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有声的思想,关注文化中的文化
——“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高端论坛暨音乐美学专题笔会”综述及思考

2019-01-09邹如愿

音乐文化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想史美学学术

邹如愿

2018年6月8日至10日,由中国音乐美学学会、西安音乐学院主办,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的“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高端论坛暨音乐美学专题笔会”在西安举行,国内多所音乐学院、专业艺术学院及综合性高校的学者、专家齐聚,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交流与分享。西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张立杰教授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宋瑾教授先后致辞,共同表达了对专家、学者们发言的期待、欢迎和感谢。

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分三个议题板块,先后由43位学者进行了发言。①会议内容涉及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及近现代音乐思想学理、学派、学人、学脉研究,以及音乐美学专题笔会杂论。参会学者们展现了多思善辩、探讨求索的思想气质,为本次会议营造了敏锐、严谨的交流氛围。现将会议综述如下。

一、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

当代音乐学人罗艺峰,其学术研究涉面之广、触层之深令人感叹。先生在音乐哲学、美学、人类学等领域皆颇有建树,尤其在中国音乐思想史这一学术领域,先生多年来的学术积淀,②以及在当下学术环境中对诸多“绝学”的坚守,让人心生敬佩。2013年底,其著作《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以下简称《五讲》)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正式推出,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罗艺峰首先关注到了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学科建设问题,并将其正式带入了此领域的学术议事日程,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范式”及其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也走在了前沿。因此到来的学者们,对先生在中国音乐思想史方向的研究贡献、理论方法、学术意义,以及在开辟“罗史”的历史观、材料观和方法观等问题上开展了专门的讨论。

开宗明义,罗艺峰在《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观、材料观与方法观》之发言中表明,历史观是研究历史的根本态度和立场,材料观、方法观受其统领,其特点源于中国学术传统和中国音乐思想的自身特性。在历史观层面,他提出应具备“综合的史观、同情的理解和具体的解悟”。他从中国古代音乐的学科综合性事实出发,明确了其“普遍联系和整体思维”的思想范式,赞同音乐史之“专”的同时,更强调它的“通”,要求关注更为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形成“综合的史观”;同时他也要求必须“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了解古人的“历史意见”,从而“不取‘抽象解悟’的态度而追求‘具体解悟’的落实”,③关注思想的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地方性与个体性等方面。对于“材料观”,先生阐明了“生与熟、新与旧、官与民”的具体意义,认为精英的言说并不是唯一有价值的史料,民间文献、边缘文献等所谓的“边角料”都应充分利用。在“方法观”之层面,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必先“跨学科”,同时要以“长时段”的方法凸显“时间结构”和“历史景深”,而“个案化”则是在“长时段”中将不同对象“具体化”,使其相互配合,共建历史研究的“方法丛”。

(一)音乐思想史与音乐美学史之关系

叶明春在《中国音乐思想史是不是要取代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发言中认为,自《五讲》出版以来,中国音乐思想史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为厘定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路向,必须明确:中国音乐思想史是不是要取代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学理如何成立,其基本任务到底是什么?在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学理中,美学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回答,他将“蔡史”与“罗史”④之研究论域、史料选用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得出如下结论:1.罗史并不是要取代蔡史,前者的论域大于后者,两者在研究对象和观测点上各有侧重。2.二者为对立且统一的关系。3.中国音乐思想史作为新兴学科,学术界应给予适当的重视。4.中国音乐美学史理应从“是什么”到“为什么”进行深入拓展。5.两种史论不是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两种史论的研究都有其“题中之意”。汪申申《中国音乐美学史与音乐思想史》之论题,认可《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部煌煌巨著之学术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对罗史《五讲》的推陈出新大加赞赏。他认为与其削足适履,把中国古代丰富的音乐思想套上西方“美学”的笼头,不如走出藩篱,将“音乐思想”这条路越走越宽。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有其时代意义和启迪价值,他号召大家多关注新发现、新材料,从而拓展学术研究的空间,达到解放学术视野,更新研究方法的目的。王军《“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评罗艺峰音乐思想史研究中的历史重建意识》一文分析了罗艺峰的历史“重建”策略,认为不应将音乐美学史和音乐思想史作绝对的分开界定,因好的研究者不会舍弃任何一类材料,也不会放弃更好的阐释方法,不能为了划清界限而将二者绝对的概念化。

