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发展生态畜牧合作的经验启示

2019-01-08刘华彬康晨远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社发展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9年24期
关键词:草场牲畜牧民

文│刘华彬 康晨远(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社发展中心)

罗增海(青海省畜牧总站)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总面积5.47亿亩,畜牧品种以牦牛、藏羊为主。从1989年开始,青海实施草原承包工作,根据草质好坏、草原环境等情况划分等级,结合人、畜比例,按照统一标准分配,所有牧户都承包到了草场,并发放了草原使用证书。草原承包后,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建起了草场围栏和牲畜暖棚,收入增加明显。

随着牧区人口的增长,牧民家庭需要更多的畜牧收入来支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靠天养畜、生产粗放、效率低下,只能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实现收入提高,导致草原严重超载、生产力下降、草畜矛盾突出,生态不断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2008年以前,全省90%以上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10%~40%,牧区人均拥有草场面积从2158亩锐减到635亩。另外,小牧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牧民收入增长放缓,一个鲜明的对比是2000年以前全省牧民收入高于农区农民,2001年后开始低于农区农民,出现了收入逆转。可以说,分户饲养的传统畜牧业走到了尽头,亟须变革发展方式。

为破解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发展与牧民增收难题,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青海决定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具体思路是“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从机制体制上创出一条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了战略实施的抓手和落实的载体。其间,2014年农业部将青海省确定为惟一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截至2018年,青海已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961个,探索总结了一些成熟的生态畜牧合作模式,树立了一批优秀的典型,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日,笔者一行赴青海调研生态畜牧合作发展,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具体内容如下,谨与各位读者交流、互鉴。

一、主要做法

目前,青海生态畜牧合作模式主要有“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成功经营典型有天峻梅陇、泽库拉格日、都兰哈西娃、甘德岗龙等合作社。

1.以合为体、以股为用。随着青海生态畜牧合作的发展演变,以合作为体、以股份为用成了主流的做法,有效地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草场承包权、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遵循入社自愿、退股自由、民主管理的原则,引导牧民以草场和牲畜入股,有的合作社也有牧民现金、集体资产、财政资金入股。以泽库县拉格日合作社为例,牧民的草场、牧畜评估折现入股,其中生产母羊折1500元/只,对牙牛折2000元/头,周岁犊牛折1000元/头,两岁牛折1500元/头,生产良种母牛折6000元/头,生产母牛折3000元/头,种公牛折5000元/头,一级草场折93元/亩,二级草场折83元/亩,三级草场折73元/亩,耕地折200元/亩。为消除疑虑、保证公正,合作社与成员签订股权协议,详细记载入股草场和牲畜情况,拍摄、留存交接现场照片,每头牲畜都建立生产档案,由公证人员现场公证并出具公证书。

2.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牧民的草场、牲畜集中后,合作社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原则,确定草场载畜量,对草场进行分区、牲畜进行分群,明确放牧顺序、放牧周期、放牧时间,逐区放牧、轮回利用,有的合作社还建立了青干草种植基地。例如,天峻县梅陇合作社按照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在夏季牧草生长旺季即8月中旬分别对冬春季、夏季、秋季草场进行测产,测算区域合理载畜量,推行划区轮牧。

2018年,合作社根据测算数据,对冬春季、秋季、夏季草场进行科学调整,其中冬春季草场划分25个轮牧小区,每个小区划分3个轮牧单元,放牧天数为205天;秋季草场划分31个轮牧小区,放牧天数为90天,年轮牧2次;夏季草场划分31个轮牧小区,放牧天数为70天。基本实现冬春季草场羊群规模为24群(每群约360只);秋季草场羊群规模为25群(每群约600只),牛群规模为3群(每群约300头);夏季草场羊群规模为25群(每群600只),牛群规模3群(每群300头),切实提高了草地资源利用水平,保证了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分工分业、三产融合。在立足畜牧业的基础上,合作社普遍向农牧结合及二、三产业加快延伸。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65%以上开办了畜产品、工艺品、民族服饰加工、建筑等第二产业实体,不少合作社广泛涉足餐饮、住宿、运输、洗车、出租车、畜产品销售、劳务输出等第三产业,创建了一批富有高原特色的地方品牌。据青海省对100个试点社的抽样调查,2016年,一二三产收入比例达到52.35%∶20.98%∶26.67%,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收入实现了多元化。例如甘德县岗龙合作社,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先后建成了岗龙牦牛鲜奶加工厂、奶源基地、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餐饮店、粮油店、土特产销售部、饲草种植基地等实体,为转移富余劳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推出了“鳌云”牌纯牦牛奶、酸奶、糌粑等一系列高端乳制品,并取得了QS(生产许可)认证。全村共有劳动力394人,从事放牧、挤奶等工作的198人,转移到二、三产业的70人,外出务工的126人。

4.按劳计酬、按股分红。合作社通过牧户自荐、民主推选等方式,聘请在牲畜管理方面有特长、经验丰富的牧民作为合作社放牧员、挤奶员等,实行按劳付酬、优奖劣惩。如泽库县拉格日合作社,2018年年底有牲畜6404头,其中牦牛实行天然放牧,近4000头牦牛分为20个牧业小组,每组配备若干名成员担任放牧员及挤奶员,工资1500元/月。藏羊实行夏季划区轮牧、冬季舍饲,配备8名养殖人员,以143元/(只·年)标准核定基本薪酬,按生产母畜数量70%为基准,产羔率大于70%的部分为养殖人员奖励,低于70%则处以600元/只的惩罚。对于从畜牧业中解放出来的牧民,合作社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再分工,从事合作社的出租车、畜产品销售等二、三产业及外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合作社一二三产的总利润,在提取公积金、公益金等后按股分红。

