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慕课应用于《免疫学》“金课”建设的思考①

2019-01-09李玉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9年21期
关键词:面授免疫学金课

王 睿 吕 芳 李 勤 顾 昊 李玉娟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北京100081)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把本科教育放在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并明确发出在高校本科教育中“消灭‘水课’,建设‘金课’”的号召。面对国家对本科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在“慕课”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笔者参考优秀同行教学经验,结合多年教学体会,以生物学本科专业课《免疫学》为例,从如何用好慕课、如何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TBL(Team based 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考评体系等角度,对本科专业课的“金课”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1 “金课”的涵义及《免疫学》本科教学现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2018年11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会议上,做出关于“建设中国金课”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金课”的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通过金课建设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1]。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创造更多运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目前国内大多数生物医药专业所开设的《免疫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讲授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进行授课,即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上课过程中虽然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教学动画、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学生仍以被动学习的方式为主。虽安排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但由于时间、场地等限制,无法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也无法做到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更无法做到全方位调动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的主动深入思考。《免疫学》课程知识点繁杂、理论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思考及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充分掌握并融会贯通。而目前所采用的传统“讲授法”授课方式往往无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亟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以打破目前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的状态。

目前有很多新兴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被引入面授课堂中,如井字形讨论教学法、PBL教学法、TBL教学法等等[2-4],在这些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讨论的方式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但学生运用知识展开讨论的前提是先完成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高效率自学。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自学能力有差异,导致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等方式所达到的自学效果差异也较大。同时,免疫学概念和理论的抽象、难懂,更加大了自学的难度。因此,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前提是找到一种高效的课前自学途径。

2 如何将慕课应用于“金课”建设

2.1慕课的含义及其不足之处 “慕课”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师在课程网络平台构建好包含讲课视频、测验、作业等教学资源的网络课程,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客户端完成自主学习。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摆脱了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从而最大化提升了学习自由度[5]。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在慕课中“听老师讲”所完成的知识学习较自主阅读教材的效率更高。

虽然MOOC可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由”,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大规模(Massive)”、“开放(Open)”、“在线(Online)”等优势,但也恰恰是这些“优势”导致了慕课师生互动不足的缺陷[6]。在慕课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实时、面对面交流,更无法实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呼应和调整。一些慕课平台虽提供了“直播课程”、“线下见面课程”等师生交流机会,但由于时间和场地限制,对于彻底解决师生交流的问题仍是杯水车薪。可以说,师生缺乏充分互动是限制慕课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

2.2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是“金课”建设的理想途径 美国新媒体联盟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项目合作发布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 高等教育版》指出,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慕课与面授教学及同伴互动相混合的教学策略推动教学创新并促进深度学习[7],该教学策略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8]。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成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可优化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成效[9]。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号召,指出要充分应用线上“金课”进行本地化改造,探索线上“金课”的多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1]。

2.3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免疫学》金课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建设一门优秀的课程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及未来应用方向,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从慕课资源的利用,到课前、课中、课后及考评等各个环节的开展,制定详细而合理的教学计划。下面以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专业课《免疫学》为例,就如何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2.3.1免疫学慕课建设 笔者主讲的《免疫学》课程面向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生。不同于医学生的临床应用需求,生物学相关专业所学免疫学知识未来更多应用于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课程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建设了慕课《基础免疫学》。该慕课的教学内容体现“基础”二字,即强化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的讲解。在录制课程视频时,主讲教师力求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将晦涩而重要的专业词汇、专业理论介绍给学生。该课程已于2018年在“中国大学MOOC”网(https://www.icourse163.org/)正式上线,并圆满完成两轮次教学任务。

慕课《基础免疫学》得到不同学习背景(有各专业在读本科生或研究生,有生物医药专业的从业人员,也有正在给生物医药专业学生讲授免疫学课程的教师)网络学员的一致好评,说明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免疫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线上学习。

2.3.2《免疫学》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 《免疫学》课程知识点繁多、理论抽象,应合理设计各章节线上、线下教学所占时间比例,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使线上与线下内容有机结合。在最大化发挥慕课优势帮助学生课前高效自学的同时,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足够时间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方式充分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完成知识巩固,学生从课前、课上、课后多环节系统性完成知识学习,加深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免疫学概论》《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等基本概念较多的章节,可安排学生以线上慕课学习为主,辅以线下课堂中多章节综合性讨论。对于知识点繁杂、理论较为抽象难懂的章节,如《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适应性免疫应答》等章节,可适当引入“对分课堂”的理念[10],即将课堂时间分配一半给教师进行知识串讲和当堂测验,另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学生在完成线上自学后,线下课堂中通过结合科研的实际案例,展开组内、组间的充分讨论,达到加深理解、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1)课前完成线上自学:在这个环节学生主要完成在线教学视频内容的学习、在线测试、参与课程话题讨论及提交在线作业。与相对自由的慕课学习不同,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需要遵照教师为其制定的学习任务时间表来学习。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11],包括每章节具体教学环节(包含讨论题目等)及各项学习任务的时间节点。以《T淋巴细胞及其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章节为例,上课一周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需在参加面授课程前完成慕课中《T淋巴细胞及其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章节的课程视频学习并完成在线测验。这样做一方面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自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让学生做好在面授课堂参与讨论的知识准备。

