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研究概况

2019-01-0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椎外治穴位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咳嗽是由于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而致,以咳嗽阵作为主症的肺系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中以婴幼儿多见[1]。以咳嗽为主诉来儿科门诊就诊者约占 60%~80%[2]。中医药防治小儿咳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外治法操作简单、安全、绿色、有效等特色易于患儿及家长接受,尤其适用于服药困难患儿。本文查阅了2008~2018年来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关于小儿咳嗽的中医外治法(药熨、穴位贴敷、中药熏洗、推拿、针刺、灸法、拔罐、耳穴、中药灌肠、穴位注射)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

1.1 药熨疗法 药熨法是将药物加热后外敷于患处或腧穴并来回移动按摩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热力作用加快药物渗透力,从而起到行气活血、散寒除湿、 舒经通络的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3]。痰属阴邪,遇热则散。张雪荣等[4]将60例肺脾气虚型咳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抗感染、解痉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外熨法。药物组成:白芥子,苏子,香附,细辛,芜荑。操作方法: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封口, 沿患儿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从大椎穴到肾俞穴之间来回推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 %。赖燕[5]将白芥子,紫苏子,吴茱萸,莱菔子,炒热布包熨肺俞穴及周围区域,配合内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治疗小儿风寒咳嗽40例,总有效率达95%。尹文仲[6]认为盐熨法能使热力发散,经皮直达病所,同时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达到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效果。通过熨摸肩井、大椎、风门、肺俞穴、天突、乳根、乳旁、胁肋、膻中等治疗小儿感冒咳嗽常用穴位能达到顺气化痰、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的效果,对于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咳嗽有较好疗效。张程和等[7]对比药物塌渍疗法、拔罐疗法、温药熨疗法及常规抗菌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疗效。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抗菌疗法,3个治疗组均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敷背组予敷背散(大黄粉、芒硝粉、大蒜泥)敷于背部肺区及背部湿啰音密集处。拔罐组采用闪火法,部位:背部肩胛间区及湿啰音密集处。药熨组用药熨包(丁香、决明子、藿香、胡椒、粗盐)加热烫熨大椎、肺腧、膻中。治疗7 d后,发现各组间发热、痰壅、气喘症状改善程度无差异(P>0.05)。肺部啰音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药熨组优于敷背组及拔罐组(P<0.05)。

1.2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药物,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刺激局部穴位及经络,从而激发全身经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8]。陈丽兰等[9]将制南星、法半夏、川牛膝、山芹根、半枫柯等研粉调成糊状,并制成中药穴位敷贴块,分别贴于天突、肺俞、尺泽穴、阴陵泉、涌泉穴,用以治疗儿童感染后咳嗽8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3.02%。矫承媛[10]将120例痰湿蕴肺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三九贴膏组、口服美普清组及三九贴膏+口服美普清组,其中三九贴膏+口服美普清组,治疗3 d后,3组有效率分别为85%、65%、100%。李维军等[11]在常规西医治疗上,加用清肺贴(麻黄、杏仁、黄芩、生姜、冰片、牛黄、甘草)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取穴:肺俞(双侧)、天突、膻中穴。结果总有效率为96.7%。罗建勋[12]将168例痰湿咳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仅服用氨溴特罗口服溶液,观察组使用痰湿贴的同时,配合脾俞拔罐,观察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47.7%。邱颜昭等[13]在抗炎平喘等基础上予清金平喘贴(大黄、芒硝、乳香、没药、生南星、黄芩、炙麻黄)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痰热闭肺证)3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

1.3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是选配一定的中草药,通过不同方式加工制成 药液,进行全身、半身或者局部熏洗,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机能,实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一种外治方法[14]。张拯[15]在推拿的基础上结合足浴治疗小儿风寒咳嗽30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予常规推拿,总有效率为86.7%。可见推拿结合中药浴足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陈彪等[16]用头孢拉啶静脉滴注3 d后改用中药洗浴治疗婴幼儿支气管炎,试验组的咳嗽消失天数、肺部啰音消失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药浴治疗支气管炎有效。

1.4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下,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特定穴位,调节全身机能、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行气和血、提高自身免疫力等,以达到治疗及保健的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17]。《小儿推拿秘诀》中早有:“肺经有病咳嗽多,可把肺经久按摩”的论述。钟振环等[18]取清肺经,运内八卦,掌小横纹,清天河水,揉天突,分推膻中,搓摩胁肋,分肩胛骨,揉大椎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伴鼻塞流涕者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迎香、黄蜂入洞;发热者清天河水改为500次,加推脊300次;痰多者加揉丰隆、精宁各100次;便秘者加清大肠300次,顺时针摩腹100次。结果总有效率97.5%。白金山等[19]通过长期治疗经验得出小儿特定穴推拿配合艾灸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特色治疗方法,推拿取穴:清肺平肝、运八卦、推三关、外感四法、揉天突、搓摩胁肋、擦膻中及肺俞,艾灸选穴:肺俞、天突、膻中穴,结果表明临床疗效满意。翟红敏等[20]运用单纯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咳嗽40例。基础取穴:清肺经、清肝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耳后高骨、丰隆穴、掌小横纹、工字搓、捏脊。风热咳嗽者加:二人上马、涌泉穴、清板门;风寒咳嗽者加: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有效率为 95% ,翟氏认为小儿外感咳嗽大多病邪较浅, 正气不亏,经推拿治疗后,病邪易散,正气易复,同时推拿治疗越早介入,疗效越明显。袁筱岩等[21]将18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布地奈德吸入同时配合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组采用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取穴:顺运八卦,平肝、肺,补脾,揉二马。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8.85%。