(二)关于“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

邢维凯之《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人本主义立场》一文认为,蔡仲德先生之《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理论意义。而谈及罗史之史学观时,他不赞同“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这一观念,认为完全重构历史语境是绝无可能的。所以他呼吁大家要重视当代视角,保留今人评判,认为我们的确不可简单地否定前人,但也不能丧失自己,应立足当代,切不可厚古而薄今。范晓峰在《有关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感想》中认为,“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并不是真的要回到古人的观念当中,这是一种能够超越主体自身认识局限的策略,这一历史诠释方式拓展了思想史研究的“合理域”,避免了权威的诠释作为唯一的回答和论据,开阔了学者们独立思考的空间。谢嘉幸之《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当代阐释——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的罗艺峰之问》也对“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进行了解析,他将其与狄尔泰阐释学的历史观进行对比,阐明了罗史追求“具体解悟”的历史人类学内涵。

(三)对“师者”罗艺峰学术生涯的探究

罗艺峰先生的三位弟子皆对授业恩师的学术生涯、研究成果及学术贡献作了总结,但其侧重各有不同。袁建军在《筚路蓝缕,孜孜以求——罗艺峰教授与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一文中认为,中国音乐思想史这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涉及了中国音乐哲学、伦理、教育、社会、科学、美学、宗教思想,学科综合性极强,其中包含许多音乐学极少涉及的领域,为其创生了多重的学术附加值和隐性的学术增长点。张俊杰《微观思想史何以可能?〈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的学术史意义》一文,讨论了罗艺峰学术视野的转换(由音乐美学史向音乐思想史),回顾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范式,认为《五讲》的诞生在这一学术史历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孙小迪《罗艺峰师者的学术视野及其音乐思想学脉研究》一文提到了先生在教学中使用的“三阶四角”教学法,也即在教学中注重三阶(学理建设、现实关切、历史兴趣)的建设,并从四角(中、西、古、今)层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而罗艺峰的学术挚友、《五讲》的出版人、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在《罗艺峰的〈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一文中点明了《五讲》的学术意义,也即“它不仅是一项全新视域的音乐学新研究,而更重要的是,《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表明了中国音乐学正在逐渐拆除传统的藩篱,走向更深层面、更为广阔的范畴和领域的探索”。⑤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深刻的也是合乎实际的,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中国古代及近现代音乐思想学理、学派、学人、学脉研究

纵观整个文明历史,在这一伟大的进程中,音乐作为“有声的思想”,⑥伴随着众多学理、学脉、学派的发展,在此间汇聚、变迁。在明确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的轴心思想地位后,罗艺峰认为中华文化开启了她的“大开”与“大合”。该进程中既有魏晋阮籍、嵇康思想之“歧出”,又有丝路汉唐“佛学”“胡风”之融变,其脉路远衔宋元明清“理学”之“大合”,且近接“西学”“唯物”之东渐。正如《五讲》所言,我们的文化正处于历史的又一轮回之中,而本单元的各类研究,正展现了音乐思想“历史脉动”之一瞥。

