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机理、精神实质及价值意蕴

2019-01-07罗红杰

中州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中国智慧价值意蕴

罗红杰

摘 要:“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汲取中华文明丰富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在我国生态环境和全人类生存问题面临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生成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内在蕴含“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的精神实质。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精神实质;中国智慧;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1-0001-06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①2018年5月,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②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内在蕴含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解的行动指南,對于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机理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对当今国内外生态危机加深作出的有力回应。

1.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近代西方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地位。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等相关论述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进而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换言之,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首先,人的存在依赖于自然界。人的全部生命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不复存在,将不能从事自身生产活动。“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是人进行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人类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资料,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其次,自然的属人存在通过人的存在而确立。自然作为人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对象和材料而不断出现,因而也是人的生活的构成部分。否则,自然就不具有属人的性质,而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独立体而存在。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人来源于自然,同时人本身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可以发挥自身能动性从自然界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但人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违背大自然规律。

恩格斯基于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异化现象,创造性地提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④。同时,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在考察人类历史的基础上强调:“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⑤由此可见,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内在统一体。

生命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相互依存并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习近平传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他同时指出:“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⑥他强调,人类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⑦,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⑧。

2.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虽没有明确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阐释,但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思想,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因和理论涵养。

“天人合一”作为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命题和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天人合一”意指天、地、人及其万物是一个生命有机系统,是一个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⑨的生态整体观。孔子曾提出“知天命,畏天命”。意思是说,人与天应实现和谐统一,人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我们还要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处。孟子提出“天行有常”“仁民而爱物”的观点,认为人类不能对自然只索取和征服,而应做到“取之有时”“取之有度”。换言之,人应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能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老子强调“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自然整体论,提倡“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人不能将自然看作人类不断索取的对象和工具,而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人的自然化,在“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庄子提出“万物一体”“道通为一”的生命整体观,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对立的两面,但又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他同时倡导“齐物论”,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内在统一的。庄子认为自然的“无为”和人的“有为”是对立统一的,既要“知天之所为”,又要“知人之所为”,从而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生态情怀。墨家所主张的“兼爱”是生态思想的集中表达,即“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强调,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相互爱护,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攻击自然。

习近平非常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其核心思想融入到“生命共同体”理念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因。

3.实践基础:对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刻,不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并最终形成了“生命共同体”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并不强烈,在思想认识上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提出“人定胜天”“战天斗地”等口号。在实践中,有的地方开展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征服自然”的活动,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为了解决人口温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的重要作用,因而出现了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相互掣肘的现象。进入21世纪,在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庞大的人口需求等多重压力下,党和国家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以及环境治理重要性,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下去,使得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内外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以及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丰富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为我国有力应对生态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建立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落实,有力地缓解了目前我国生态危机状况,也为西方各国解决生态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精神实质

“生命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内在蕴含“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辩证统一的精神实质。

1.“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有机统一

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无论生态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都否定了“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二者的辩证统一,而“生命共同体”理念却是以人与自然二者有机统一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了“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辩证统一。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化自然”是一个客观世界不断被对象化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人在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思想以及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断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生态化改造,从而将天然自然逐渐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使天然的自然变为人工的自然,而此时的自然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⑩换言之,人类也就是在不断“人化自然”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实现人与自然界的能量交换,进而促进自身生存与发展。“自然人化”是一个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是自然界在人的实踐活动下,按照人类所希望的样貌发生的变化,也是大自然凭借自身优越条件不断向人类领域渗透的结果。

第二,“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都是在各自否定以及肯定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的。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通过不断约束自身曾经不受限制的本质力量,从而克服自身所具备的自我中心论。同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利用,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在“自然人化”的实践过程中,大自然不断按照人类所希望的样貌发生变化,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并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前提。与此同时,大自然对人类不合理攫夺自然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惩罚,进而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迫使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不断以失去自身天然、原始的对象化的形式进入人的实践以及认识的领域之内,从而丧失自身所具有的自在性和神秘性。

人类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据自身需要和目的不断改造自然的能力。“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统一,强调自然在不断被人化的同时,人也逐渐被自然化。“人化自然”的主体客体化和“自然人化”的客体主体化相统一,是生命共同体构建的具体体现,其不断打破着自我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从而促使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相处。“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利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揭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共生关系,强调“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辩证统一,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物质变换。一方面,“人化自然”的主体——人,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自然人化”的主体——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满足着人的需求和发展,并不断进入人的领域,促进人对自然的进一步完善,由此实现“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

2.“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意指整个具有生机活力且命运相连的生命有机系统,“金山银山”意指人们不断创造的巨大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其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自然的“绿水青山”是人类追求“金山银山”的物质前提基础,人类所追求的“金山银山”是大自然实现“绿水青山”的转化与创造。我们要协调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矫正美丽与富裕二者对立的思想误区。习近平之所以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1)。我们要正确处理“两山”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意识,坚决反对走只为了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的老路,主动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12)“绿水青山”不仅是一种自然生态资源,也是一种社会经济财富,对生产力发展有着基础性作用,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这与马克思所提到的自然生产力相契合。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13)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生产力,为此,实现绿色技术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以及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3.“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协调共存