二、取得成效

通过股份合作,青海草原牧区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1.畜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现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覆盖,入社牧户达11.5万户,入社率达72.5%;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集约率达67.8%;流转草场2.56亿亩,集约率达66.9%。依托合作社平台,打破了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良种繁育、高效养殖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快速、高效引进与推广,跳出了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2012—2015年,泽库县拉格日合作社的牦牛良种率从6%提高到70%,母畜比例由45%上升到65%,藏羊羊羔专群饲养当年体重达到35千克以上,母羊实现了“两年三胎”均衡生产。

2.牧民收入显著增加。2016年,青海牧区六州农牧民人均收入达8519元,同比增加747元,增长9.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0个试点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10362元,比牧区六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高出21.63%,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为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这方面有一个鲜活的例子,生动地投射了合作与不合作的反差:2011年,泽库县拉格日村组建合作社,由于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村里的4户富裕户坚决拒绝入社,通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事业红红火火,2018年合作社分红565.5万元,人均分红15330元,未入社的4户牧民反而成了收入落后户,多次要求入社却被大多数成员反对。

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合作社通过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种草养畜、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等措施,大大缓解了发展畜牧业与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草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河南县荷日恒村合作社为保护草原生态,2017年完成地下鼠防治6万余亩,2018年播种良种牧草807亩,拉设网围栏5000米,播种燕麦种子0.6万千克、豌豆种子2400千克,有效遏制了草场退化。甘德县岗龙合作社将放牧数量控制在理论载畜量以内,合作社牲畜从原存栏8719头减至4095头,减畜率达53%。据海西州草地生态监测数据,近年来全州草原亩均产草量增产15千克以上,达1618千克/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0%。

三、经验启示

1.政策大力支持。对于青海传统牧区来说,牧民普遍收入低、底子薄、合作意识差、素质有待提高,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合作发展,外部力量尤其是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选择。为了推动生态畜牧合作的发展,青海各级各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一是建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省到县成立生态畜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专家团队,形成省、州、县、乡、合作社五级考核体系,建立联点督导服务机制。

二是资金项目重点支持。青海出台政策,对于每个牧业村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给予30万元启动资金扶持。2008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利用重点项目支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以草定畜、基础设施、防疫设施、畜种结构调整、人畜饮水、农机补贴、合作组织建设等项目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倾斜,还设立了每年1亿元的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各州、县整合投入资金3.4亿元以上,撬动了对口帮扶地区等大量社会资金投入。

三是社会各界合力帮扶。各大科研院校联点支持,各对口帮扶地区大力支援。2012年,青海出台“大学生领办”政策,选派大学生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服务,给合作社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青海生态畜牧合作事业的今天。

2.合作制与股份制相互嵌入。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耦合了保护生态、发展现代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三大目标,但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这3个目标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青海创新地选择了合作制与股份制相互嵌入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股份制与合作制的优势功能,理顺了生产关系,集聚了资源要素,保护了牧民利益,达成了3个目标之间的激励相容,打破了传统牧业经营无力摆脱的魔咒,既办好了生态保护这件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好事难事,又实现了产业升级、牧民增收。

3.典型摸索示范。青海在发展生态合作的过程中,筛选了100个试点合作社,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全力打造了泽库县拉格日合作社、天峻县梅陇合作社等一批带动力强、发展动力强劲、经营管理完善、群众增收明显、可复制推广的优秀典型,还在合作社设立专门的发展经验展示介绍场所,各地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辐射示范效果显著。2019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青海调研,其间来到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详细了解合作社情况后,夸奖合作社做得很好很出色,勉励合作社加油干,给了广大畜牧业合作社极大鼓舞。

4.三产融合发展。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实事求是地讲,单纯依靠畜牧业,牧民要实现持续增收几乎是不可能的,出路在于产业多元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稳定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牧业分流劳力和闲置资金,广泛拓展二、三产业,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元增收的格局。

四、问题建议

1.强化规范化建设。据调研,合作社在成员账户建设、盈余返还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规范的地方。规范是发展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合作社要更加注重规范化建设,以增强牧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广大牧民干事创业的激情。

2.转变政策支持方式。合作社是民建、民管、民受益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很有必要。但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应逐步改变政策支持方式,由资金项目、基础设施等“硬”性支持,转变为引导规范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帮助市场营销等“软”性支持,增强合作社的自主发展能力。

3.加强创新创制。目前,青海畜牧合作还在不断深入,一些探索比如生态畜牧合作社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融合,面临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与现行法律制度不符等问题,还需因地制宜地创新创制。

4.加速产业升级。“蓝蓝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牛羊跑”,这是青海牧区的真实写照。纯生态养殖的牦牛、藏羊,浑身都是宝,但合作社目前还是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几乎为空白,更谈不上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更多的附加价值有待开发,丰厚的产业链价值没有留在合作社。即便是合作社已开展的二、三产业,也集中在传统、低端产业,成长性有限,草原旅游、放牧体验、民族风情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不多,亟须转型升级,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草场牲畜牧民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交换牲畜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牧民歌唱冬奥会
天然草场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探究
新草场有多远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青青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