(一)中国音乐思想学理研究

宋瑾在《从音乐思想史角度管窥儒道同工之藉琴涵养》一文中认为,儒道虽然在“出世入世”选择和相应的言辞行径上不同,但在个体修身养性的文论实践上相通。孔子《大学》之“止、定、静、安、虑、得”等,庄子“心斋”之“耳听、心听、气听”等,以及仲尼与颜回之对话,皆表明修身养性乃“齐家治国平天下”或“同于大通”之必经初阶。从操琴仪轨看,琴道含“身道”“衣道”“境道”“水道”“香道”等,阴阳五行皆具,体现出天地人乐共融的气象。王小盾的论文《上古中国的“乐”和“音乐”——写在〈中国历代乐论〉出版之际》解释了中国古人理解“音乐”事物的“乐”“音”“声”三分之观念体系,阐明了由“风”生“律”、由“律”生“音”、由“音”生“乐”的历史过程,认为“律”被视为“乐”的本质,律、历、度、量共生一体,而最初的音乐理论是在“听风察气”中建立起来的。李玫在《文献中反映出的乐律学思维发展、成熟及变迁》一文中,介绍了中国律学的深厚传统与各类丰富多样的音律实践。认为音律问题体现了大国意识的直接投射,标准音是统一度量衡的国家行为中的重要指标,促成了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内涵的乐语表述特征。崔宪《“不存在”中的存在——律学数据的理论意义》一文认为“律”作为“乐”之内核,在解决旋宫问题上作了很大努力,从而律学在确立天文历法,人伦道德、社会秩序与维护王权稳定上皆有作为。同时律学展现出的统计学之“零轴”,将人耳的生理构造与心理审美反应在了数理层面。薛冬艳在《从朱载堉〈律历融通〉管窥中国古代乐律思想的学理渊源和理论建构》中认为朱载堉以河洛为源头,论证了律与历的阴阳关系,阐发了“至天地万物莫不尽其妙”之义,是具有中国“阴阳学”理论根源的,以中、和为学统的思想体系。刘承华的文章《〈文子〉音乐美学中的“所以声”》认为“所以声”的特点是“无声”,具有“创造性、派生性、动力性”,能够支配“声”,但又与“声”不同。其“不为物唱”“不制于乐”而由“声”进入“所以声”的审美特点,与庄子之“得意妄言”大体相同。王晓俊《〈乐记〉“乐本篇”中的图腾之“乐”辨析》一文解释了关于“乐”为“图腾合文”的理念,并将乐的甲骨文对比了葫芦图腾和先祖树图腾之形态,解释了“乐”的原始意义。罗希在《“人头鸟身”意象的符号演变及其音乐审美》中从图像学的角度对“人头鸟身”的形象进行了释义,而后结合相关“有声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从音本角度讨论“人头鸟身”类音乐文化在宗教中的思想表达。孙晓辉之《〈律吕正义后编〉之“乐谱通例”的音乐思想探析》,分析了《律吕正义后编》中器乐和声乐的谱示结构,认为多重谱式之间虽“义各有取”,但“殊途同归”,表现了“公尺即律吕,乐器无古今”的音乐思想。白英的发言《对中国古代蒙学著作中音乐观念的认识与思考——以〈蒙学十三经〉为例》,讨论了《蒙学十三经》音乐教育观念,及其“礼乐”“乐律”“乐器”的教育思想。张珊《论音乐时间观——结合僧肇〈物不迁论〉的时间思想》一文解析了东晋僧肇关于“动静”“今昔”“彼去”等理念,并对音乐的时间性质展开了自己的思绪。张诗扬之《明清琴论与画论之间的美学共性与差异》讨论了明清时期画论与琴论的审美异同,从“心、气、意”三方面阐明了二者间的审美共性。何艳珊之《再论“音心不二”》对罗艺峰之《音心不二论:仿僧肇笔意》进行了回应,再度诠释和解析了“二而不二”的唯识理想境界。孙佳宾《从〈溪山琴况〉的美学观看中国传统古琴艺术的价值取向》一文认为《溪山琴况》具有宠“和”、趋“淡”、求“静”、慕“古”等审美特点。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学人研究

中国音乐学理之发达,无不以“人”为其根本,而众多“学人”之精思,无不伫于思想脉路之根基。陈荃有《谈冯文慈的学术批评思想》一文充分展现了对学人冯文慈“精思”之敬意,也为此会议的学人研究定下了基调。他详细介绍了冯文慈学术批评实践的历史脉路,认为耿直、倔强的个性与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是催生冯式批评的主因。而支撑其批评观念的要素,既有唯物史观的统领,也有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坚守,更有微观史料和宏阔视野的深度结合。同时,对师长、友人的直言不讳,在批评中持之有度的学术人品,以及面对反批评时显露的坦荡胸襟,皆为冯氏批评之特色。所以陈荃有先生认为,21世纪中国学术需要冯式批评,虽斯人已逝,我们仍应呼唤冯式批评!刘勇《浅谈杨荫浏的音乐起源观》一文介绍了杨荫浏之《中国音乐史纲》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创作、编写历程,对《史纲》中音乐起源于“欲望”的说法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史稿》中将音乐起源“欲望说”改为“劳动说”的原委进行了分析。王少明在《“立美”的本体维度与方法视域》中分析了赵宋光学术研究的哲学人类学、“理式”论、实践论、工艺学维度,并介绍其研究中展现的辩证法、逾限法、数理法和负方法视域。贾波《茅原音乐美学思想初探》一文,分析了茅原在研究中展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和工艺学方法。杨赛《萧友梅的歌曲创作》的发言介绍了萧友梅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认为其非常重视“音乐文学”的教育与实践。马卫星之《施光南歌曲创作的总体思想及美学特征》分析施光南音乐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与民族性,认为他是现代通俗题材歌曲音乐的重要拓荒者与建设者。王杰的发言《艺术和审美如何改变世界——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为例》独具特色,采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分析的视角,认为冼星海的创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为核心的艺术,展现了中国革命时期“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结合的审美双螺旋结构。

