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探究

2019-01-08刘雪梅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崂山文化景观道路

曹 晖,刘雪梅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385)

1 城市绿道发展背景

“绿道”的概念最早在1959年提出。美国也曾于1960年提出“绿道”这一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同时人们也在重视缓解压力,注重绿色空间[1]。城市道路更加注重机动车空间的设计,而忽略了慢行空间的非机动车和人行道路环境的营造。其次,现在城市慢行空间的雷同化,缺乏认知度和代表性,千篇一律。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的出现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极大丰富了城市景观的种类,将自然生态和城市建设通过这些空间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相契合,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城市慢行空间与人们的出行密不可分,注重提供更加优质的具有地域文化氛围的慢行空间景观,营造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公共慢行空间景观长廊。

2 城市道路慢行空间

2.1 慢行空间

慢行空间是以非机动车和步行为主的线性的开场空间,具有连接城市中休闲、游憩和连接交通的功能,串联各个景观节点。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通勤,方便人们出行,缓解交通拥堵,另一方面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2]。

从宏观角度看,慢行空间中延伸及富有变化的观赏体验,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慢行空间景观的感知与体验。从微观角度看,慢行空间景观在于每个景观节点的设计,来满足人们对于骑行或者步行的独特的慢行景观的观赏需求。

2.2 文化景观在慢行空间中的体现

慢行空间景观是建立在交通系统之上的,其中非交通功能是指这种慢行景观可供人们进行日常的休闲和娱乐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研究的重点[3]。而文化景观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地理、历史、艺术、民俗等,在满足人们游览观赏的同时,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展现城市的民俗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加深城市印象,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和物质的需求。比如青岛市崂山路受崂山文化影响,与海洋文化、道家文化结合,也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6]。

2.3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改造中的现状

2.3.1 空间整体性缺乏

首先,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过度生硬,没有提供相应的提示语或者绿化,导致慢行空间围合性较差,安全性不足。其次,相对应得重要节点缺少基础设施(休憩设施),更多的是停车空间,慢行空间的连续性缺失。另一方面,慢行空间中人行与骑行划分不明显,不能保证步行者的安全,铺装效果单一,道路损坏现象严重。

2.3.2 植被绿化欠佳

植被绿化是慢行空间景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植被种类不丰富,较单一,绿化层次性较差,缺乏乔冠花草的植物搭配,大都是简单的绿篱围合,对于垂直绿化不够重视,绿化效果不理想。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

道路中的外露的变电箱,影响道路景观。座椅的损坏不仅影响人们的使用,也会影响道路景观效果,同时基础设施设计缺乏趣味性和艺术性以及观赏性。

2.3.4 地域特色缺失

如今城市中的慢行景观,面临“千篇一律”的问题,雷同的景观设计,形成了简单的通行空间,地域文化没有充分展现,忽略了慢行空间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功能,成为了一个单调的不连续的空间[5]。

3 崂山路慢行空间景观设计

3.1 项目背景

崂山路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属于滨海道路,长度约6km,同时设置了青岛市少有的慢行道路(非机动车道),不仅设置单车停放点,还有崂山区独有的公共自行车,为人们的骑行创造了条件。整条路是通往崂山风景区,观光园的必经之路。因此慢行空间景观的改造势在必行(图1)。

图1 崂山路规划范围

图2 崂山路周边用地分析

崂山路一路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居住区,村庄,滨海艺术中心等相关文化产业(图2)。同样青岛市政府对崂山路的景观改造非常重视,把崂山路提升为展现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质高度[4]。

3.2 场地调研与分析

图3 慢行空间使用者统计

图4 出行方式统计

图5 慢行空间景观满意度调查

慢行空间景观满意度对崂山路进行实地的调研与分析,通过拍照,测量,调查问卷等调研方法进行分析,目的是改造现有的慢行空间景观,保证人们出行的同时保证景观效果。调研分一下几个方面:

图6 慢行空间景观现状

(1)改造道路的断面类型,出行情况,道路的长度。(2)了解道路周边用地现状,包括场地重要的出入口或者停车场,以及相关节点。(3)通过当地居民的询问了解出行特征,并发放调查问卷,集中反映现状问题。慢行空间使用者调查情况:对崂山路调研中71%的本地居民,29%为外地游客(图3)。出行方式调查问卷统计:出行以公交车为主的比重最大,而我们常见的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减小,而像私家车出租车比例也在增加,而现状慢行空间中出现汽车占用慢行车道停车的情况(图4)。慢行空间景观满意度调查中:出行者认为需要改善慢行空间景观,对于绿植,小品雕塑,铺装也需要改善(图5)。植被种类不丰富,较单一,绿化层次性较差,缺乏乔冠花草的植物搭配,大都是简单的绿篱围合,对于垂直绿化不够重视,绿化效果不理想。铺装效果单一,道路损坏现象严重(图6)。

3.3 展现地域特色的慢行空间景观营造

3.3.1 展现道家文化

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是道教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属于文化景观。也是当地最显著的文化特征。道家文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师法自然,问道山海”。其中道教文学中的篆刻,雕塑,历代许多文人李白,苏轼,文征明,顾炎武,郑板桥等,也成为了崂山道教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道教的文化景观进行提炼与融合,可以转变成具象景观展现在慢行空间中[7]。

由于崂山路属于滨海道路,并且道路曲折性大,空间序列明显,且形式多变。崂山路前海花园广场,现状道路座椅周边缺乏植物,广场空间被分割。建议:利用树池既可以起到休息的作用,同时周围的灌木丛可以以化境的形式,或者移动式花箱,不仅契合山海文化,也与地面曲线相对应。

3.3.2 展现海洋文化

地域文化中海洋文化也是自然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其特点是人与海洋的互动,渔盐之利,古港码头,海商等都是海洋文化。青岛的奥运文化,奥帆中心作为青岛的宝贵的奥运文化,可以将其文化融入到慢行景观节点中,崂山路本身较长,靠近山体的一侧被建筑阻隔,靠近海洋的一侧是展现慢行海洋文化景观的重点。

沙子湾广场是滨海路最重要切最大的亲水节点,现状中景观并没有设计主题,简单的硬质座椅,铺装单调,缺乏代入感。建议:亲水部分加入木质铺装,增加软质景观,增添适量的海洋元素景观雕塑。例如可以提取崂山茶文化作为景观小品,提取海浪元素作为休息设施(图7)。

图7 沙子湾广场现状

3.3.3 铺装展现地域文化

现状铺装主要是灰色调为主,与环境并不协调。并出现许多扎眼的颜色,人们每天行走在路面,会通过路面的材料感知城市的历史文化,利于情感升华。

建议:铺装可以通过色彩来营造氛围,例如淡雅或热烈,沙子湾广场可以换成木质铺装结合,使整体铺装同意而有变化,也可以结合图案,例如青岛的帆船,海洋生物进行景观物化,可以增加趣味性。慢行空间中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可以在铺装上进行区分,不仅增加骑行标志,也可以加入艺术图案,打破千篇一律。

4 结论

具有特色性的慢行空间景观需要对城市的人文历史进行挖掘提炼,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展现在慢行空间景观中,让出行者在慢行中感知到不同的文化景观。以道家文化和海洋文化为切入点,打造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慢行景观大道。

猜你喜欢

崂山文化景观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崂山茶事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登崂山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