1.5 针刺疗法 针刺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疏通周身经络,营养全身脏腑筋骨,调理气机,抵御病邪,从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的外治方法[22]。王云松等[23]予排刺法治疗小儿咳嗽56例。取穴:定喘、定喘上(位于第6颈椎旁开0.5寸)、定喘下(位于第1胸椎旁开0.5寸)。风寒束肺者加合谷、风池;风热犯肺者加尺泽、大椎;燥热伤肺者加太溪、照海;痰湿阻肺者加足三里、丰隆;肺火灼肺者加行间、鱼际。57例对照组予小儿咳喘口服溶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7.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井夫杰等[24]将92例风热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刺血组和中药组,每组46例。刺血组取穴:① 大椎、肺俞,②尺泽。操作: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疾刺约1~2 mm,两组穴位交替进行。结果总有效率为97.8%。中药组予小儿清热止咳合剂(麻黄、炒苦杏仁、石膏、黄芩、板蓝根、北豆根、甘草)口服,有效率为87%。说明穴位刺血在治疗风热型咳嗽优于内服中药。章羽[25]观察小儿慢性咳嗽114例,观察组予针刺联合拔罐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取穴:针刺选穴:太渊、列缺、肺俞、尺泽、天府、经渠、少泽、足三里。对照组予祛痰及抗感染等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提示,观察组有效率94.74%,优于对照组78.95% (P<0. 05)。章羽认为针刺联合拔罐治疗慢性咳嗽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GRP、IL-6、IL-8 和TNF-α等因子有关。

1.6 灸法 灸法是借灸火及药物的作用,对病变部位及腧穴进行烧灼及温熨,通过开泄、疏散等效应产生散寒、消瘀、扶正、保健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22]。尤其适用于风寒咳嗽。徐江明等[26]治疗小儿咳嗽,对照组予西医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及中药辩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肺俞穴隔姜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8%。李勇军等[27]采用灸、药、捏脊三法并用治疗127例脾虚痰湿型咳嗽患儿。艾灸取穴:膏肓、脾俞、中脘、关元、丰隆;捏脊疗法:从尾椎到大椎,自下而上。内服中药:二陈汤加减(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乌梅)。结果总有效率为87%。叶建林等[28]研究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对照组予抗炎、解痉、平喘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1.7 拔罐疗法 沈素绒[29]运用单纯拔罐治疗外感风寒后期咳嗽,取穴:取大椎、肺俞、风门穴,结果:总有效率为95.3%。周秀玲等[30]选取天突、膻中、肺俞、膈俞进行留罐治疗小儿外感咳嗽30例,对照组30例予小儿橘红痰咳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83.3%(P<0.05)。唐作才[31]取双侧定喘、肺俞、肺底穴拔罐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患儿,总有效率为100%。高国胜等[32]采用特定背腧穴(双侧定喘、肺俞、肺底)留罐治疗肺气亏虚型咳嗽患儿30例,对照组30例予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0%。

1.8 其他外治疗法 ①耳穴疗法:白新霞[33]采用耳穴治疗小儿外感咳嗽52例。药物:王不留行籽。取穴:双侧肺、气管、咽喉、平喘、神门穴及数个敏感点,结果显示,耳穴贴压治疗该病见效快,疗效佳,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邹怡等[34]采用耳穴联合拔罐治疗小儿慢性咳嗽30例,耳穴取穴:用王不留行籽贴于风溪、肺、气管、肾、三焦、皮质下、枕。拔罐法取穴:风门、肺俞、大椎。总有效率为100%。②中药灌肠疗法:申清涛[35]自拟清宣汤(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荆芥、薄荷、牛蒡子、川贝、前胡、炙甘草)灌肠治疗小儿咳嗽。对照组予抗炎、抗病毒药物及输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5%,高于对照组78.2%(P< 0.01)。孙笃玲[36]将痰热咳嗽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药物组成:桑白皮,葶苈子,黄芩,知母,地骨皮,连翘,天葵子,车前子,胆南星,浙贝母,杏仁,瓜蒌,牛蒡子,鸡内金,陈皮,桔梗,甘草),对照组予口服阿莫西林或罗红霉素、急支糖浆等。连续治疗7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0.77%。③穴位注射疗法:李洁凤[37]将668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抗炎止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 D2 果糖酸钙注射液及维生素 B12 注射液注射双侧丰隆穴,辅以按摩,治疗组总有效率92.2%,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5%(P< 0.01)。随访2、4、6周,观察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本疗法治疗小儿咳嗽治愈率较高且复发率低。

2 结语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方法较多,其操作简单方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增加了小儿治疗的依从性。如药熨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推拿捏脊疗法患儿家长均可操作实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某些外治法来说,难免会给患儿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如做小儿推拿或者捏脊时力量拿捏不准会造成小儿疼痛甚至损伤;如穴位贴敷时小儿可能出现过敏现象等,因此,如何尽量减少外治法带来的副作用还需做进一步研究。再者,多数外治法临床应用缺乏辨证依据,清·吴师机有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不管外治还是内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故今后应加强对外治疗法的辨证。现多数研究只针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样本量相对小,没有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系统,缺乏客观的指标评价,今后应尽可能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大椎外治穴位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书 讯·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启 事·
地震云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