(三)音乐与音乐美学史

毛睿《从涓子到李贽:饶宗颐“琴心论”的美学史意义》一文汇总、比对了“琴心论”的各家之言,并以此介绍、分析了涓子“琴心”,《白虎通》“琴禁”及李贽“琴心”的多重阐释,提炼出饶宗颐相关琴学研究之史学释义的同时,认为相同概念下的古代音乐思想可能会有不同内涵,不应跳入固定的历史诠释模式,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历史。安晶《自然人性论对明代曲论思想的影响初探》一文认为,当“自然人性论”中“欲望的合理性”及“情感的天然性”之思维与戏曲碰撞后,实现了从明代前期戏曲的“理学教条化”向明代后期戏曲创作之“重情”的转向。杨和平《由美育思想到艺术行为的学理路向——取蔡元培、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的视角》一文研究了近代音乐美育教育家群体,并细数这一群体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冯心韵在《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主流辨析》一文中介绍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肇始,并详细地梳理了此历程中的各家观念。

三、“音乐美学专题笔会”其他研究

黄汉华《音乐符号行为中的身体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之思考》一文研究了身体符号行为在音乐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分别谈及了物、身、心、音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认为在这些因素组成的关系链中,身体是重要的行为中介。何宽钊《15世纪:意大利为什么不是引领者?》一文认为,15世纪意大利还在承袭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精神,其音乐的即兴特征导致作曲意识和作品概念的缺失,使得艺术家难以产生影响力。冯卓慧《由乐器研究引发的美学疑惑》一文从浙江省博物馆藏琴的测音过程谈起,分别针对“彩凤鸣岐”“秋鸿”“疏影”三张古琴的散音、泛音及按音进行实测,发现这些结果与琴家对声音审美的判断基本一致,于是提出了审美是否可以实证的疑问。王学佳之《隐喻地感知音乐的运动及表现——斯克鲁顿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从斯克鲁顿对声波—声音—乐音的关系考量出发,认为人类理解音乐过程中的“隐喻性感知”是斯氏的美学思想核心。郑茂平之《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及其表现形式》介绍了“字词联想”聆听实验的实测结果,表明听赏中国民族音乐时,受试者多用“神、意、气、味”等注重“悟”的词汇来表达自身感受。邹如愿《开放的音乐文本思维转向与跨文本性研究》一文从封闭“作品”到开放“文本”的观念性转变谈起,而后在开放文本理念的视域下,运用“跨文本性”及其分类范畴,结合不同的音乐学研究进行论述,分类细化地探讨了音乐文本之间的“关系”。自此,全部代表发言完毕。

四、对本次会议的思考

此次会议,是中国音乐思想史学科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而学人罗艺峰的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也具有时代性意义和变革性贡献。如韩锺恩所言:“罗史的主要特点在思想与文化的关系。也许,就此简单理由便可认定:中国音乐思想史应该是可能引发学科增长的一个写作范式。”⑦就此,宋瑾也曾谈道:“近年来中国音乐界一直在探讨走出西方中心的途径,主要着力在建构(发掘)本土音乐话语体系。罗艺峰的《思想史》就是这样的努力和成功之作。”⑧所以,罗艺峰先生秉持的学术信念,以及对学术范式“重铸”和“塑型”的孜孜以求,可谓是无忘古人,不负先贤。

