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洁罗维注射液联合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1-07刘翔腾林嘉镖黄娟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抗病毒注射液

刘翔腾 林嘉镖 黄娟

【摘 要】目的 观察探讨洁罗维注射液联合清热解毒中药制剂喜炎平注射液对于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来我院救治的80例确诊患儿随机分为观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洁罗维注射液。①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②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关血常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①观察组患儿在总有效率(P<0.05)及治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退热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观察组在血常规相关检测指标指标方面,虽然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相关数值上,也具有一定优势。结论 洁罗维注射液作为全新一代抗病毒抗氧化复方制剂,联合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洁罗维注射液;抗病毒;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3--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以EB病毒为主引起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科传染性疾病,以5岁以下儿童较为常见。临床症状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部疼痛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皮肤黏膜皮疹、肝脾增大症状。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必须引起广大医护工作者的重视。对于本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2],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采取抗病毒疗法。洁罗维注射液是四川科伦药业研发的全新一代具有抗病毒和抗氧化等作用机制的复方制剂产品,我院以洁罗维注射液联合清热解毒类中成藥制剂(喜炎平)治疗小儿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取得优异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03月至2018年09月来我院救治的80例确诊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5±078)岁,平均病程(3.55±1.32)d;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25±0.96)岁,平均病程(3.43±1.44)d。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8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患儿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部疼痛等临床症状;③均告知患儿家属,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措施。对照组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5~10mg/kg溶入100~15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洁罗维注射液(通用名:阿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Ⅱ),生产企业: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g:100mL/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147)静脉滴注,100-200ml/次,2次/天。两组7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②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用药治疗后24h内体温开始逐渐降低,且在3d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血常规、异形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肝脾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未见并发症;

显效:经用药治疗后3d内体温开始逐渐下降,且在5d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缓解,血常规、异形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肝脾及颈部淋巴结缩小,未见并发症。

有效:经用药治疗后3d内体温开始逐渐下降,且在7d内体温恢复正常,咽喉疼痛缓解,7d内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下降;

无效:经用药治疗后7d后体温仍未正常,肝脾及颈部淋巴结无缩小,7d后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未见下降,或出现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将相关结果资料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采用χ2比较,计量采用t检验对比,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儿血常规检测比较

3 讨论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类病毒的亚科,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病原体。相关资料显示我国5岁以下幼儿的EB感染率在90%以上,其传染方式主要通过血液、唾液等方式进行传播[4],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清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年纪稍大的儿童临床症状更为突出,且并发症较为严重,对身体器官损害较大。在就诊阶段本病易被诊断为血液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症及结核病[5]。因此,对于本病的临床治疗,及早进行有效的抗 EB 病毒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洁罗维注射液是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具有抗病毒和抗氧化作用机制的复方制剂,产品主要有效成分包括阿昔洛韦、甲硫氨酸、烟酰胺、甘氨酸、脯氨酸。阿昔洛韦属广谱抗核苷抗病毒药,其半衰期为 3~4 h,46%~80%的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体外,具有抗病毒谱广、不良反少、选择性高等特点。其作用机制是在感染细胞中,药物被迅速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一方面对病毒DNA多聚酶起到抑制作用,达到阻止病毒的复制的目的;另一方面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抑制了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有效清除病毒和降低病毒总阈值的作用[6]。

此外,因患儿特定的年龄和生理性阶段,机体本就存在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偏低的情况,病毒入侵机体后发生的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进一步导致机体细胞生理微环境受损,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病毒感染的机体往往处于慢性氧化应激状态:一方面病毒诱导宿主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释放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另一方面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则又导致过氧化损伤,引起细胞膜磷脂层的脂质过氧化,从而进一步抑制和损伤机体免疫功能,导致机体耐药率增加。也因此ROS通常被视为病毒性疾病病理进程中引起细胞损伤的元凶[7]。机体通过维持氧化物与抗氧化物的平衡来保持正常生理状态,而病毒则通过改变宿主细胞内氧化物与抗氧化物的平衡,导致细胞功能损伤和细胞凋亡。因此,对于免疫功能生理性偏低的婴幼儿在患病期间的抗病毒防治过程中,抗氧化协同治疗势在必行。洁罗维注射液中的甲硫氨酸可外源性的有效补充机体抗氧化物质的含量[8],甲硫氨酸是机体内合成谷胱甘肽的前体物质,而谷胱甘肽可保护细胞免受氧自由基的损伤。Grimmble等(1998)研究表明:甲硫氨酸的足量、规范补充可以迅速增加人体内谷胱甘肽(GSH)的合成,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循环过程中清除自由基,调节机体细胞氧化应激状态,改善细胞功能微环境,从而保障机体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的完整性与数量,增强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整体抗病毒能力,同时又降低病毒的耐药性,更为全面有效的抑制多种已知和未知病毒;而产品中的其他有效成分烟酰胺、甘氨酸、脯氨酸则可有效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对缩短治疗周期及促进预后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種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液制剂,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与洁罗维注射液联合使用,达到有效改善细胞生存、生理微环境的功效,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功能,从而发挥良好的抗炎、退热功效。

以上所述,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我们采用洁罗维注射液联合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喜炎平注射液),取得了优异的临床疗效。洁罗维注射液作为新一代抗病毒抗氧化的复方制剂产品,疗效明确,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崔新慧.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学. 2018, 1: 72-73

黄东辉,郭瑜,蔡伟霞. 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 2018, 8: 64-66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98

余淋.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药物与临床, 2016, 2: 408-409

景清.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2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18, 1: 79-82

吉宁,赵行等,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8,3:351-357

施志慧,病毒感染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复旦大学药学院抗病毒药物研究室,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39(1):80-85

卢斯汉,危伟浪,刘玉林等.HCMV感染的抗氧化治疗与洁罗维注射液临床预防与治疗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0):5982-5985.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抗病毒注射液
脑梗塞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精氨酸谷氨酸注射液与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哪些因素影响乙肝治疗
大三阳但肝功正常需要抗病毒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