等方法。

围绝经期是女性由盛转衰的过渡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明显,易诱发多种症状;但绝大多数患者均有烘热一症,且烘热贯穿于围绝经期始终,因此对烘热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虽已取得一定疗效,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毒副作用不清,限制了其推广使用,亟待相关研究阐明其作用机理。且中药、针推等单一治法往往只能对症状较轻者起到良好治疗作用,对症状较重者偶有不佳。此外,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心理因素也对本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针药并举、内外兼施等多重治法结合配以心理调节,或许能显著提高疗效。同时适当的休息娱乐、体育锻炼也是缓解烘热的有效举措。

猜你喜欢

营卫滋阴绝经期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芬吗通联合坤泰胶囊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秋日滋阴润燥佳品——百合
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研究
秋季养生 重在滋阴防燥
围绝经期避孕失败的原因及必要性分析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秋天滋阴败火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