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因素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9-01-09

猪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产仔数断奶母猪

陈 辉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农业农村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我国作为世界生猪养殖的大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超过全世界的一半,因而生猪养殖成为我国农牧行业的支柱性产业,提升其生产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众所周知,母猪的繁殖性状属于低遗传力性状,多数的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低于0.1[1],表明繁殖性能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遗传因素来决定的,因而研究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非遗传因素对提升我国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胎次[2]、配种季节和分娩季节[3]、营养水平[4]、环境[5]等非遗传因素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笔者通过对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非遗传因素的分析为切入点展开综述,阐述各非遗传因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养猪生产企业以及养猪一线人员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进而提高我国母猪的整体繁殖性能。

1 猪的繁殖性状及度量指标

在养猪生产中,母猪的繁殖性状是猪的重要经济性状,母猪繁殖性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猪生产的效益。繁殖性状主要指母猪的生产力,常见衡量指标包括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健仔数(NBB)、初生窝重(LBW)、断奶窝重(WBW)、断奶发情间隔(W2E),除此以外弱仔数(NWB)、畸形胎数(NDF)以及母猪的泌乳力(21 日龄窝重)等指标也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繁殖性状的遗传力较低,研究表明,母猪的大多繁殖性状的遗传力均在0.1以下[1],表明繁殖性状的优劣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2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非遗传因素

2.1 胎次

胎次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母猪不同的胎次其繁殖性能存在差异,众多的研究认为母猪的繁殖性能和胎次并非呈线性相关,而是呈倒“U”型,因而优化胎次管理,对母猪进行合理地选淘可改善胎次结构,对提高母猪群整体的繁殖成绩具有重要意义。Lavery 等[6]为量化胎次(1 ~6 胎)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1 058 头母猪和13 827头仔猪的相关记录进行了分析,涉及的性状包括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WN)和断奶前死亡率(PWM)等相关繁殖指标,采用线性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第3 胎和第4 胎时的产仔数显著高于其余胎次(P <0.05),研究认为胎次可作为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一个参考指标。Tomas等[7]比较了1~3胎母猪繁殖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第3 胎时母猪的产仔数最高(P<0.05)。Hagan 等[2]发现3 胎和4胎母猪的总产仔数、初生重以及断奶重均显著高于1 胎、2 胎以及第5胎,表明选择3 胎和4 胎的繁殖母猪有利于繁殖成绩的改善。彭兴等[8]以1 314 头丹系母猪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胎次对丹系大白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BW)随着胎次增加到最大值随即降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在第4 胎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98头和16.06 头,出生窝重和出生个体重在第3 胎时达到最高值,初生窝重为20.95 kg,出生个体重为1.37 kg。综上表明,胎次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并且胎次和母猪的繁殖性能并非线性关系,选择胎次对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促进作用,综合上述研究,母猪的胎次控制在3 ~5 胎可使母猪发挥较好的繁殖性能。

2.2 配种季节和分娩季节

配种和分娩季节通过影响母猪的应激程度进而影响其繁殖性能,选择合适的配种和分娩季节对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母猪分娩率、总产仔数、仔猪初生个体重、断奶仔猪数等相关繁殖性状受到了季节的显著影响(P <0.05)[2]。Hagan 等[2]认 为,母猪在雨季(春季)分娩时各项繁殖性能相关指标表现优良,表明通过改变配种和分娩时间有助于繁殖性能的改善。在配种季节的选择方面,张茂等[9]研究了配种季节对长白母猪和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大白猪在夏季配种时窝产仔数以及窝产活仔数最高,而初生均重以及断奶均重则在春季配种最高;而大白猪在秋季配种时的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冬季,表明不同品种的适配季节存在差异。张玉晶等[10]研究发现母猪产活仔数呈春夏秋冬的趋势递减,死胎数春季最低而冬季最高,研究认为春季配种为宜。而孙华等[11]研究表明配种季节对母猪的繁殖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冬春季节配种时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高于其他配种季节。上述研究均表明季节因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是显著的,总体来看,在冬春季节进行配种、在夏季时分娩时母猪的繁殖性能较佳,但具体季节的选择还需考虑到品种以及猪场的生产节拍,从而选择最优季节,最大程度上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2.3 营养水平