自然是一种生态,拥有生命,并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人们基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的目的而生成了“生态理性”。“生态理性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资本和资源投入,采取尽可能好的生产方式的手段,尽可能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耐用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14)这里的生态理性并不是所谓的极端生态保护主义,并非禁止利用一切自然资源,而是强调“适度”“协调”,以最少的消耗满足最大的需求,以“生态”促“经济”、以“经济”护“生态”。“经济理性”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模式,是资本逻辑下滋生的工具理性。“经济理性”强调对资本的无限追逐,强调剩余价值的无限获取。经济理性的单向度增长必然会带来生态问题,正是经济理性自身的发展逻辑及其所具有的推动力使生态危机成为全世界日益突出的问题。显而易见,“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背道而驰。而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就在于处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之间的平衡性,要跳出“经济理性”的禁锢和牢笼,发掘“生态理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就现实意义而言,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球生态问题的蔓延。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当人们在无止境追求“经济资本”,无限释放“经济理性”时,就会超越“生态理性”的发挥,忽视生态的内在价值和经济的外在价值之间的双重辩证关系,从而造成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一种财富,具有优先性和基础性,即“自然富源”,自然生态存在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生态资本”,通过“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进而带来一定的“经济资本”。资本自身本无善恶之分,但资本天然具有追逐利益的“经济理性”。当“经济资本”的“经济理性”单向度扩张并超越“生态理性”时,必然会引起生态危机。因此,我们要通过利用生态效益来获得“生态资本”,积极发挥“生态理性”的建构价值,进而促进“经济资本”的增值,而不能一味地被资本逻辑所驱使,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我们应转换观念,把美化环境、绿化自然当作经济发展的助力器,探索将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实践路径;同时,利用不断积累的“经济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中,最大限度上发挥生态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资本”的不断增值,从而解决“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二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二者统一。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念,它强调“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共存共在。习近平“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生态理性”重塑社会的基本原则,在对“经济理性”的批判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克服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着“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协调平衡的思想智慧,強调“绿水青山”是生产力,也能促进“经济资本”的增值。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5)“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协调共存,注重“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同生共长,决不以牺牲“生态资本”换取一时的巨额的“经济资本”,而是以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经济模式来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循环运动。

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概括来说,它为建设美丽中国擘画了蓝图,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1.为建设美丽中国擘画了蓝图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6)一方面,“美丽中国”是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栖息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良好的优美环境作保障;另一方面,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体现出自然美,更重要的是描绘了一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社会美景,这种社会美彰显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丽中国”是推动中国绿色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不仅把美丽中国作为中国发展的目标,而且将其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发展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7)。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树立大局观、历史观、整体观,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然界是人们生活和创造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存将面临潜在的危机。建设美丽中国,也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反过来可以指导实践。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如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等等。这些成效的取得,也得益于我们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理论。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休戚与共关系。这一理念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如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等等。由此可见,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战略眼光审视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2.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8)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等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如习近平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19)。但是,当前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解决生态领域的短板,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及时回应,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必须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总之,“生命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为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要指明了路径。

3.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局势和深度调整变化的国际秩序,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方面提出的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应对全球问题的世界担当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命共同体”的最高形式,“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就生态环境而言,一国的生态状况往往会影响到他国的生存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21)。也就是说,在生态环境方面,各国之间休戚相关,构成彼此依赖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全球性的风险与挑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就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在推进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全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由此可见,生态危机已然不属于某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范畴,已经冲破民族与国家的界限,演变为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好地球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积极建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續发展的文明道路。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全球视野,为人类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进而促进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生命共同体”理念并非只适用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适用于世界各国,符合世界各国的核心关切。这一理念是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孕育产生的,推动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它所倡导的主张也适用于其他国家,具有世界借鉴意义,从而为加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路向指南,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并彰显着中国的世界情怀。

注释

①(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85、211页。

②⑧(17)(18)(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0、5、24、11、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03页。

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13—314页。

⑥⑦(1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1、233、233页。

⑨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页。

(11)《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63页。

(12)《习近平谈生态文明10大金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23日。

(1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14)[法]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学》,沃索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页。

(20)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

责任编辑:浩 淼   文 刀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Spiritual Essence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Xi Jinping′s Idea of "Life Community"

Luo Hongjie

Abstract:The concept of "lif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t inherits the Marxist view of ecological nature and draws on the rich ecological cul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t is generat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isi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urvival of all mankind. The concept of "life community" contains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unity of "humanized nature" and "natural humanization", "green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nd "golden mountains and silver mountains", "economic rationality" and "ecological rationality". Xi Jinping′s idea of "life community" is not only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profound in thought, but also of great contempora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satisfying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Key words:life community; spiritual essence; Chinese wisdom; value implications

猜你喜欢

生命共同体中国智慧价值意蕴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