但“罗史”的诞生也伴随着不可回避的争议。相较于“蔡史”,罗艺峰认为:“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是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开拓性著作,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目前在这一领域还尚未见有其他著作可出其右者,该书无疑是音乐思想史的专著,音乐美学是最富思想性质的学科。”⑨作为罗艺峰先生的弟子,本人也多次在恩师授业时得知,蔡仲德作为恩师的良师益友,两人常在一起讨论中国音乐美学和音乐思想问题,虽然中国音乐思想史和美学史并非同一个学科,但是它的诞生立足于前人的积累,蔡先生给予了恩师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他首开的“士人格”研究极富传统文人气质,其“人本”研究立场,走出了西方美学“神本”的圈层,创生了中国式音乐美学史研究范式,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诚如叶明春所言,“罗史”与“蔡史”并非绝对对立,二者有统一的一面。对于“蔡史”,我们完全可以“照着讲”⑩,传承和利用蔡仲德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接着讲”⑪更加必要,后“蔡史”及其人本理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广袤的研究领域。而“罗史”的诞生则是“错开讲”,罗艺峰曾说:“中国音乐思想史学科的建立,绝非是要取代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它们都有各自的任务、对象、材料、方法和学科目标。”⑫“美学”与“思想”之不同,有如“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之间的交融与分明不言而喻,所以我们既应“美学”地建立美学史,也该“思想”地建立思想史。《五讲》的诞生,虽确立了其学科范式,但并未形成连贯的知识与材料体系,参会的学者们也期望“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学科建设能够更加完善。罗艺峰先生也曾坦诚地说道:“中国音乐思想史学科的建立,也非一人一时之功可以奏效,它需要许多同侪道友的加入,才能共同完成这一不负先贤和文化传统的任务。”⑬

最后,此次会议亦有不少罗艺峰的弟子参与其中。他们当中有在读硕博生、硕士、博士、科研人员与高校教师,目前的专业涉及音乐思想史、音乐美学、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方向,发言内容也并集古今中外,展现了“罗家军”⑭的风采。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宋瑾教授就此赞赏地说到,罗家军“有实力、有潜力”。同时,本次会议论题多样,学者们的发言准备充分、视野开阔、分析合理、解析得当,体现了综合性的知识系统与发散性的思维特征。所以,罗艺峰闭幕式上谈及的三点感受,最能概括整场会议,也即:专家学者们分享的新知识、新观念令人“开智”;整场会议充满了学术的思考和观点的思辨,令人“开思”;许多同仁、挚友以及学术新秀的踊跃参与,让他感到中国音乐学术人丁兴旺、大有可为,令人非常“开心”。于是,会议虽然结束,但思辨的乐趣还停留在许多学者的心头,对不同观点的交锋也正处于期待当中。

注释:

①本次会议提交摘要却因故未能发言的有:冯效刚《“智者”之“思”——茅原对马克思哲学之于音乐美学启示的解析》,夏滟洲《“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边界问题》,崔莹《感性的回忆——城市音乐文化叙事漫谈》。

②罗艺峰在中国音乐思想史领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多年的积累,发表过《禅画、禅乐与艺术上的“不表达”哲学》(1988)、《思想史视野中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美学》《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中国音乐思想与古代的音乐占候术》《从〈韶舞九成乐补〉的数理运演看古代音乐思想的范式特征》《往生路上的歌唱——净土宗音乐与音乐哲学初探》《音心不二论:仿僧肇笔意》《圣王作乐与国家宗教》《从美学史到思想史:寻找学术“铸式”的转型与转向》《从的柷敔的器用及思想内涵看雅乐在东亚的文化可公度性》《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思想史、〈中庸〉与音乐美学的新进路》《从天人秩序到内在道德自觉:礼乐关系的思想史意义》《道家先秦四子的音乐思想》(2018)等文。

③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第27页。

④“蔡史”为蔡仲德之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罗史”为罗艺峰之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

⑤洛秦:《音乐思想:音乐文化中的文化——罗艺峰的〈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载《音乐艺术》,2013年第4期。

⑥“音乐,是有声的思想。”详见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第1页。

⑦韩锺恩:《从文化的文化到之所以是的文化——通过写作范式给出学科增长并有效误读再及学科驱动可思的声音世界——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高端论坛演讲》,载《交响》,2015年第3期。

⑧宋瑾:《“思想史”寻觅的音乐之根——读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载《交响》,2015年第3期。

⑨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第57页。

⑩叶明春:《“照着讲”与“接着讲”——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面临的问题与前瞻》,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年第4期。

⑪同⑩。

⑫罗艺峰:《从美学史到思想史:寻找学术“铸式”的转型与转向》,载《交响》,2011年第3期。

⑬同⑫。

⑭具体包括:袁建军、张俊杰、孙晓迪、罗希、安晶、毛睿、邹如愿、张珊、白英、薛冬艳及因故未能发言的夏滟洲、崔莹等。

猜你喜欢

思想史美学学术
“经”与“传”:思想史视野中的先秦文体类型和文本特点
高屋建瓴洞幽察微
——《中国管理思想史》评析
盘中的意式美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外婆的美学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国文学思想史专栏·汉代经学与文学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