营养水平与繁殖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的体况密切相关,而母猪的体况直接影响着其繁殖性能的发挥。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主要有蛋白质[12]和氨基酸[13]水平、能量水平[14]、维生素[15]、微量元素[16]以及饲料添加剂[17](大豆异黄酮)等。日粮的蛋白质水平以及氨基酸对母猪体况的维持以及后期泌乳力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Strathe 等[12]探讨了提高哺乳母猪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产后繁殖性能的影响,发现母猪体重损失在143 g/kg SIDCP 达到断点(损失体重为0.58 kg/d),母乳中粗蛋白含量在136 g/kgSIDCP 时达到5 g/100 ml,乳脂率随SIDCP 的增加而增加(P <0.001),总产仔数随着SIDCP的增加而增加(P=0.06),研究认为当SIDCP 为135 g/kg 时有利于提高仔猪日增重。在氨基酸的研究方面,精氨酸(Arg)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改善作用,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49 g/d 的Arg 可通过改善母乳的品质进而提高仔猪的增重[13];表明日粮中添加氨基酸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改善作用。能量对母猪体况的维持非常重要,Jin 等[14]研究发现初产和第3 胎母猪在妊娠期随着日粮(代谢能,ME)能量的增加而体重增加(P <0.05),并认为需要根据母猪不同胎次设定不同ME 水平,认为第1 胎母猪妊娠期的ME水平为26.78 ~27.61MJ/d、2 胎ME 水平在29.46 ~30.38 MJ/d、3胎 ME 水平为 32.13 ~33.14 MJ/d为 宜。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改善作用,Wang等[15]报道在妊娠期母猪最后一周时,日粮添加250 IU/kg 维生素E(V E)可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P <0.05)、断奶重(P <0.05),同时可以提高仔猪血浆中免疫球蛋白(IgG、IgA)含量(P <0.05)、母乳中脂肪的含量(P <0.05)、显著改善仔猪的总抗氧化能力(P <0.05),进而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母猪抗氧化性的改善有利于繁殖性能的发挥,研究表明,在母猪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分别添加0.3 mg/kg 亚硒酸钠和富硒酵母,结果表明添加富硒酵母改善了初生仔猪以及21 日龄仔猪的抗氧化性,因而有效的提高了断奶头数[18]。大量的研究发现,饲料添加剂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改善作用,据报道在围产期母猪日粮中添加30 mg/kg 壳聚糖(COS)可显著提高母猪和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P <0.05),表明COS 对母猪和仔猪的免疫性能具有改善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母猪繁殖性能[19],除此以外,日粮中添加0.05%或0.10%的香精可显著提高断奶重(P <0.05)、缩短发情间隔(P <0.05)以及仔猪平均日增重(P <0.05)[20],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显著提高断奶窝重和断奶个体重(P <0.05),同时降低了14 日龄和21 日龄的弱仔数(P <0.05)[21]。.综上表明,通过改善日粮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2.4 环境

环境因素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适宜的环境可使母猪的繁殖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为温度和光照。据报道,当温度(日平均最高气温,Tmax)从20 ℃升高至30 ℃时,母猪从断奶到首次配种的时间(WMI)增加了0.64 d(P <0.05),总产仔数则减少了0.3 头(P <0.05)[22];适宜降低环境温度有助于母猪繁殖性能的改善,Chen 等[21]研究认为在哺乳母猪舍中安装冷却扇可有效的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和泌乳量,推荐在分娩舍安装冷却扇。湿度也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一个环境因子,研究发现断奶前死亡率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当产后0 ~7 d 湿度由10.7%增加到16.7%时,仔猪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P=0.012)[5]。光照也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通过改变光照制度可以有效地对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调控。牛德料等[23]通过实行16 h/d(30W)的光照制度后,发现产仔数增加、个体初生重增加,同时降低了死胎和弱仔数,表明通过改变光照制度可以有效地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不同的光照强度也会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影响,较强的光照强度(400 lux)与较低的光照强度(40 lux)相比,母猪的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均得到了提高,并且发情率和断奶到配种时的间隔均降低[24]。综上表明,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采取合适的光照制度均有助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

3 小结与展望

纵观全文,胎次、配种和分娩季节、营养水平、环境以等非遗传因素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优化胎次结构(合理淘汰)、选择合理的配种和分娩季节、改善母猪(妊娠母猪和繁殖母猪)日粮营养水平(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能量水平、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优化饲养环境(如采用温控措施、合理的光照制度等)可以有效地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但相关研究大多仅限于繁殖性能的表观研究,相关机理仍然不清楚,如胎次等因素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机理尚不清楚,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饲料添加剂的剂量的确定尚无定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除此以外,不同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母猪品种和数量等因素所致,因而加强场间的交流以及数据共享是必要的,进而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使得到的结果更为科学和准确。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猪联合育种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将会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有效地利用非遗传因素对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调控,改善母猪繁殖性能,提高我国母猪生产成绩以及养猪生产的效益。

猜你喜欢

产仔数断奶母猪
提高妊娠母猪产仔数的技术措施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不同胎次和产仔季节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及窝产仔数分布研究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Hunter—Gatherers
胎次与公猪对巴马香猪产仔数影响及产仔数统计对样本量要求的研究
猪人工输精产仔数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