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我国著名的人兽共患病学家范明远教授90周年诞辰

2019-01-08徐建国万康林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斑点流行病学防控

徐建国,万康林,严延生

作者单位: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206;2.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 350001

1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生物医学科学家

范明远教授1929年4月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47年毕业于关东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的前身),1948年12月分配至大连卫生研究所(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前身),后师从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开始立克次体病学的研究生涯。1957年随魏曦教授调往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986年该所转属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改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1982年起任立克次体病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生物医学科学家。

2 光辉业绩

2.1 首次应用斑疹伤寒特异性凝集反应确认斑疹伤寒流行关系

1949年大连市小平岛区发生了虱传流行性斑疹伤寒,当时还很年轻的范明远深入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工作中首次试用立克次体凝集反应检测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液,取得了明确的血清学诊断结果,证明该法比传统的变形杆菌抗原的外斐氏反应特异性强,与发达国家生产的检测试剂的诊断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此外,在本次流行调查中还从病人、媒虱中分离出其病原体-普氏立克次体,进一步验证了该地区引起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体的关系,发表了首篇论文《斑疹伤寒流行期病人及健康人血清的立克次体凝集反应》,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发表了《用超声波处理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凝集抗原的初步报告》的论文。这些研究结果和方法的应用,对50年代初期我国人群中经常性流行的斑疹伤寒的确认,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身体力行发展疫苗,有效防控斑疹伤寒

50 年代初期在我国人群中, 特别在边远山区居民中斑疹伤寒肆虐, 在抗美援朝期间, 斑疹伤寒的流行, 严重威胁着中朝人民的战斗力,因此特别需要大量的斑疹伤寒疫苗来预防该病的流行。而当时国内生产斑疹伤寒疫苗用的是鼠肺和鸡胚卵黄囊, 这两类物质供应有限。用X线照射等方法降低家兔对该立克次体的抵抗力的方法效果也不好,不能获得量大的兔肺,无法使得疫苗的产量增加。范明远根据人间斑疹伤寒往往是在人的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发生,设计了一个“饥寒交迫”处理家兔法,尔后单人操作用气管注入法给家兔接种普氏立克次体, 连续传代成功, 85%的兔肺获得感染, 从而试制成功毒力减小的兔肺疫苗, 经中央检定所鉴定通过, 生产的疫苗及时发往朝鲜战场, 对维持我方战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国外,实验用虱历来是在志愿者身上喂养的,这既损害供血者的健康造成痛苦,而感染虱又直接威胁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摆脱在人身上喂养虱子的困扰问题,国外有关科学家都在研究驯化嗜动物血的虱种,美国曾用淘汰法驯化成功1株兔化虱,但耗资大,成功率低且难以重复。范明远接受该课题后,自行设计了人、兔交替养虱法,长期不断地在自己身上喂养大量试验用虱,以供研究之需,终于驯化成功1株完全摆脱用人血喂养的兔化人虱,复旦大学遗传学家谈家祯教授肯定了上述结果并从理论上为此做出了科学解释。1959 年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批准了这一方法在国内有关疫苗生产部门中推广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竭尽全力防控我国立克次体病

我国地域宽广,南北方、平原山区气候变化、食物差别明显,人群的生活习性和卫生情况也不尽相同,立克次体作为疫源性疾病广泛存在,因此要加大防控和研究力度。范明远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困难阶段尝心竭虑地进行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防控研究,保证了我国重要立克次体病不致发生大面积疫情,这与他对事业的责任心息息相关。

Q热防控研究。1963-1965年范明远教授在国内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了急性Q热病人,并且还证实Q热与布鲁氏菌病混合感染病例的存在,即可同时从同一病人体内分离出两种病原体(羊种布鲁菌和Q热立克次体),而且认为牧区人、畜间两病混合感染发病的情况广泛存在, 且混合感染率远高于单纯布病感染,对牧区这两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见。

恙虫病防控研究。建国以来,我国科学家对恙虫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但对恙虫病立克次体株间差异性以及疫源地类型方面还存在定义不清等问题。 范明远从日本带回三个国际标准株,又从驻马来西亚的美军医学研究所引进五个泰国参考株, 对我国恙虫病的防控作出了特殊贡献。

蜱传斑点热防控研究。1958年范明远在内蒙阿巴戈旗人群血清中首次查出北亚蜱传斑点热和立克次体痘的抗体,证明当地居民中曾发生上述两病的感染。1984年起范明远在中断了多年后着手继续对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病进行调查研究,在新疆精河县斑点热流行期间终于从病人分离成功第1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1985年在内蒙海拉尔附近再次分别从病人及蜱卵中分离出该种立克次体, 证明蜱是该病的媒介,经卵传递可保持该立克次体的连续性,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此后在1988年,他领导的团队又从内蒙通辽市一病人身上分离出第三株该立克次体, 证实了该病广泛的地理分布。对该群立克次体种的鉴定, 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有一定的难度。 范明远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如WB试验、RFLP分析、脂肪酸气谱一质谱一计算机聚类分析和mAb鉴定等先进技术手段, 准确地在分子水平上鉴定了所分离的人株、 蜱株及蜱卵株,最后将分离株定名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从而为我国新发现了一个病种一比亚蜱传斑点热。

范明远教授治学态度严谨, 思路敏捷, 善于抓住关键问题, 勤奋工作,刻苦钻研, 成绩斐然。 他除了在立克次体病学方面有很深造诣外, 其他知识面也很广, 特别为促进人兽共患病学和微生态学学科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仅擅长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工作, 也十分重视流行病学的现场调查,将先进技术用于现场疾病的诊断、流行规律分析以及疾病控制措施上, 为发展分子流行病学积极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他率先在内蒙古地区分离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证实了该病北方地理分布, 避免了误诊;80年代初把从新疆博尔塔拉州后肢瘫痪羊中分离出的疑似立克次体鉴定为嗜肺军团菌Ⅰ型,在国际上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了家畜军团菌的感染;90 年代他在河南郑州、开封和洛阳地区纠正了误诊为斑疹伤寒的的出血热爆发流行;这些工作都为当地卫生防疫机构的疫情防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 国际影响力

范明远教授1981 年应邀去日本东京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悉生生物学学术会议; 1986 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维廉斯堡参加了第六届全美立克次体病学会议;1986-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进行有关立克次体研究工作。他多次发表SCI论文,全面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了我国立克次体病的科研成就,他与美国、日本、 斯洛伐克、苏联、和德国科学家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他是美国立克次体学和立克次体病学会会员和美国热带兽医学学会会员,担任国际《动物与人类健康》杂志顾问编委, 曾被选为 1987 年在意大利巴拉莫召开的“立克次体学的现在和未来”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及分子流行病学研讨会的总主席之一。他的成就和影响为我国的立克次体病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范明远教授研究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涉及斑疹伤寒、乙型脑炎、Q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和斑点热等多种人兽共患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参与主编 《医用立克次体学》、《新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感染症免疫诊断技术》 等7部专著;先后获得6项部级成果奖;他还不遗余力培养多名青年骨干力量和10多名研究生。在他诞生90周年之际,我们深刻缅怀这位我国人兽共患病领域的先躯,学习他严谨、认真、细致、负责的治学和研究精神、学习他舍身忘己的报国精神,学习他谦和待人做事的大师精神,将我国乃至国际人兽共患病事业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斑点流行病学防控
可爱的小斑点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斑点豹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