在此环节中,教师需及时跟踪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通过测验、话题讨论等途径发现共性问题,在随后的面授课程中加以讲解或知识补充。

(2)课上完成知识内化:面授课堂的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做灵活安排,教学活动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从学生的专业背景出发,紧扣未来应用需求,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一次2学时的《T淋巴细胞及其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章节面授课程为例,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可包括以下几部分。

随堂测验:此环节大约用时5 min,可在“慕课堂智慧教学”等手机微信小程序辅助下完成。该环节是慕课线上测验的补充,更注重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5~10道客观题即可,课前自学环节完成较好的同学,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答题。学生答题结束后“慕课堂智慧教学”可即时显示答题情况,教师当堂即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给予解答。

知识串讲:此环节大约用时15 min。由于在慕课教学视频中教师已对本章节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因此面授课堂教师串讲的环节主要对本章节中的教学难点(如:免疫突触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两类T淋巴细胞的激活过程等)及慕课线上测验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及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回顾慕课所学知识的同时,从更加系统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进行答疑。在该环节中教师需注意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讲授内容和教学语言宜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课堂讨论:此环节大约用时60~70 min。基于学生在慕课中学习到的基本理论,教师经过对大量高水平免疫学文献的调研,针对每个教学主题精选出若干生物医学基础科学研究实例。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科学问题的选题既不可过于科普、缺乏深度,亦要结合科研应用实际。如在《T淋巴细胞及其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章节课堂讨论中,教师可结合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获奖内容,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讨论题目“免疫检查点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如CTLA-4、PD-1)的作用会导致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下调,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将从什么角度设计、开发肿瘤治疗的新方法?”通过这样的讨论题目,学生在理解了相关章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上,会结合其他章节甚至其他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等)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在加强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的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培养生物相关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

课堂讨论的具体形式与过程,可参考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3]及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4],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3~5人)先开展组内讨论,继而开展组间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归纳、总结。讨论结束后,每组委派代表作讨论总结。教师根据组内和组间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估,对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给出综合评价。学生通过参与此环节的深入讨论,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可得到锻炼和提升。

此外,免疫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应用不断更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未来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行衔接,在课程进展过程中可适时安排1~2次文献研讨。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针对给定的主题课下自主查阅、归纳文献,在课上的文献汇报环节每组派代表完成小组汇报。如在学习《免疫学防治》章节时,可提前两周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疫苗”这个关键词进行近五年的文献调研,面授课堂中每个小组进行10 min左右的幻灯片展示。这样做除督促学生完成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文献查阅及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从而为其下一步投入到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打下基础。教师在各组汇报后给予点评,并对学生表述不清、有误的部分进行说明。

(3)课后完成知识巩固:课下复习是完成知识学习的必要环节。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高效复习[12]。每次面授课堂学习后,学生可以通过手绘或利用绘图软件等方式画图,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当堂学习的教学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总结归纳。待所有课程内容都学习完毕后,将各章节完成的思维导图拼合在一起,即可获得一幅免疫学“地图”,使学生既可很方便地从总体上把握免疫学理论脉络,亦可从点和点之间的联系,追溯到每个细小的知识点。

(4)采用注重过程考核的成绩评定体系: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体现在了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考核方式也需符合该理念。应建立注重过程考核、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层次、多元化、动态化的考试及评价体系[8]。期末总评成绩可由课前成绩、课堂成绩、思维导图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课前成绩的评定包括慕课的在线学习时长、在线测验、在线讨论和在线作业几个环节,这部分成绩反映学生课前学习的完整性、主动性。课堂成绩包括个人课堂表现和小组展示得分两部分,这部分成绩更多反映的是集体智慧及努力,如果想要获得满意的成绩,需要每位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各章节思维导图以平时作业的形式上交,并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共同决定得分。由于慕课线上测试和随堂测验以客观题形式考察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因此期末考试可减小客观题占比,多一些能体现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的主观题,如针对一些社会热点(如“长春长生疫苗事件”、“CCR5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学科发展前沿热点(如“HIV治疗新方法的开发”、“CAR-T技术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等)的开放性问题。

3 总结

教育部相关工作报告指出,本科课程中的“金课”要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生的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对标“金课”标准,建设高水平《免疫学》课程要走的路还很长。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大力发展慕课并真正用好慕课,从教学方法和模式到教学内容的设置,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将会成为《免疫学》金课建设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面授免疫学金课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学
自学
自 学
从群体免疫学角度谈免疫调节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