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干预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运动耐力及肺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2019-01-07胡小飞彭雪萍朱解方

关键词:肺病阻塞性耐力

胡小飞,彭雪萍,朱解方

(1.东莞市谢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590;2.东莞市清溪医院药剂科,广东 东莞 523590)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属于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本病有气流受限特点,可预防与治疗,但气流受限呈现进行性发展且不完全可逆,可能和肺部对异常颗粒如香烟烟雾等产生炎症反应有关[1]。本病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能引发肺外或全身不良反应,加上患病人数较多,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近期有研究对我国某地区进行成人患病人群调查,显示老年人群属于高发人群,尤其是高龄患者,死亡率更高[2]。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本病属于常用方案,但作为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效果[3],而一些患者难以按照医嘱坚持服药,为此需做好护理干预,其中社区干预作为患者休养期间最为主要的护理模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就社区干预与地塞米松雾化吸入联合治疗COPD对运动耐力与肺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与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COPD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确诊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有关于慢阻肺诊断标准[4],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躯体疾病;研究药物过敏;规定长时间氧疗或应用白三烯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等;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等。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40~78岁,平均(65.2±2.3)岁,病程3~19年,平均(8.5±2.3)年,肺功能Ⅱ级23例、Ⅲ级32例;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42~80岁,平均(65.7±2.2)岁,病程4~20年,平均(8.8±2.4)年,肺功能Ⅱ级25例、Ⅲ级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中心确诊后均先实施常规急性期治疗,涉及的方案有抗感染、祛痰、氨茶碱解痉平喘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2020042)治疗,1次/d,10 mg/次。观察组除了前述治疗措施外,还予以社区护理干预:患者回家后予以社区护理干预服务,定期进行上门护理,对患者服药情况与遵医情况、日常生活恢复情况,以及工作能力恢复情况与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观察,进行针对性干预,使得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秩序。每次上门服务时间不少于1 h,主要包括常规的家庭疾病知识宣教、服药依从性指导、心理干预、作息制度建立与干预、特殊症状处理,并解释应急情况的处理技巧与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等。社区干预时间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安排,发现患者后第一个月交由社区全科团队人员坚持每周上门随访1次,之后根据病情恢复改为每月1~2次。每次干预后做好护理诊断与病情记录,并根据情况提出新的需要干预的问题,力求循序渐进,不断解决问题,促进患者持续改进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参考日间咳嗽与夜间咳嗽症状积分进行处理)、运动耐力(参考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美国心血管和肺康复学会制定的有关于6 min步行距离的标准执行)、肺功能(采取肺功能仪测定FEV1和FEV1/FVC等指标)变化情况,记录随访时安全性(监测生命体征、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并实施统计学处理。

1.4 评价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疗效标准参考如下[5]:①治疗后患者的咳嗽与咳痰、肠鸣音及肺部湿罗音等均消失,且呼吸困难显著缓解为显效;②治疗后患者的前述症状有所缓解或部分好转为有效;③治疗后患者的前述症状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采取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评价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测定及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临床症状、运动耐力及肺功能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日间咳嗽与夜间咳嗽症状评分、6 min步行距离、FEV1和FEV1/F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比较分析两组随访期间安全性情况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不良事件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效果比较情况 [n(%)]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运动耐力及肺功能指标(±s)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运动耐力及肺功能指标(±s)

指标 情况 治疗时间 观察组(n=55)) 对照组(n=55) t P临床症状 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分) 治疗前 2.01±0.23 2.07±0.25 0.084 >0.05治疗后 0.43±0.04 0.98±0.12 3.482 <0.05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分) 治疗前 2.34±0.19 2.32±0.18 0.096 >0.05治疗后 0.49±0.06 1.04±0.12 4.093 <0.05运动耐力 6 min步行距离(m) 治疗前 340.03±22.14 341.63±22.05 0.706 >0.05治疗后 455.93±23.51 423.57±22.01 5.002 <0.05肺功能 FEV1(L) 治疗前 1.09±0.09 1.09±0.09 0.015 >0.05治疗后 1.68±0.15 1.12±0.12 2.905 <0.05 FEV1/FVC(%) 治疗前 50.73±8.65 50.87±8.15 0.106 >0.05治疗后 62.34±9.75 54.32±8.52 6.351 <0.05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作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和多种因素均有关,但无特异性致病因子,也无特异性治疗措施。本病常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多方面损伤,而且问题也涉及多个专科,患者需实施整体性与综合性服务,同时专科化疗诊疗时难以起效,甚至危险性高。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有不错的疗效,除了可改善运动耐力与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指标,还可改善炎性指标,且安全性高[6],值得应用。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病除了要及时治疗,还要予以连续性的教育、咨询及服务,而社区干预便可为患者出院后提供这些延续性护理服务,成为社区慢性病比较常用的管理措施。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在我社区医院也逐渐完善与成熟起来,队伍也逐渐扩大,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10例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日间咳嗽与夜间咳嗽症状评分、6min步行距离、FEV1和FEV1/F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不良事件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在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情上有不错的价值,可改善肺功能通气指标,使得患者主动参与呼吸功能训练与体育锻炼,确保营养充足,加上叮嘱患者及时戒烟戒酒,为稳定期恢复提供了保障。在呼吸训练中采取腹式呼吸与缩唇缓慢呼气等处理,可减缓呼气,延缓小气道的陷闭,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同时辅之以生活与饮食调整,可增强体质,缩短或减少急性期的发作时间,提高生活质量,而有效的营养干预可增强呼吸肌肌力,改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抗疾病能力。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采取社区干预与地塞米松雾化吸入联合治疗除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使得症状更好改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安全性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肺病阻塞性耐力
营养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效果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老肺病你该怎么办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